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司馬遷祠墓
司馬遷祠墓在陜西省韓城市的黃河邊上。離開唐高祖獻陵后,我們驅車130公里到了韓城,從芝川出口下了高速公路,四、五公里就到了黃河邊。景區(qū)入口修在黃河灘田上,司馬遷祠修在“高門塬”崖上,站在黃河邊看猶如建在高聳的山崗上。進入景區(qū)要走過一座古老的“芝秀橋”,這里曾是黃河邊的一個古
渡口。過了橋是一座花崗巖牌坊,牌坊匾額為“文史圣域”。進入景區(qū)的道路全部是風化嚴重的長條形巖石,據(jù)說是北宋年間的遺跡,人稱“司馬古道”。走在古
道上,看著那凹凸不平的條石,似乎看到了千余年來仰慕者的足跡。第二道門是磚
木結構牌坊,匾額是“漢太史公祠”。再向前走二十多米,登上十幾個臺階便是第
三道門,匾額為“漢太史司馬遷祠墓”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順著古道再向
上走百來米,便是一處丁字路口,右側支路口立有一座“高山仰止”牌坊。這詞本
是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對孔子的贊評:“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
至,然心向往之?!?/span>后人將“高山仰止”四個字題寫在司馬遷祠墓前,表達了人們對這位偉大的史學家的敬仰之情。
“太史祠”山門位于蹬道中段第二層臺階,是一座單間穿堂式建筑,坐西面東,南北臨崖,東西為蹬道臺階,為宋代所建。就整個山門來說,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懸掛在山門上的“史筆昭世”牌匾。1995年,為紀念司馬遷誕辰2 1 40周年,在西安
舉行了一次國際《史記》研討會,閉幕式在韓城召開。為紀念這一盛事,韓城市司馬遷學會特邀書法家杜穆生先生題寫了“史筆昭世”四字,雕刻成匾,懸于山門?!妒酚洝纷畛醣涣袨椤敖麜?,直到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奏請漢宣帝后,才得以公開流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史記》仍然被一些文人學者所不容。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就批評司馬遷“是非頗謬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對《史記》研究的深入,司馬遷的遠見卓識、偉大思想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同。如今,《史記》已被翻譯成日、俄、英、韓、法等多種語言而廣為傳,研究司馬遷及《史記》的學者、機構遍布全球,《史記》已成了世界性的文化瑰寶。
從“高山仰止”牌坊向上,經(jīng)過朝神道,登上九十九級臺階,才能到達山頂平臺。極目遠眺,但見滾滾黃河奔流于前,田園農(nóng)舍鱗次櫛比,萬物盡收眼底,頓覺
心曠神怡。這里的山并不高(相對高度70余米),然而古人說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正是由于司馬遷長眠于此,所以這座無名山丘也就成為歷代文人雅士追尋的場所。明代李因篤游太史祠后,曾寫下“六經(jīng)刪后已森森,幾委秦煙不可尋。海岳飄零同絕筆,乾坤一半到斯岑。”的千古佳句。登臨太史祠山巔,即到祠院,院中古柏參天,四周女兒墻圍護,遠看宛若城堡。祠院內(nèi)建有太史祠獻殿、寢宮。獻殿為穿堂式建筑,共五間,西貼寢宮,東向廊院,顯得樸素典雅、幽靜明快,人
到其中有置身書廊之感。在“文史祖宗”牌匾下方,懸掛有一副對聯(lián):“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fā)憤著成信史照塵寰”。獻殿內(nèi)石碑林立,有記載司馬遷祠維修保護的記事碑,有歷代文人雅士憑吊吟詠詩作碑,還有探源司馬先祖、考究司馬后裔的世系考證碑。其中有一塊是郭沫若題寫的五言律詩:“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令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yè)追尼父,千秋太史公。”還有一首是清朝承宣使者和寧的詩:“芝川煙雨冪平庭,司馬坡前拜漢
墟。蠶室至今遺恨在,龍門終古大名余。翼經(jīng)左氏堪爭座,續(xù)傳班生敢近居。河有波瀾史有筆,世間多少未成書。”
司馬遷墓位于太史祠寢宮之后一高臺上。墓冢為磚砌蒙古包形狀,高約3米,周圍嵌以八卦及花卉磚雕圖。墓頂有五枝古柏,枝繁葉茂。墓前有清朝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書“漢太史司馬公墓”碑一塊。司馬遷為什么沒有歸葬祖塋,而是葬在黃
河岸邊這一無名山丘上呢?據(jù)說,是因為司馬遷身受宮刑,是人生的莫大恥辱,死后“無顏進父母之墳丘”,人們只得在黃河岸邊選塊高地安葬這位偉人。
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西漢王朝第一任太史令。作為史官的司馬談,對東周以來500余年史書中斷深感遺憾,決心繼《春秋》而作《史記》,并作了大量準備工作。公元前110年,司馬談隨漢武帝前往泰山封禪,行至洛陽病危?!妒酚?/span>·太史公自序》中說司馬談臨終前執(zhí)遷手而泣曰:“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毋忘吾所欲論著矣”。公元前108年,司馬遷38歲繼父之職,任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著史工作。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秋天,匈奴發(fā)動了對漢王朝的進攻,漢武帝任命寵妃李妃的哥哥李廣利為主帥,命李廣之孫李陵率兵五千,自當一隊,抗擊匈奴。李廣利未遇強敵而慘敗,無功而返。李陵率五千精兵,連戰(zhàn)連捷,消滅了幾倍于他的匈奴兵將,一直攻到匈奴王庭。匈奴以為是漢朝的主力來攻,調集了大隊人馬來對付李陵。在矢盡糧絕、援兵不到的情況下,李陵兵敗被俘。李陵被俘的消息傳到長安,漢武帝大為惱怒,認為有損國威。滿朝文武百官群起詆毀李陵。漢武帝詢問司馬遷對此事的看法,司馬遷以實相告。他說:我和李陵一起做過宮衛(wèi),平時他“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因而李陵有“國士之風”。他雖然兵敗,但其功勞足以名揚天下。他雖然被俘,但一定會尋找機會來報效國家的。司馬遷這番話,惱了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是“推言陵功,替陵辯護?!庇谑且浴?/span>誣罔主上”的罪名,將司馬遷打人大牢。之后,將近一年時間沒有李陵的消息。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漢武帝派公孫敖去打聽李陵的消息。公孫敖無功而還,還聽到傳言說李陵在幫匈奴練兵。漢武大怒,遂殺了李陵全家,滅門九族。司馬遷也因之被定為死罪。按照漢朝的法律,判死罪者有兩種方法可以免死:一是繳納五十萬錢;二是接受宮刑。司馬遷作為史官,家境清貧,無錢可繳。然而,為了履行自己對父親的承諾,司馬遷即自請宮刑,保存性命,以完成撰寫《史記》的大任。從當時的世俗看來,司馬遷是一個貪生怕死之徒,因而沒有人愿意和司馬遷交往,更沒有人理解司馬遷的苦衷。
司馬遷生有一女二子。女司馬英,嫁于陜西華陰楊家,其夫楊敞,曾任漢朝丞相。《漢書,楊敞傳》載,漢武帝駕崩以后,大將軍霍光等人受遺命輔佐漢昭帝。公元前74年,年僅21歲的漢昭帝駕崩,霍光等迎漢武帝孫子昌邑王劉賀作繼承人。劉賀繼位后,聲色犬馬、荒淫無度?;艄鈶n心忡忡,遂與車騎將軍張安世、大司馬田延年商議,打算廢掉劉賀,另立賢君。計議商定,霍光派田延年告訴楊敞,以便共同行事。楊敞聽后,嚇得汗流浹背,口中含含糊糊,不置可否。見此情況,司馬英很是著急,趁田延年起身入廁之際,提醒楊敞說:這種國家大事,大將軍已經(jīng)拿定主意了,作為丞相,你怎么還不趕快表明立場,與大將軍同心謀事呢?你如果繼續(xù)猶豫不決的話,恐怕很快就會被誅殺的。楊敞頓時醒悟,即向田延年表示,愿意聽從大將軍的命令。后來,霍光廢掉了昌邑王,另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yōu)榫礉h宣帝。司馬英之子名楊惲,楊惲起初為中郎將,即皇宮侍衛(wèi)長。因平叛霍氏(霍光的子孫)謀反有功,被封為平通侯。楊惲恃才傲物,言論激越。太仆戴長樂與楊惲失和,向漢宣帝檢舉楊惲,說楊惲目無綱紀,經(jīng)常言語不敬,誹謗皇上。漢宣帝對楊惲的所作所為早就厭惡,就借機免了楊惲的爵位,貶為庶人。楊惲閑居在家,大治產(chǎn)業(yè),廣建宅室,經(jīng)常聚集賓朋,喝酒論政。好友安定太守孫會宗看到后,就寫信給楊惲,規(guī)勸他應當閉門思過,不應賓客滿堂,過分招搖。楊惲給孫會宗寫了回信(即被收入《古文觀之》的《報孫會宗書》),信中有對漢宣帝的怨恨,也有對孫會宗的譏諷。這封信后來被漢宣帝看到,龍顏大怒,認為是大逆不道之罪,令將楊惲腰斬處死。楊惲子孫潛逃至江南蠻荒之地,為了避罪,改姓為惲。明代沒骨花卉畫家惲南田,中共早期革命家惲代英等都是其后。
司馬遷兩個兒子,長子司馬臨,字與仲,次子司馬觀,字何求。西漢后期,外戚王莽攝政當朝,尋得司馬臨的孫子,并封其為“史通子”。王莽篡政后,社會動蕩不安,為躲避動亂,“史通子”率族人舉家遷徙至河南,隱于嵩陽,后又遷至南陽。三國后期,分散在趙國的司馬氏后裔崛起,司馬昭篡魏稱帝,建立晉朝。東晉末年,劉裕奪取了晉恭帝司馬德文的政權,建立宋王朝。為了防止司馬氏東山再起,劉裕對司馬皇族進行殘酷的殺戮。此時,司馬氏后人大都遷居在洛陽、襄陽一帶。為避免不必要的牽連,司馬遷的后裔便將“司馬”二字分開,長房在“司”旁加一豎,改姓“同”氏;二房在“馬”旁加兩點,改姓“馮”氏,并返回祖籍韓城,在“高門塬”上重建家園,取名徐村。“徐”與“續(xù)”同音,有司馬家族后續(xù)有人之意;從“徐”字的結構來看,為“雙人”加“余”組成,暗含余下來兩房“馮、同”二姓。一個村名,既能讓人想到后裔顛簸流離的辛酸遭遇,又表達了司馬后人不忘先祖的堅強信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