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出自大醫(yī)李東垣所著名作《脾胃論》。
組成:黃芪、白術(shù)、陳皮、升麻、柴胡、人參、甘草、當歸。
有些朋友該納悶了,治脾虛的,治到中風上了?幾分鐘你就明白了:
有個信陽的患者,64歲,腦梗過一次,完了總覺得自己很疲憊,四肢也沒勁,被診斷為——腦梗后重癥肌無力。系統(tǒng)治療后無明顯改善,遂投中醫(yī)調(diào)治。
當時患者是坐著輪椅來的,站不起來,臉色發(fā)黃,眼瞼下垂,細問得知,他的脖子也不舒服,總感覺僵硬的很,平時納食也比較差,老是拉肚子,小便清亮。
舌苔白厚,舌淡有齒痕,脈弱。
他屬于中醫(yī)中的“痿證”,情況虛實夾雜,以補中益氣、活血通絡之法調(diào)治。
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白參、炙甘草、白術(shù)、蜈蚣、當歸、生黃芪、陳皮、全蝎、升麻、制地龍、知母、川芎、天麻、柴胡。
后就診3次,用藥2月有余,患者已經(jīng)可以通過拄拐自己行走了,原方加減運用續(xù)鞏固調(diào)治。
這人年紀一大,身體就大不如前了,很多朋友肝風內(nèi)動,有時候一激動就發(fā)為中風。
他中風后,脾胃氣虛,脾胃是后天之本啊,脾虛了,氣血去哪里化生?這腑臟失去滋養(yǎng),人就會出現(xiàn)面黃便溏、眼瞼稍下垂、舌淡脈弱的情況。
脾胃虛了,肌肉失養(yǎng),人自然沒勁,活動也不利索,脾氣虧虛,水濕運化不利也會生濕,所以會出現(xiàn)舌苔厚,齒痕的情況。
氣是干嘛的?推動血液的運行,氣血了,血運行不暢,就會滯而不前,瘀血就出來了,脈絡就容易堵,筋脈失養(yǎng)。
方中重用黃芪大補元氣、升陽舉陷。
氣虛則血瘀,氣旺則血行,從而消瘀不傷正。方中運用黃芪也可言為標本同治、通補并施之法之體現(xiàn)。
但是通,還需活血通經(jīng)之品聯(lián)合運用:但是要注意一是喧賓奪主、本不分,二是通利太過、傷正害血。
選:川芎、制地龍、全蝎、蜈蚣四藥,活血息風通絡,祛除死血。
知母用來制約黃芪,避免大劑量黃芪溫燥太過,生津潤燥,平和藥性!
白參,大補元氣,可以借著換氣升浮起的特性上行,入中上二焦補脾胃的氣虛。
白術(shù)健脾,和白參相搭配,提升黃芪補氣之力,除濕除熱。陳皮行滯理氣,天麻息風平肝。
佐使升麻、柴胡與以上益氣之藥可升提下限之氣,炙甘草健脾益氣,調(diào)和諸藥。
補氣為先,祛瘀為輔,如此氣足血暢,瘀血去脈絡痛,筋肉得到充養(yǎng),慢慢地就恢復了
如果有相關問題,不妨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