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藝】
花紋雙耳壺古埃及 公元前 1250 年
蛇紋深缽古代波斯 公元前 4000 年
山羊紋壺古代波斯 公元前 3000 年從公元前 4000年開始,波斯的陶工藝較前代有了新的發(fā)展,新的樣式和類型開始出現,為后世留下了許多精美的作品。從總體風格上看,作品造型洗練,簡潔大方,而裝飾紋樣多以山羊、鳥或蛇等動物紋樣為主,清新典雅,曲直相間,體現了當時的工匠們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與審美觀。
草紋嘴壺古希臘 公元前 1550~1520 年克里特文明時期,古希臘陶器中出現了帶嘴陶瓶,這種陶器的注口呈鳥嘴似的形狀,因此被稱為“嘴壺”。鳥嘴形壺口與器體的巧妙結合產生了不均衡韻味,使這種陶器充滿了活躍和流動的感覺,體現了克里特工藝文化獨特而自由的風貌。
鳥嘴形水壺古希臘 公元前 15 世紀
幾何紋陶甕古希臘 公元前 10 世紀在古希臘“荷馬時期”(公元前 11~前 8世紀),陶器開始出現“幾何紋樣式”,這種陶器因其裝飾以幾何形體的圖案為主而得名。早期幾何紋樣式陶器以平行線、交叉線、三角形、S紋和回形紋裝飾為主要特色,后期則以圖案化的人物裝飾為主,取材于神話傳說或日常生活故事,構圖莊重大方,裝飾感極強。
雙耳陶瓶古希臘 公元前 7 世紀公元前 7世紀,隨著古希臘與東方國家貿易交往的頻繁,希臘陶藝在制作工藝和裝飾風格上開始受到東方的影響,最明顯的是對東方國家動植物紋樣和怪獸模樣的模仿。另外還有以“獸帶紋”動植物紋為裝飾,或以神話故事為裝飾主題,以人物形象為主要裝飾內容的陶器。
單耳小陶壺古希臘 公元前 7 世紀
雙把手陶瓶古希臘 公元前 8 世紀
雙耳陶盤古希臘 公元前 6 世紀公元前 6世紀,古希臘產生了黑紋式陶器,即在黃褐或赤色的陶壁上,用黑色將裝飾內容作剪影式的描繪。這標志著古希臘陶工藝進入繁盛期。出土于亞平寧半島墓室中的《法蘭蘇奧大陶甕》是早期黑紋陶器的代表作,上面的壁畫裝飾分五個層次,每一層都表現一個神話故事,并繪有衛(wèi)城、柱廓等建筑物,共出現了二百多個人物和五十多個動物,各具姿勢和動態(tài),顯示了作者非凡的構圖與把握能力。
雙耳陶壺古希臘 公元前 6 世紀
雙耳陶罐古希臘 公元前 6 世紀
陶盤古希臘 公元前 6 世紀古希臘紅紋式陶器興起于公元前 5 世紀,它是在赤褐或黃褐的陶壁上以黑色或深褐色作勾勒和裝飾,然后再在形象以外的部分涂黑色。大型紅紋式陶器有酒器、雙耳瓶等,而杯、盆、缽等則屬于小型陶器。其裝飾多以神話故事或當時的重大事件為主,畫面生動,技巧嚴謹成熟。
棕櫚紋水壺伊斯蘭工藝 公元 8~9 世紀伊斯蘭的白地多彩釉陶器,多由精美的紋樣來裝飾,白地襯托著黃褐色或綠色紋樣,造型簡練,裝飾線條流暢,器型有壺、缽、盤、碗等。
白釉藍彩雙耳扁壺伊斯蘭工藝 公元 17 世紀伊斯蘭錫白釉陶器工藝規(guī)整,形態(tài)完美,有白釉藍彩、白釉綠彩等樣式,器型以盤、缽、壺為主,壁面飾以精美的水藻紋、水藻變形紋或文字紋等,具有典型的伊斯蘭風格。
火焰狀深缽形陶器日本 繩文中期日本繩文文化從公元前 5500年延續(xù)至公元前 300年,火焰狀深缽形陶器形成于繩文中期,陶器口部有四個巨大的凸起,上面刻著各種形式的渦卷紋與曲線紋,這種形狀很像燃燒的火焰,因此被稱為火焰形陶器。造型剛勁、華麗、優(yōu)美而平衡,可稱為日本原始時代藝術的代表。
人形埴輪日本 古墳時代埴輪是日本古墳時代(約公元200~552年)埋葬禮儀中使用的素色陶俑,按形制和風格可分為圓筒埴輪和形象埴輪兩類,形象埴輪又有房屋形、器物形、人物形和動物形四種,圖中埴輪為人物形,置于墓室進口處。
彩繪陶壺古代美洲 公元 2~7 世紀出土于南美洲納斯卡文化中心,這里以絢麗多彩的彩陶聞名于世。器型多以壺、碗為主,圖案多以黑色勾出輪廓,再填入濃淡不同的顏色,在紅底或白底上描繪多種顏色的紋樣,絢麗多姿,可稱得上是該文化最杰出的一種藝術形式。
彩繪三足陶器古代美洲 公元 4~7 世紀出土于中美洲特奧蒂瓦坎(今墨西哥),這里是古代印第安文化中心之一,在5世紀時達到鼎盛,這里的陶器多為手制,器型有圓柱體三足罐、花瓶狀陶壺等,胎質呈黃色或橙黃色,形態(tài)敦厚大方。
雨神像陶杯古代美洲 公元 15 世紀
尖底陶瓶古代美洲 公元 15~16 世紀印加文化于13世紀興起于以今秘魯為中心的安第斯山區(qū),印加帝國的彩陶工藝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尖底瓶是其常見的器型,除此之外還有直筒杯、碟、壺等,均造型精致,風格幽雅,裝飾紋樣以幾何紋和動物紋最常見,色彩豐富,工藝精湛。
繪有神話故事的陶盤意大利 公元 16 世紀歐洲陶器工藝在文藝復興時期獲得了巨大發(fā)展,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是當時著名的陶器生產地之一,早期陶器多飾以圖案化的植物紋、鳥獸紋等,晚期主要以神話故事、日常生活或寓意人物為裝飾題材,器型有壺、盤以及各種瓶等。這些陶器除滿足本國需要外還遠銷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qū)。
繪有青年頭像的藥壺意大利 公元 15 世紀
彩繪花鳥紋陶磚荷蘭 公元 18 世紀這件陶器產自荷蘭的德爾夫特,德爾夫特是巴洛克時期歐洲陶工藝的繁盛地,這里的陶器最先采用“中國樣式”,并選擇適合歐洲人口味的形態(tài)對其加以改造,表現形式自由,紋飾清新活潑,深受歐洲人喜愛。除了日常用具之外,德爾夫特陶工藝最出色的是陶磚的設計和制作,顯示出荷蘭人較高的制作工藝和裝飾水平。
多面形壺法國 公元 18 世紀18 世紀的歐洲,是羅可可風格盛行的時代,這種風格的特點是具有纖細、輕巧、華麗和繁縟的裝飾性,多用 C形、S形和渦卷形的曲線和艷麗浮華的色彩裝飾。由于航海業(yè)的空前發(fā)展,來自東方各國的瓷器等珍貴文物被運往歐洲各國,成為整個上層社會的珍愛之品,致使瓷器的價值一度超過黃金,成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并掀起了制造瓷器的熱潮,此時的瓷器便明顯地帶有時代特點。
船形壺法國 公元 18 世紀
白鳥帶蓋缽法國 公元 18 世紀
中國式盤法國 公元 17 世紀這是著名的法國塞夫爾瓷器,塞夫爾瓷器以其典型的羅可可式風格和精湛的技巧聞名。通常鑲以白色嵌板的特殊裝飾,繪有精致的花草、禽鳥、人物和風景,并以美麗的庭院風景加以襯托,有時還用金線描邊,并使用深藍、青綠等顏色。塞夫爾工廠于 1759 年由國王接管,國王和蓬巴杜夫人在此生產了大量餐具、花瓶、鐘表、小雕像等。
帶蓋壺法國 公元 17 世紀
彩色裝飾盤法國 1878 年這件陶瓷作品的作者是法國工藝家埃米爾·加萊,他是 19世紀 90年代歐洲“新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具有非對稱性的特點,擅用柔軟的線條表現較強的裝飾效果,做工精美絕倫。
【金屬工藝】
帶狀金冠古埃及 公元前 1350 年古埃及的金屬工藝成就輝煌,技藝精湛。早在公元前 4000年,埃及人便掌握了冶煉金屬的技術,中王國時期,黃金工藝開始出現,為古埃及的金屬工藝增添了奇光異彩。圖中帶狀金冠造型簡潔,形式優(yōu)美,可稱此時期金屬作品的代表之一。新王國時期,黃金制作的大型金屬工藝品開始出現,最典型的作品是法老的黃金面具以及盛放木乃伊的金棺,這種豪華的工藝品成為古埃及金屬工藝的代表作。
香油容器古埃及 公元前 1350 年
黃金面具古埃及 公元前 1350 年
蘇美爾黃金短劍古代兩河流域 公元前 2600~前 2500 年這兩件作品均是蘇美爾時期的純金工藝制品,是當時金屬工藝的代表作。其中金盔上制有精美的鍛金紋飾,而短劍劍鞘上則飾有獨特的鏤雕紋,反映了當時工匠制作技藝的嫻熟。這是當時墓中的隨葬用品,因為不是實用物品,因此材質比較柔軟,尺寸也不是實際比例。
蘇美爾金盔古代兩河流域 公元前 2600~前 2500 年
山羊與樹古代兩河流域 公元前 2600~前 2500 年
人物紋銀杯古代波斯 公元前 2100 年在波斯前期的埃蘭王國時期,波斯的金屬工藝已達到了相當成熟的程度,《人物紋銀杯》造型單純,裝飾典雅,反映了埃蘭時期古樸而雅致的工藝風格。
有翼山羊形把手古代波斯 公元前 6~前 4 世紀這件作品本是器物把手,造型輕盈生動,體現了古代波斯人善以動物形體作裝飾的特點。下圖中的翼獅形角杯是古代波斯最具代表性的工藝品,其基本的結構都是前面為帶翼的獅頭、鷹頭或其他動物的頭部,后半部則為高筒形的杯子,多以金、銀等貴金屬制成。這種角杯以其奇特的造型、生動的形象以及精湛的工藝形成了波斯金屬工藝最典型、最獨特的風格。
嵌銀銅牡鹿土耳其 公元前 30 世紀地處小亞細亞半島的安納托利亞(今土耳其)是世界古代文明的興盛地之一,這里的人們很早就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其金屬工藝品制作精良,藝術趣味濃厚,許多作品帶有雕塑性質,造型夸張而奇特,如圖中的銅牡鹿,線條圓潤而有變化,風格自然淳樸。
青銅馬古希臘 公元前 8 世紀《青銅馬》明顯受到古埃及的影響,馬的造型類似幾何式人像,腹部短而細,頸和臀部較為肥實,且塑造為圓弧形,使得作品形式單純、表現有力,增強了裝飾性和觀賞性。
銀杯古羅馬 公元前 1 世紀
人物紋單耳銀水瓶古羅馬 公元前 1 世紀~公元 1 世紀銀器是羅馬時代工藝美術的代表性品種,以其堅硬的質地和豪華的風格備受羅馬人喜愛。此頁兩件銀器是羅馬古典式銀器的代表作,水瓶上飾有裸體的勝利女神,而銀杯則以浮雕的骷髏為裝飾,并刻有銘文。
銅水壺伊斯蘭工藝 公元 7 世紀伊斯蘭的金屬工藝制品,造型奇特,裝飾繁麗,集審美價值和實用功能于一體。這件青銅水壺型制優(yōu)美典雅,設計巧妙,器身上布滿凸紋裝飾形成的密集圖案,精美繁麗,是早期伊斯蘭金屬工藝的代表。
伊費青銅頭像 藝尼日利亞 公元 15 世紀伊費城位于尼日利亞西南部,早在13世紀時伊費的工藝美術就已發(fā)展到很高水平,青銅工藝是其主要成就之一。這件青銅頭像是尼日利亞藝術極盛期的代表作之一,飾滿珠串的冠飾以及面部特征顯示出這是一位女性統(tǒng)治者,臉上優(yōu)美的垂直線條體現了當時的約魯巴人的劃痕模式,更能反映出鑄造技術的高超
青銅浮雕裝飾板非洲貝寧 公元 16~17 世紀青銅浮雕飾板是 16~17 世紀貝寧工藝品的代表作,一般是不對稱的人物群像,姿態(tài)或正或側,多表現國王、武士、侍從、歐洲商人及戰(zhàn)爭、狩獵、出游等,人物的武器、衣飾、甲胄等都制作得極其精致優(yōu)美。與此同時另有一種青銅圓雕,常以雞、鳥、蟲、魚等各種動物形象為刻畫主題。
青銅雄雞 非洲貝寧 公元 17 世紀
臺燈美國 1905~1908 年在以工業(yè)革命為基礎的近代社會,工藝作品在造型、裝飾等藝術形式和風格上,與過去的手工操作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特點。隨著社會形態(tài)與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的審美情趣也發(fā)生了巨大轉變。此時的金屬工藝,觀賞效果大大提高,同時不再受工藝材質和加工手段的制約,匠師們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個性作品開始大量出現。在他們的努力下,藝術的設計與制作與機械化的工業(yè)生產有機結合,創(chuàng)造出了新一代新風尚的工藝作品。
【玉石工藝】
水晶杯古希臘 公元前 1500~前 1450 年
奧古斯都的玉佩古羅馬 公元 1 世紀
戴安娜淋浴德國 公元 18 世紀
戴安娜淋浴(局部)
【象牙工藝】
吻法國 1912 年這是 20 世紀初的象牙工藝品,造型簡潔,裝飾單純,體現出當時審美思想的轉變。
石制船形水槽古埃及 公元前 14 世紀
【石藝】
石燈古埃及 公元前 14 世紀此頁這兩件作品是古埃及石工藝的代表作,其中船形水槽是由雪花石雕刻而成,由船和水槽兩部分組成,水槽中可種植鮮花與水草,石船就仿佛漂浮其上,結構獨具匠心,奇異美觀。外部飾有黃金和彩繪,顯得精美典雅,又有一種豪華的宮廷氣息。石燈是由方解石雕成,燈體細薄透明,光亮從內部隱隱透出,壁上刻的國王與王后像清晰可見,燈的周圍有精心雕鏤而成的人物形象,姿態(tài)生動自然。
牛頭形酒器古希臘 公元前 1500~前 1450 年對于克里特島的米諾人來說,公牛具有特殊的宗教意義,他們將巨大的石雕牛首放置在神廟和宮殿的周圍,以表明該地是神域圣地。這件作品即是用色澤較暗的凍石雕刻成的公牛頭狀的酒器,用來在宗教儀式中盛放圣液,將牛頭向前傾斜,液體就會從牛嘴中流出,構思巧妙。
天青石瓶意大利 公元 16 世紀這件作品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石工藝的代表作,瓶身通體呈藍色,局部以景泰藍和黃金裝飾,顯得豪華瑰麗。瓶身亭亭玉立,造型優(yōu)美典雅。
阿育王四獅柱頭古代印度 公元前 3 世紀四獅柱頭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統(tǒng)治時期的產物,在佛教中,獅子是帝王的象征,因此獅形的石柱頭既有宗教色彩,又常被用來作為帝王權力標志的裝飾。這件作品即為當時石藝的代表作,柱頭頂端雕有四只面向四方連體蹲踞的雄獅,鬃毛歷歷,目視遠方,氣勢雄勁,象征著王權的權威與力量。
牡牛形石柱頭古代波斯 公元前 6~前 5 世紀波斯的石工藝主要作為建筑、室內及其他方面的裝飾,真正具有實用功能的石器很少,在阿克美尼德王朝時期,石工藝獲得大力發(fā)展,不僅出現大量精華之作,而且裝飾、做工和造型都達到前所未有的盛況。此時的作品以建筑壁飾、柱頭裝飾以及人物像或動物像居多,這件牡牛形石柱頭便是該王朝最出色的作品,它是作為頂梁柱而設計制作的,柱頭高5.8米,造型新穎奇特,工藝精巧,裝飾華美,充分顯示了當時匠師對大型石工藝的把握能力。
【玻璃工藝】
玻璃杯意大利 公元 15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玻璃工藝,在造型上顯示出對陶器或金屬器的模仿,常見的有玻璃酒杯、盤及碗等,多以神話故事、寓意人物為裝飾內容,壁地多呈深藍色,飾紋多用彩繪,風格獨特,造型優(yōu)美。
彩繪玻璃燈伊斯蘭工藝 公元 14 世紀伊斯蘭的玻璃燈具是伊斯蘭玻璃工藝的典型品種。這種燈具多為清真寺專用的油燈,以精致豪華的裝飾和優(yōu)良的質地著稱于世。圖中燈具大腹小足,敞口束腰,造型獨特,飾紋以文字紋為主,兼用植物紋樣,富于線條變化和節(jié)奏感。
【木工藝】
椅子及足臺古埃及 公元前 14 世紀靠背座椅是現存最早的古埃及木制家具,除這種帶有扶手的靠背椅外,還有無扶手靠背椅、折椅和矮凳等種類,椅背多采用木板或編席,椅腿則模仿獸腿的形態(tài),腳爪被刻畫得惟妙惟肖。同時,這種椅子也是王權的象征物之一,豪華的裝飾及莊重嚴謹的造型,均加強了其肅穆威嚴之感。圖中的椅子均為國王所專用,其中的一只采用了弧形的椅面,這可以使它更舒適一些。
蘇美爾豎琴古代兩河流域 公元前 2600~前 2500 年這是一件作工精致的蘇美爾樂器,發(fā)現于烏爾王陵中,琴身右邊飾有金質的牛頭,因公牛在當時具有宗教意義,顯示出這是一件用于宗教儀式的樂器。木制的器壁上刻有許多栩栩如生的擬人化動物形象,為古樸的造型增添了無限韻致與動感。音樂家在撫琴前,必須用清水凈手,然后吟唱用來頌神的詩篇,這使得樂器本身和使用樂器的過程都具有了神圣的意義。
椅子意大利 公元 17 世紀
中國式床鋪英國 1752 年《中國式床鋪》是英國工藝“中國風格羅可可化”的代表作,整個床的設計吸取了中國式的四柱形式,而配以英國特有的尖形頂蓋,同時以紅黃作為主要裝飾色調,色彩搭配艷麗豪華。
巴特羅別墅的組合椅子西班牙 1904~1906 年這件組合椅出自西班牙著名建筑家安東尼·高迪之手。作為 20世紀初“新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高迪的作品始終具有別具一格的特點,如同他的建筑一樣,這件組合椅也具有波浪狀的。兩只椅子以一支把手合二為一的獨特構思也在造型上給人以新奇之感。
餐具桌英國 1876 年這件作品的設計體現了新的時代特征,具有清新典雅的風格。餐具桌基本上由三部分組成,上部是一對小櫥,中間部分類似一張工作臺,兩邊的托板根據需要可支撐也可放下,最下面也是櫥柜桌是對稱的長方形,基本上是直線條式,色彩上是在純黑的底色上鑲有褐色櫥門,整體風格簡潔明快,莊重大方。
紅黃藍三原色椅荷蘭 1918~1923 年現代家具工藝似乎已不完全考慮其實用功能,而注重造型或用材的標新立異,強調作品的個性和藝術風格,以給人們全新的藝術感受。這件三原色椅在造型與色彩上都頗似現代抽象主義畫派的作品,其直線式的裝飾,紅、黃、藍三色的巧妙搭配,顯得清新活潑。
【染織工藝】
草葉紋織毯伊斯蘭工藝 公元 16 世紀織毯是伊斯蘭信徒的必備之物,他們每天至少有五次做功是在毯子上完成的,同時織毯還有蓋、墊、掛、放、貯等許多方面的用場,因此織毯在伊斯蘭工藝中是常見的形式。多以紅、黃或藍等純度較高的用色為主調,構圖擁擠緊密,碎小的紋樣點綴其間,形成強烈的動感,裝飾紋樣常見的有花卉植物紋、文字紋以及幾何紋樣等。這樣的織毯不僅承擔了各種家具的功能,同時還可作裝飾之用。
奔跑的神靈古代美洲 公元 8~10 世紀古代美洲的染織工藝色彩豐富,工藝精細,數量巨多,那些變化繁復的編織技巧甚至流傳至今。這件染織品發(fā)現于秘魯海岸,畫面由兩條縱向的裝飾帶構成,以絢麗的色彩和抽象的手法表現了奔跑的神靈,給人以熱烈而溫馨的感覺,同時反映了當時工藝與宗教的密切關系。
石榴紋祭壇布意大利 公元 15 世紀15~16世紀意大利的染織工業(yè)很發(fā)達,不僅有數量眾多、規(guī)模可觀的機織工坊,還出現了非常出色的織錦作品。在當時的織物紋樣中,石榴紋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種,形狀復雜、制作精細的花、葉紋,令整個作品顯得構圖充實,富麗華貴。在裝飾題材上,常見的有神話故事、宗教及中世紀人物等,同時配以景物,形成風格清新、色調淡雅的裝飾效果
掛毯:中國集市法國 公元 18 世紀法國的織錦工藝在羅可可時期達到了它的黃金時代,織物在色澤、手感和技法上均達到了很高水平,同時,18 世紀的歐洲普遍受到東方藝術的強烈沖擊,在包括染織在內的許多工藝中均洋溢著東方,特別是中國情調,因此在歐洲,羅可可風格有時又被稱作“中國裝飾”。圖中的掛毯就表現的是中國集市的場面,其紋樣的作者是法國羅可可繪畫大師布歇。其內容和形式均與周圍羅可可式裝飾紋樣相互生輝,代表了當時的社會風尚。
絹繪:漁夫的奇跡意大利 公元 16 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