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一道軍事防御工程,綿延萬里,以阻擋敵人的進攻。長城起修于西周時期,為的是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忙于混戰(zhàn),無暇北顧匈奴,因此北方的燕、趙等國便開始大力修建長城,阻擋匈奴的侵?jǐn)_,如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他就在長城上抵御匈奴,守護趙國的穩(wěn)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大秦帝國。嬴政派遣蒙恬北伐匈奴,將匈奴擊敗。匈奴就像是蒼蠅一樣,趕也趕不走,滅也滅不完,讓嬴政是非常的頭疼。
于是,嬴政有了修建長城的念頭,他將六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建立起一道屏障,就能阻擋匈奴的騷擾了。自秦朝之后,歷代王朝開始修建長城,完善一下,讓它更加的牢固,但是唐朝和宋朝沒有修建過。
唐朝軍事力量非常強大,不需要長城的保護,他不打其他人就行了,別人是不會貿(mào)然攻打唐朝的,并且唐朝疆域非常遼闊,長城之外還有大量的疆土。
宋朝不修長城是因為他沒有長城,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遼國之后,長城一直在遼國的疆土內(nèi)。宋朝歷經(jīng)三百年都沒有收復(fù)燕云十六州,長城也不屬于宋朝。
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他是懸在中原王朝心頭的一把劍,隨時都有可能掉下來。游牧民族擅長騎射,居無定所,經(jīng)常騷擾邊疆,打劫一些東西就走了,等用完了,重新再來騷擾。
朝廷派兵征討不僅沒有滅掉他們,還勞民傷財,發(fā)動戰(zhàn)爭的代價,在游牧民族身上補不回來。因此,對付游牧民族的最好辦法就是修建長城,不讓他們進來。
很多人以為萬里長城沒有用,這是大錯特錯。長城一次又一次的抵御了游牧民族的進攻,秦漢時期,長城抵御了匈奴的進攻;隋唐時期,長城抵御了突厥的進攻;明朝時期,長城抵御了瓦剌韃靼的進攻,長城一次又一次的抵御了外敵,守護了中華民族的穩(wěn)定。
如果沒有長城的話,中華民族要遭遇很多次災(zāi)難。秦始皇修建的長城,守護了中華民族的和平,卻害了歐洲。歐洲人不喜歡秦始皇,并且英國專家一針見血批評道“秦始皇害了歐洲!”
他為什么要這么說呢?游牧民族資源匱乏,需要大量的物質(zhì),他們只能南下掠奪中原王朝,可是朝廷修了長城,他們過不來,因此他們只能西遷,開始進攻歐洲。
歷史上的匈奴、突厥、蒙古等都曾經(jīng)征討過歐洲,把歐洲禍害一番,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歐洲稱他們?yōu)椤吧系壑蕖?。歐洲打不過游牧民族,卻把過錯推到秦始皇的身上,秦始皇真是躺著也中槍,他要是知道的話,肯定表示這鍋“勞資”不背!
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閱讀這篇文章,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點贊、分享,謝謝!感謝您的支持!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鑒》、《新唐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