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 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掰)生姜一兩二銖(切)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病家依然是太陽病,存在發(fā)熱、怕冷、脈浮等情況,發(fā)熱跟怕冷比起來,發(fā)熱重一些,怕冷的情況比較輕微了,這就說明表證比較輕了,“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嘛,太陽證是表陽證,也就是說太陽病比較輕了,除了這些表現(xiàn)以外,病人的脈還有微脈、弱脈,這是氣血、津液不足,從而脈管空虛的表現(xiàn),說明體內存在虛象,但是病家還有太陽病,還需要繼續(xù)開表排出邪氣,所以不能使用發(fā)汗厲害的方劑,病家已經虛了,再發(fā)汗多則身體更虛,這時采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比較合適。
113條“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fā)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這一條是說病家的外在表現(xiàn)是太陽病,太陽病分成中風以及傷寒 ,但是脈不是弦脈、緊脈,而是弱脈,如果是弱脈的話,病家會有口渴的表現(xiàn),這時采用溫針、艾灸等火攻的方法會導致病家譫語煩亂,如果病家是弱脈,同時還有太陽病發(fā)熱、脈浮的表現(xiàn),治療上還是采用小發(fā)汗的方法比較穩(wěn)妥。
27條跟113條講的是同一件事,27條重在論述外在的太陽病的表現(xiàn),113條重在說明津液不足、不能用火熱的治療方法。
兩條內容結合對比,可以明確:27條論述的病癥應該還有口渴,導致口渴的原因就是“熱多”,也就是火熱消耗了津液,因此才會有“脈微弱”。進一步再延伸開,原文說的“無陽”,實際就是津液不足,體內津液虧虛了,所以雖然有表證的太陽病,也不能峻猛地發(fā)汗,桂枝二越婢一湯是發(fā)汗藥,要不然不能治療表證,但是發(fā)汗的力度比較小,是微微發(fā)汗的。
本條論述的詳細病癥表現(xiàn):發(fā)熱、怕冷、發(fā)熱重一些怕冷輕一些、脈浮微弱、口渴、頭項稍微疼痛、微微出汗、沒有煩躁、沒有面紅身癢,這實際是太陽病要向陽明病轉歸了,內熱逐漸表現(xiàn)出來,所以采用桂枝湯解表,同時越婢湯(麻黃、石膏、甘草、生姜、大棗)開表兼顧清肅里熱。
臨床上常用的桂枝二越婢一湯劑量:桂枝4克 芍藥4克 炙甘草4克 麻黃4克 石膏5克 生姜1片 大棗2枚(掰),五碗水泡四十分鐘,熬剩下兩碗,去掉上面的白沫,分兩次喝。
桂枝二越婢一湯證的癥狀表現(xiàn)跟桂枝湯加石膏很像,病機則與38條的大青龍湯證接近,但是正氣相對弱,所以沒有劇烈的身疼、煩躁等。
關于陽氣與津液:燒水的時候,給水加熱,那么水就變成了蒸氣,蒸氣是火熱的,蒸氣實際是小分子的水,但是蘊含了熱量。人體與之類比,陽氣就是蒸氣,陰精就是水,陰精運動起來,可以濡養(yǎng)四肢百骸周身了,也就是津液,所以陽氣就是津液,津液就是陽氣?!盁o陽”,就是津液不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