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李煥英》上映之后,憑借超強口碑,票房很快超越了《唐探3》。
經(jīng)過兩輪密鑰延期,《李煥英》最終票房高達54.13億,位居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二位。
賈玲既是主演又是導演,賺的盆滿缽滿不說,更是讓她成為全球票房最高女導演。
張小斐借著李煥英這一角色一炮而紅,身價暴漲、邀約不斷。
可在《李煥英》大火之時,網(wǎng)上對電影的評價漸漸分成了兩極。
有的人評價極高——
“賈玲:我給你們講個笑話,你們別哭?!?/span>
“我寶”那句出來的時候真的直接淚奔......
“穿越回來只為了讓你開心,不完美的小人舞在閃閃發(fā)光。”
“真誠打動內(nèi)心,沒辦法客觀評價。”
另外一部分網(wǎng)友卻表示我完全沒被感動到——
“不喜歡,不好笑,不感動。”
“強行煽情......”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大的差別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電影主角服務于故事線。
主角的思想、行為、動機,都有一套根本的邏輯。
所以邪惡的人不能突然變好,正義的人也不能突然變壞。
需要有改變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而主角的作用,就是給觀眾一個代入感。
主角的性格跟觀眾契合度越高,代入感就越強。
所以電影和電視劇中很少會有十惡不赦的人作為主角,這跟觀眾的立場差別太大。
如果觀眾代入不進去,就會影響到整個觀影體驗。
電影《李煥英》是雙女主的設定,賈曉玲以及李煥英。
你看電影時,是把自己代入到哪個角色的視角?
如果你帶入的是賈曉玲,那么被感動很正常。
畢竟誰都希望有一個包容自己的母親。
即使自己學習不好、沒有特長,甚至當眾欺騙母親,讓母親顏面掃地。
電影結(jié)尾時,更是把母親背后默默的奉獻一次性釋放出來,將“母愛”“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主題升華。
所以感動,是有理由的。
如果你代入的是李煥英的視角,你不但不會感動,甚至還想掐死賈曉玲。
賈曉玲從小就不讓人省心。
她上學時拉褲襠里,讓來接她的李煥英成了其他家長的笑話。
平時愛鬧騰,幾條褲子補的都不如她弄壞的快。
學習成績極差,李煥英經(jīng)常被老師叫到學校。
甚至弄了一個假的錄取通知書來欺騙母親。
事情拆穿后,父母的顏面在親戚朋友面前算是丟光了。
你看,賈曉玲所有不靠譜的行為,最后都由李煥英來買單。
電影《李煥英》的票房極高,這就意味著觀眾的年齡段分布極廣。
如果是為人父母的觀眾看過電影,很自然的就把自己代入李煥英的角色。
因為確實有很多孩子像賈曉玲一樣“坑爹”又“坑媽”。
不過電影中也表達了另外一個主題——
雖然賈曉玲一直感覺對不起母親,但母親從來沒有抱怨過,并認為自己過得很幸福。
“我覺得我這輩子過得特別幸福,怎么就不相信我呢?”
賈曉玲知道李煥英跟賈文田領證之后,堅持讓她去把婚離了。
從未來來看,賈曉玲認為如果李煥英能嫁給廠長兒子沈光林,那么她的生活肯定會更好。
在爭搶中,結(jié)婚證被撕破了。
看到賈玲充滿歉意的表情,李煥英說了這句話。
結(jié)合后面的劇情來看,其實就是在說,有賈曉玲這個女兒,她這輩子過的很幸福。
女兒有太多不靠譜的地方,但終究是自己的孩子。
尤其這個孩子還特別知道感恩,想方設法的逗自己開心。
對父母而言,這就足夠了。
點個“關注”,鼓勵鼓勵。(??`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