959年,后周一代雄主柴榮病逝,統(tǒng)領(lǐng)禁軍的檢校太尉趙匡胤趁著北漢和契丹組團來犯的機會,上演“黃袍加身”,建立北宋。
趙匡胤雖靠欺負(fù)孤兒寡母上位,得位不正。但客觀說,趙匡胤稱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而且,與其他開國皇帝相比,他是少數(shù)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皇帝,他沒有誅殺柴氏宗族,對待開國功臣,也是溫柔的“杯酒釋兵權(quán)”。
趙匡胤接手后周后,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實現(xiàn)統(tǒng)一,其時,北有北漢、契丹,南有南唐、南漢,西有后蜀等,按照現(xiàn)今史學(xué)界的觀點,終宋一朝,軍事上之所以始終被北方游牧民族壓制,很大原因在于,未能在游牧民族尚未進入上升期前的太祖、太宗時代收復(fù)作為中原屏障的幽云十六州地區(qū),導(dǎo)致宋先天不足。那么這中間具體是怎么回事呢?
我們知道,趙匡胤在位時,與趙普等人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戰(zhàn)略,既先平南方,再北定幽云,但是實際上,一個很顯然的情況是,南方如南唐、南漢等都是據(jù)地自守,不思進取的政權(quán),對于北宋不會構(gòu)成威脅,而在北方坐擁數(shù)十萬精兵,虎視中原的河?xùn)|軍和契丹人,則是關(guān)系生死存亡的大患。孰輕孰重,一目了然。這一點,雄才大略的柴榮看到了,因而柴榮選擇先北后南,可惜天妒英才,他在北伐時病逝,留給歷史一個巨大的遺憾和想象空間。而趙匡胤呢?
實際上,趙匡胤也看到了。趙匡胤其實原本打算先北后南,即位后,馬上開始第一次北伐,不過可惜,北漢雖然已是行將就木,但是認(rèn)了厲害的干爹——契丹。趙匡胤第一次北伐便吃了契丹人的虧,覺得這是塊硬骨頭,不好啃,這才決定先南后北。在滅了后蜀后,趙匡胤又想起北方來,御駕親征太原,可惜就在北漢眼看要完時,契丹軍又來急援,一時難以攻克。沒辦法,第二次北伐又作罷。
在基本統(tǒng)一南方后,趙匡胤又開始第三次北伐,五路大軍摧枯拉朽,殲敵萬人,直抵太原城下,可惜這一次,“燭影斧聲”,暴斃而亡。未能完成北克幽云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那么,事情已經(jīng)很清晰了,趙匡胤非常清楚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也從未放棄收復(fù),可惜,先是時機不對,后是命運作對(亦或者是趙光義?)。留下千古遺憾1。
實際上,趙匡胤對于幽云十六州一直很重視,也一直在謀劃收復(fù)的問題。為此,他還專門設(shè)立了專項基金。
為了收復(fù)幽云十六州,趙匡胤專門設(shè)立了叫做“封樁庫”的基金,每年將一定比例的財政收入存入庫中,打算等到“庫所儲滿三五十萬,既遣使與契丹約”,“茍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盡庫充其贖值”,如果契丹不同意呢?“朕將散滯金,募勇士,俾圖攻取耳!”。贖的回來就贖,贖不回就打!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趙匡胤收復(fù)幽云的決心還是很大的。
不過可惜的是,隨著趙匡胤的暴斃,封樁庫自然不了了之,繼任者趙光義比之趙匡胤差了太遠,兩次北伐皆慘敗而歸,這其中,趙光義的指揮問題是主要敗因。之后,游牧民族迎來迅猛上升期,而北宋則逐漸只能采取守勢了。
就像是宿命一樣,兩位雄主都在北伐時暴斃,不得不說是個巨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