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飲有四:痰飲、懸飲、溢飲、支飲。運動出汗,這個“飲”就會排掉。喝水喝太快了,嗝在那個中間,“飲”就進去了。在強冷的空間里再做運動。這些都是造成“飲”病,每次得了感冒,很嚴重,這種人就有“飲”病在里?!帮嫛?,常常停在內(nèi)臟的下方,心臟的下方。肝臟的下方,肺臟的下方,橫膈的地方,都會容易有“飲”停積在這里。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津液盡化痰飲,不復(fù)外充形體),水走腸間,(有所滯礙)瀝瀝有聲,謂之痰飲;(稠痰稀飲俱見)飲后水流在脅下,(不上不下,懸結(jié)不散)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流壅經(jīng)表)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肺氣壅而不行),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本來很胖的,現(xiàn)在很瘦,肚子里咕嚕咕嚕常常有些水聲,這種都是痰飲;
喝水下去,感覺到水就往肋間跑,就是懸飲,懸飲時就是十棗湯證;
四肢水腫,喝水下去水都跑到四肢上面去了,這個就是溢飲,溢飲剛開始有一點時,麻黃加術(shù)湯呀,把這個濕排掉,且麻黃加術(shù)湯對關(guān)節(jié)也很好;
這個支飲,比如說水跑到肺里去了,造成患者坐在那邊不能平躺,然后咳嗽很嚴重,開的處方用溫?zé)?,陽藥來化水,把水利出來?/p>
水在心,胃堅筑,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吐過多,則渴)欲飲水。水在脾,(中氣傷)少氣身重。水在肝,(肝脈而脅肋)脅下支滿,(嚏出于肺,肝脈上注肺)嚏而痛。水在腎,臍悸。
水在心,胃脘的地方很硬,有水在里了,越喝水,水就越多,水沒辦法消化掉,會讓它更強。茯苓杏仁甘草湯證,茯苓,杏仁,甘草,三味藥就可把水排掉。
水在肺,白泡沫的痰出來,同時口渴,又要喝水。
水在脾,腹部都是水,呼吸很短,吸氣下去沒辦法受納到腎臟,到小腸,就回逆,同時會覺得身重。水在脾,可用桂枝湯。
水在肝,打噴嚏就會痛,胸脅苦滿。
水在腎,胃的地方會有動悸的現(xiàn)象,脅下支滿,用小柴胡湯,重用點半夏。
夫胃有留飲(背為胸之府,水留心下,溢于胸中,偏著于背),其人背寒冷如手大(飲留之處,陽氣不入),留飲者,脅下痛(留于脅下則礙肝氣)引缺盆,咳嗽則輒已(飲被氣擊,而欲移也)。胸中(留于胸中則壅肺氣)有留飲,其人短氣而喘,四肢歷節(jié)痛(留于身體則塞經(jīng)絡(luò)),脈沉者有留飲。(由此推之,留于脾則腹腫身重,留于腎則囊足脛腫)
留飲在胃的地方,背寒,其實胃里有水,小青龍湯背后也會感覺到一塊涼涼的,在兩個肩胛骨更低一點的中間這個地方,如拳大,一個冷塊,冷塊在這個地方,這個是小青龍湯證,裁縫師得此病最多。胃的下方有留飲在這個地方就會產(chǎn)生留飲。胸腔里有留飲時,肋間的橫膈膜這邊有點水,這個人會“短氣而渴”。正常肺里的津液會到舌下,嘴巴里會有口水很多。但如有留飲,在胸腔里時,現(xiàn)在是冷水,上面當然水就沒,所以患者就會有口渴的現(xiàn)象。肌肉很酸,關(guān)節(jié)比較緊痛,這就已有留飲。趕快出去跑一跑,流點汗,酸痛都沒了,就是把飲排掉了。
(飲留不去,謂之留飲;伏而難攻,謂之伏飲)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痰飲留于膈,內(nèi)飲與外邪相援),發(fā)則寒熱,背痛腰疼,(痰飲發(fā)于外,痰滿喘咳大作)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潤劇,必有伏飲。
膈上有問題時,患者會有咳嗽,痰涎擁塞,呼吸很短,咳嗽,嘔吐。眼淚自己一直出來,伏飲比留飲更深一層,潛伏在其中,一旦得了感冒就很嚴重,每次一得到感冒,那么嚴重,那就是有伏飲。
第一種是飲,第二種是留飲,第三種是伏飲。
夫病人飲水多(水停胸膈),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脾虛不能制水,水邪又因而增益)水停胃,甚者則悸,微者短氣(妨礙氣道)。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虛(傷中氣),脈偏[于一手]弦者,飲也。
平常比較虛弱人,喝水喝得很多,一定會造成脹滿。喝水一多就會喘滿,很難過。吃食物吃得很少,喝水喝得很多,水會停在胃,停在胃里,嚴重的悸。血里的水分是從食物來的,食物里的水會跑到血里去。喝的水,就會跑到三焦,跑到淋巴系統(tǒng),就跑到血管的外邊。肌肉里,臟腑之間有很多的津液,這些都是飲來的,本來就是虛弱的人,喝水喝很多,冷水就停在胃里,嚴重的會動悸。這個寒氣,不斷的往上沖,患者就會有動悸的現(xiàn)象,沒辦法呼吸得很深。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支飲(上附于肺,即同肺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病痰(稠濁為痰,陽之盛也)飲(稀清為飲,陰之盛也)者,當以溫藥和之。
飲病如在肺里摸不到弦脈的,呼吸很短,很急促。支飲不能臥就是在肺里有積水了。一躺平后,水會回逆上去,呼吸會更短,那就必須要坐起來比較舒服,因一坐起來,水就跑到肺的下方去了。水飲、痰飲都是用溫?zé)岬乃幹委煛?/p>
胃有痰飲(痰飲之水流在膈間),胸脅支滿(阻礙陽氣,不得上通于頭目),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利水而通陽)。
胃里有痰飲,胸脅有支滿,當有水飲停在橫膈膜這個地方時,這個水晃動一下,上面就會不平衡!看到上面有不平衡,實際上是基座有問題。把橫隔上的水排掉,就好了,所以苓桂術(shù)甘湯就這樣來的。三味藥是等量,桂枝是個溫藥;白術(shù)去濕;茯苓去水。把桂枝跟甘草放在一起時,辛甘發(fā)散就是陽藥;酸味的藥苦味的藥兩個藥配在一起時為陰藥(白芍黃芩黃連葶藶子)。它能行胃陽,又能行心陽。有神經(jīng)衰弱會用到苓桂術(shù)甘湯,心臟肥大、心臟動悸、心臟跳得速度很快或精神病患,都是苓桂術(shù)甘湯證,治療耳聾,還有暈眩得很厲害,都是苓桂術(shù)甘湯證,這是橫膈膜里有水產(chǎn)生的暈眩。
苓桂術(shù)甘湯方橫膈膜有水飲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白術(shù)三錢
甘草兩錢
上四味,以水六碗,煮取三碗,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夫短氣有微飲(水停阻礙呼吸而短也),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呼氣短,心肺之陽有礙,通其陽,陽氣通則膀胱利)。腎氣丸亦主之(吸氣短,肝腎之陰有礙,通其陰,陰氣通則小便開)。
短氣有微飲者,腎氣丸也可治療。五苓散是患者渴,小便不利。冬天時出生很冷的地方,這種人天生毛孔就很小,來到南方水跑到皮膚表面又沒流汗,水回不了頭,口渴,小便又不利就是五苓散證。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爽]快,此為留飲欲去(不能盡去)故也,雖利,胃續(xù)堅滿(去者自去,續(xù)者自續(xù)),甘遂半夏湯主之。
脈沉在底下,沉在骨邊,一按就沒了,主水蓄于內(nèi),積飲不散,這就叫伏脈??人?,咳了好幾年,氣喘二十幾年,商聲,一摸脈是弦脈,知是水。胸肋會痛,感覺上身跟下身是分開來的,中間一個東西哽到,就是十棗湯證(肺底下有水,不能平趟)。利完了,水還是在那個地方,又跑回來,這就是有留飲,還在里,所以它又跑回來胃里,胃里一直在累積水,把它改為甘遂半夏湯(脅間有積水,可以平躺)。
伏脈狀,仔細求,下指推筋著骨頭,氣郁寒凝食內(nèi)結(jié),欲吐不吐邪閉由
甘遂半夏湯方 脅間積水胸脅會痛,上身跟下身似是分開的
甘遂(大者)一錢
半夏二錢(以水一碗,煮取半碗,去滓)
芍藥二錢
甘草二錢
上四味,以水二碗,煮取半碗,去滓,以蜜半碗和藥汁,煎取大半碗,頓服之。
十棗湯和甘遂半夏湯的區(qū)別
十棗湯是在肺底下有水,不能平躺;甘遂半夏湯是在脅間里有積水,可以躺平。甘遂是一錢,半夏兩錢,芍藥兩錢,甘草兩錢,一定要用蜂蜜來煮甘遂半夏湯。用白芍酸收的藥,白芍一下去五臟底下的水好像把海棉一擠,水就跑出來了。半夏利水,然后甘遂把整個統(tǒng)通導(dǎo)出來。造成腸胃的津液沒了,就放甘草下去。蜂蜜解甘遂的毒。
脈浮而細滑(為痰飲),傷飲(飲水過多所傷)。
脈弦遲,有寒飲(弦兼遲,又有寒飲,不可下也),冬夏難治(夏陰極于內(nèi),冬陰極于外,偏寒偏熱之藥不能兩全)。
脈沉(主里)而弦(主飲)者,懸飲內(nèi)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形氣實者宜,形氣稍虛,臨證斟酌)。
十棗湯時的脈,一摸上去,很細,因患者被誤下,表的寒邪下陷了,也就是十棗湯證的來源,冬天夏天用十棗湯時比較難治,因十棗湯是溫陽利水的藥,冬天是寒,表面有寒,在里清它,外邊寒水會再回來,比較容易回頭,不容易根治;夏天太熱,如溫陽利水的下去,外面很熱,里也很熱,都不是很適合的時機。十棗湯進去,三個小時那些水就全部清光光了。
太陽時有三證,太陽中風(fēng),太陽傷寒,太陽溫病,如是遇到太陽中風(fēng)是桂枝湯證;只有太陽的傷寒誤下變十棗湯證,傷到于寒,所以寒水盛,一攻下時,由于腸胃里有抵抗力,所以可把這個病毒抵在皮膚的表面上,這時是麻黃湯證,應(yīng)該發(fā)表,如攻下,寒就進來了,寒就停在胃里,胸腔積液,就是十棗湯證。
大夫都怕治療咳嗽。飲在身上,飲最簡單的診斷方法,桂枝湯吃下去他好了才對,桂枝湯吃下去沒好,就是還有飲在身體里。這個肺底下有水就是懸飲,只有唯一的處方十棗湯。用粉劑,三味藥把它打碎,用水來先煮紅棗,藥末是生用,芫花、甘遂和大戟,三個加起來是一錢,芫花最輕,烹這個湯劑一定要有紅棗,又名朱雀湯。早上清晨六點鐘起來吃,吃完后應(yīng)該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后開始上吐下瀉,那如是完全沒感覺就不要吃了,第二天把它加重,在加個半錢進去,大概要吐到三個小時,三個小時后癥狀就去掉了,所以這個藥在身上超不過三個小時。這個懸飲(胸腔積液)內(nèi)痛,痛在兩脅這邊。
十棗湯方 肺底有水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各等分,搗篩,以水一碗半,先煮肥大棗十枚,取九合,去滓,內(nèi)藥末,強人服二克,贏人服半錢,清晨溫服之;不下者,次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后,糜粥自養(yǎng)。
(水在陰者宜利,在陽者宜汗)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熱者辛涼發(fā)其汗),小青龍湯亦主之(寒者辛溫發(fā)其汗)。
溢飲就是水跑到四肢上面去了,不要拿赤丸去發(fā)汗。杏仁跟麻黃,兩個是秤不離砣,砣不離秤,兩個等量時,再重,麻黃都不會出問題。麻杏甘石湯加了桂枝,生姜,紅棗,就是大青龍湯。這個麻黃量就沒這么大,把麻黃量減少,直接跟麻黃桂枝丟在一起煮了。原方的麻黃劑量一定比桂枝多很多,才是標準的大青龍湯,這個方子是時疫,就是瘟疫,一個是病在表用大青龍湯;還有一種瘟疫出來時,渴,小便不利,五苓散;溢飲,全身浮腫起來,病在表上面大青龍湯下去。
發(fā)汗發(fā)太過了,撲點痱子粉上去,讓毛孔給它收斂住。舌苔一定是黃的,有口渴,沒胃口,小青龍頭,里寒;外面是寒的里是熱的,大青龍;外面是寒的里是寒的,小青龍。所以小青龍湯是專門遇到肺加寒癥,有表寒時使用的。麻黃身是發(fā)表的;麻黃節(jié)是收汗的??诳示褪菬?, 不口渴就是寒。痰是黃色的就是熱, 痰是白色的就是寒。
大青龍湯方咳嗽黃痰,胃口不好,外寒里熱
麻黃六錢 桂枝 甘草各兩錢 生姜三錢
杏仁六錢 大棗十二枚
石膏如雞子大一枚七錢
上七味,以水九碗,先煮麻黃減二碗,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碗,去滓,溫服一碗,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撲之。
小青龍湯方咳的是清痰,不口渴,里外皆寒
麻黃去節(jié) 桂枝各三錢
芍藥炙甘草
細辛三錢 五味子五錢
半夏五錢 干姜三錢
上八味,以水十碗,先煮麻黃減二碗,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碗,去滓溫服一碗。
[隨癥加減]
(1)渴者,去半夏加瓜蔞根一至兩錢,或加生石膏一至兩錢。
(2)利者,去麻黃,加茯苓一錢半至兩錢。
(3)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錢至錢半。噎是痰涎水氣阻礙食道或胃脘之間,飲食不得下行之證,因痰涎水氣得溫方可散也。
(4)小便不利,小腹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錢半至兩錢。
(5)喘者,加杏仁。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膈間清虛,如天之空,飲氣乘之),胃痞堅(膈間支飲逆上),面色熏黑(水邪深結(jié)之色),其脈沉(飲)緊(寒,皆陰脈,以水飲稟陰寒之氣),得之數(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陰陽之氣俱虛),木防己湯主之(補虛散飲)。虛者(受補)即愈,實者三日復(fù)發(fā),復(fù)與不愈者(飲邪固結(jié)不解),宜木防已湯去石膏(寒氣凝聚未解)加茯苓(恐寒胃,淡以滲)芒硝(咸以軟堅)湯主之。
支飲,氣喘,兼有心臟病的。這個木防己對心臟病非常好,還有心臟瓣膜有問題的,還有肚子腫大,就是肚子腫大是心臟有問題,臉是黑的。氣色,就是胃氣之所在,那胃氣所在時,臉是黑的。如是肝癌、肝硬化或是脾臟腫大,這個是暗黃。腎陽上來會推動脾胃,膀胱里尿液噴射出來是要靠小腸,并不是靠腎臟,腎臟的功能很強時,腸胃的功能就會很好。所有的營養(yǎng)均到了胃里后,經(jīng)過小腸的消化掉后,分成五種營養(yǎng),這五種營養(yǎng),先要交給脾臟,由脾臟總統(tǒng),統(tǒng)一來分配,白色的給肺,紅色的給心臟,黑色的給腎臟,青色的給肝臟,黃色的自己留在脾上,所以脾是來決定營養(yǎng)分均。五臟都有陽,陽起固表的作用,脾臟把黑的營養(yǎng)交給腎臟后,因腎臟陽很夠,黑的就會乖乖的呆在腎臟里,來滋潤腎臟的功能;腎陽不夠時,陰就會外泄,第一個就會跑到臉上面,臉是諸陽之會,臉是黑的、腹水,木防己湯,如是暗黃的,那是肝硬化跟肝癌。
膈間支飲,因在胸膈中間有水飲停在這邊來,造成肺沒辦法下降,肺是腎之母。因有支飲膈在胸膈這個地方,所以肺氣沒辦法下降,回逆當然會喘滿,胃這一塊非常的硬,腎氣跑到臉上去,脈沉代表里。
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關(guān)節(jié)硬邦邦的,冰冰的,不能握拳,握不下去的是因里面有寒。病在表,病在上用汗法;病在中膈、胸膈的上方用吐法;病在下用攻下,利尿或是排大便。這時就是用木防己湯,桂枝,人參、石膏,石膏是去熱的;人參是補虛的。久病必有淤,久病必虛,宿食悶在里看不到熱,當清他時,熱就會跑出來了,這叫做伏熱,伏熱不清掉,這是食物的毒素,是沼氣,所以才會加石膏一兩二兩在里面。實證時加茯苓加芒硝,加茯苓為把水排掉,同時芒硝把實證攻堅攻出來,這就是為何木防己湯里把石膏拿掉改成茯苓跟芒硝的原因,因他是實證。所以虛者當場就好了。患者臉是黑的,肚子大大的,第一個要想到木防己湯。防己本身入三焦系統(tǒng),水腫,三焦的病,統(tǒng)通會用到防己,比如說喉嚨,甲狀腺、扁桃腺、腮腺腫大、腋下的淋巴腫大,睪丸,凡是腺體有沒都可用到防己。石家莊的安國市場,里是中藥很大的藥材集散地。吐得很兇,或是下利得很嚴重,仲師都會放人參進去。
木防己湯方臉黑,肚子大
木防己三錢
桂枝三錢,
人參四錢
石膏如雞子大二枚一兩四錢
上四味,以水六碗,煮取二碗,分溫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三錢
桂枝三錢
茯苓四錢
人參四錢
芒硝三錢
上五味,以水六碗,去滓內(nèi)芒硝再微熱,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胃有支飲,(雖不正中,迫近于心,飲邪上乘清陽之位)其人苦冒眩(水在膈上則喘滿,不在膈間則痞悸,水在膈下則惟苦眩暈),澤瀉湯主之。
胃的地方,膻中穴,有支飲時昏眩暈眩的很厲害,暈眩時,五苓散、苓桂術(shù)甘湯,還有真武湯,中風(fēng)的患者,有術(shù)附湯;去治療極度的暈眩,澤瀉湯,重用澤瀉,澤瀉跟白術(shù)兩味藥,脾積水左肋痛,因白術(shù)本身就入脾,用黃土去炒過白術(shù)二錢,就是希望入脾土嘛!加上白芍、再加上茯苓五錢、加上厚樸,厚樸能入脾臟能寬腸,澤瀉湯加上三味藥進入可治脾腫大,脾臟腫大時,患者也是沒辦法站起來,頭會昏眩,左邊肋骨痛,眼前會發(fā)黑,胃有支飲時,這是澤瀉湯。沒支飲站立時眼前發(fā)黑是貧血。
澤瀉湯方脾腫大,極度暈眩
澤瀉五錢
白術(shù)兩錢
上二味,以水二碗,煮取一碗,分溫再服。
支飲腹?jié)M者(邪在胃),厚樸大黃湯主之(即小承氣湯)。
因小腸下焦不通,下焦便秘,堵到了,造成支飲的,厚樸這個藥降逆氣。胸肋這邊很脹滿,便秘了,排氣很嚴重,一直在放屁,氣往上升,用厚樸,要重用。
厚樸大黃湯方便秘,有屁
厚樸五錢
大黃六錢
枳實三錢
上三味,以水五碗,煮取二碗,分溫再服。
支飲不得息(肺滿而氣閉,閉者宜開),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直瀉肺水)。
肺里一定是有熱,熱盛,非常的燥熱,熱非常的盛時,會用到葶藶大棗瀉肺湯。病久了,失治,肺化膿了。
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五錢)
大棗十二枚
嘔家本渴(嘔吐胃干燥傷津液而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胃中這客邪可盡,而邊旁之水飲常存,飲氣能制燥)胃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止嘔)。
吐得很多,津液傷到,居然不渴,有問題在里,胃有支飲造成。吐完后沒渴,代表這個人有支飲在里。(支飲,比如說,水跑到肺里去了,造成患者坐在那邊不能平躺,然后咳嗽很嚴重)小半夏湯,就是半夏跟生姜,生半夏去治惡心,去治嘔吐,利水的力量很強,生姜可把胃里的停水去掉;生半夏可把胸膈之間的水把它排掉。
小半夏湯方水入肺不得臥,咳嗽
半夏一兩(一本五錢)生姜八錢(一本四錢)
上二味,以水七碗,煮取一碗半,分溫再服。
腹?jié)M(水聚于胃),口舌干燥(濕漬中焦,津液不為灌溉),此腸間有水氣(水盡趨于下,不能復(fù)潤于上),己椒藶黃丸主之。
便秘,有排氣,痛在大腸的位置,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湯。原來這個人就有便秘(大承氣湯證或大柴胡湯證),水跟糟粕會分開來,這個水就會滲到大腸的外面來。那要把這個大便清掉,己椒藶黃丸是唯一處方,這個病由驚發(fā)來的。右側(cè)的天樞,一壓下去,好痛,有硬塊,聽到肚子里的腸鳴聲很重。這個己椒藶黃湯時,用芒硝湯來把己椒藶黃丸吞下去。己椒藶黃湯用防己、椒目(就是蜀椒),葶藶、大黃。椒目味道辛辣,辛辣的藥入肺跟大腸;防己能排三焦的水,腸子之間的水要靠防己把它清出來;蜀椒,把肺氣打開來讓肺氣往下降,蜀椒又是驅(qū)蟲的藥;葶藶子苦寒滌水的力量很強、祛痰的力量很強,葶藶子能把水清出來;大黃能把實推出來;蜀椒能驅(qū)蟲,能消炎解毒;因堵在里太久了;防己能把腸間的水排掉。一定要作丸劑,才能攻得出來。
己椒藶黃丸水與糟粕分離而便秘
防己
蜀椒
葶藶
大黃
上四味各一錢,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錢。
卒嘔吐,胃痞,膈間有水,眩悸者(上焦陽氣虛不能升發(fā)),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半夏跟生姜就是小半夏,再加一味藥茯苓,突然之間就嘔吐得很嚴重,胃脘很不舒服,因膈間有水,水喝太快,躺在沙發(fā)上喝水。偶爾吐奶,就是小半夏加茯苓湯;常常在吐奶就是五苓散,吐小孩水腫、口水很多也是五苓散。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膈間有水,嘔吐嚴重
半夏一兩 生姜五錢 茯苓四錢
上三味,以水七碗,煮取一碗半,分溫再服。
假令病人臍下有悸(水停臍下),吐涎沫(水逆胃)而巔眩(水阻陽也,則為水盛),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瘦人,肚臍下有動悸,吐涎沫,很嚴重的頭昏,有一點昏迷的現(xiàn)象,這種都是水癥,肚臍以下就是茯苓,肚臍以上的動悸是桂枝;肚臍后面就是桂枝茯苓同時加進去。五苓散是標準的經(jīng)方,用來溫陽利水的一個處方。頭痛、口渴、小便不利,是標準的五苓散證,頭痛是因表水沒退掉,水把血管包住,才產(chǎn)生的頭痛;還有一種癲癇,一看到水就發(fā)癲癇,就是五苓散癥。暈車暈船也是五苓散。
五苓散方頭痛,口渴,小便不利
澤瀉七錢 豬苓四錢 茯苓四錢
白術(shù)四錢
桂枝三錢
上五味,為末,米湯服兩錢,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自愈。
咳家(痰飲在內(nèi),逆氣上沖),其脈弦(有水飲在中為患),為有水,十棗湯主之(使水邪有所制,免于上厥)。
弦脈就是水。
夫有支飲家(水在膈之上下也),咳煩(水乘肺則咳,水乘心則煩,水結(jié)胸則痛,其人形氣俱實),胸中有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以飲陰邪,陰性遲,故不卒死也)宜十棗湯。
十棗湯方見上
久咳數(shù)歲(年年舉發(fā)支飲積肺而咳),其脈弱者(其氣必虛),可治;實大數(shù)者(其邪猶盛),死。其虛者(正不能御),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病為支飲所致,去其飲則病自愈),治屬飲家。
久病脈證是合證的,反過來,久病實大數(shù)是陽浮上來了,陰陽分隔。如身上有積,當水累積在里時,一點點還沒作亂時就處理掉,吃食物吃太快,或是喝水喝太快,都容易有飲在身上,飲最主要的就是在胸肋這一帶。用小柴胡湯、用葛根湯或麻黃湯發(fā)表。
咳逆倚息(咳嗽呼吸氣促),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散內(nèi)飲外寒)。
小青龍一定是表寒里寒。如沒表寒、沒里寒,他就是咳、逆、倚、息不得臥就是十棗湯證。
青龍湯汗已,多唾口燥(小青龍辛熱傷陰),寸(陽)脈沉,尺(陰)脈微(里氣弱也),手足厥逆(小青龍大散傷陽),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陽外浮也),因復(fù)下流陰股,小便難(氣上沖,陰內(nèi)竭也),時復(fù)冒者(虛之甚也),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本虛之人,發(fā)汗太過,小青龍湯喝下去后,嘴巴里很干燥,唾液排出來很多,寸脈是沉代表病在里,尺(陰)脈是微,這個很虛弱,手腳是逆冷的冰冷的,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大青龍和小青龍都是汗劑,汗劑把腸胃的津液發(fā)出去,病去了,津液會回來。腸胃是血之源,心臟力量不夠時,手腳就會冰冷,摩擦力量不夠,宗氣在丹田小腸的地方,(陰)津液發(fā)掉后,陽就沒辦法固守在小腸這邊,胃和小腸的熱就會往上沖,就會產(chǎn)生氣沖少腹一直沖到咽、胸口這邊,少腹的陽能透達到四肢的末梢,當津液發(fā)掉不夠后,陰不能固守,這個陽就會往外走,陽往上升時就沒辦法去照顧到手腳的循環(huán),所以說手腳會有麻痹的現(xiàn)象。陽沖到臉上去,陽回來時,陽往回下時,就會感覺到下流到陰股,小便難,因陽已散掉了,同時陰津也不夠,額頭上好像有個東西罩在頭上,好像帶個帽子一樣,一律開這個處方。五味子降沖逆,桂枝能行陽;炙甘草能把散失的津液補回來;茯苓是色白入肺,可增潤津液,上等茯苓切片后拿起來對著燈光看,里可看到筋,肚臍以下的動悸都是要靠茯苓,桂枝能讓陽回頭。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頭戴帽子狀
桂枝四錢
茯苓四錢
五味子五錢
炙甘草三錢
上四味,以水八碗,煮取三碗,去滓,分溫三服。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下焦沖逆之氣既平,肺中之寒飲續(xù)出),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
津液回來了,但患者有咳嗽,桂枝就不用了,加干姜、細辛來治咳。寒還在胸腔里,加干姜跟細辛來治咳嗽,細辛止咳利水,干姜溫中。吃了青龍湯后,發(fā)生氣往上沖的現(xiàn)象,然后吃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吃了后又發(fā)生反更咳、胸部脹滿,如還有支飲在身上時,吃了桂枝茯苓五味炙甘草湯后,結(jié)果停在身體里幾年前的支飲又跑出來了,這種支飲都是在臟腑之間,有時在肺和胸肋骨之間,肋膜之間,有時在縱膈腔,有時在心包膜之間,胸陽過亢,胸陽太盛時,桂枝要拿掉,胸陽不足時要放桂枝下去。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咳嗽兼去支飲
茯苓四錢 甘草 干姜 細辛各三錢 五味子五錢
上五味,以水八碗,煮取三碗,去滓,溫服半碗,日三服。
咳滿即止,而更復(fù)渴,沖氣復(fù)發(fā)者(陰火上逆),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火不勝水)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飲逆胸中作嘔而冒,非陽虛為飲所阻不升之冒);嘔者復(fù)內(nèi)半夏以去其水。
“咳滿”停下來了,“沖氣”又來了,細辛跟干姜是熱藥,現(xiàn)在沒口渴,還是有支飲在里,這個支飲就是從胸膈、可能從肋間、胸肋這個地方?jīng)_上來,往上沖,所以才會有這種惡心的現(xiàn)象,加半夏胸脅苦滿因胸中有水。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惡心兼去支飲
茯苓四錢
甘草兩錢
細辛兩錢
干姜兩錢
半夏五錢
五味子五錢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胃氣和肺氣未通)加杏仁主之。其證應(yīng)內(nèi)麻黃(風(fēng)邪所襲),以其人遂痹(陽虛),故不內(nèi)之,若逆而內(nèi)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此方杏仁代麻黃)麻黃發(fā)其陽故也。
半夏把胸膈的水排掉了,浮腫就起來了,加杏仁潤肺。本虛之人,肺的功能并沒完全恢復(fù),肺的津液還不夠,加一點杏仁下去。肺里津液不夠了,誤開麻黃湯時,患者會昏厥,還有一點浮腫的現(xiàn)象要用杏仁,可增潤津液。或吃點水梨,任何色白的都可入肺,當然杏仁是最好的。麻黃再把陽發(fā)出來血會更虛,這是本虛之人。貧血、血虛的人不可用發(fā)表的藥。血也分陰陽,血管里一定會有水,一定需要水,開麻黃,一下子把水發(fā)散掉了,把血管里的水排掉了,所以它傷血;把杏仁跟麻黃并在一起用,因杏仁是入肺,它可把血里面的水補足起來。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浮腫
茯苓四錢
甘草 干姜 細辛各三錢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五錢
上七味,以水十碗,煮取三碗,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胃熱)。
大黃只是去實。
苓甘五味加姜辛夏杏大黃湯方
茯苓四錢 甘草兩錢 干姜 細辛各三錢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五錢 大黃三錢
上八味,以水十碗,煮取三碗去滓,溫服一碗,日三服。
先渴后嘔,為水停胃(水能格火,火獨行而上爍喉舌,故渴,),此屬飲家(渴必飲水,飲多上逆則必嘔),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當治其飲)。
渴了后又嘔吐,口渴了喝水下去又吐掉,這些就是有“飲”停在里,趕快把它去掉,因這個水就是最好的生疾病的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