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這人有腦子,
梭羅手頭沒有別的,
抓住了一根棒木,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strong>
上面這句話是當代青年詩人海子,為梭羅和《瓦爾登湖》發(fā)出的贊美。此后,在他25歲臥軌輕生的那一年,陪伴在他身邊的四本書當中,就有一本是梭羅的《瓦爾登湖》。這也可見海子對于這本書的喜愛和仰慕。
海子眼中的《瓦爾登湖》就如同梭羅手中的一根木棒,狠狠地敲醒了他,同時,它也在狠狠地敲醒這百年來的讀者。
《瓦爾登湖》是美國著名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里面記錄了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兩年間的生活見聞以及人生思考。
《瓦爾登湖》首次出版在1854年,并沒有掀起什么火花,直到進入20世紀90年代,《瓦爾登湖》才成功跳躍成為著名的暢銷書和長銷書。
在《瓦爾登湖》里, 我們不僅能夠猶如身臨其境一般置身于森林中,湖畔旁,細看潺潺流水,靜聽蟲鳴鳥語;更是能從梭羅這位先哲身上體會到他的個體覺醒和生命意義。
“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著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罅_”
1817年,梭羅出生在波士頓附近的康克德村,那里是美國超驗主義思想運動的核心地帶。20歲從哈佛大學(xué)畢業(yè)后,梭羅從事過很多職業(yè)。他幫父親在鉛筆廠生產(chǎn)過鉛筆,在校園任職過教師,也從事過各種體力勞動。
在這樣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的生產(chǎn)勞動中,梭羅心中的愿望不是祈求獲得更好的物質(zhì)生活。相反地,看著這些和他一樣,被日常勞作填滿生活的勞苦大眾,梭羅開始思考起人類生活的必需品。
史鐵生在他的《我與地壇》中這樣說過,“人為什么活著?因為人想活著,說到底是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
在史鐵生看來,人類就是欲望本身。哪怕這個小小的欲望只是“讓我多活一天?!彼栽谶@樣的原始欲望驅(qū)使下,活著就意味著永遠得不到滿足。
像是為了證明什么,1845年7月4日這一天,梭羅計劃開始為期兩年的實驗。在這兩年里,他將離群索居,在瓦爾登湖畔過一種隱士生活。他想要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世人,人類生存必需的這些東西,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多。他住小木屋,開墾荒地,自給自足,讀書寫作,卻體會到了比世人更多的閑暇和心靈自由。
梭羅曾痛心地說,“大多數(shù)人,即使是在這個比較自由的國土上,也僅僅因為無知和錯誤,滿載虛構(gòu)的憂慮,忙不完的粗活,卻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
梭羅實行為期兩年的瓦爾登湖實驗,走出這對他生命中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也并不是毫無來由。梭羅所處的時代,正是一個百廢待興,從農(nóng)業(yè)時代轉(zhuǎn)向工業(yè)時代的轉(zhuǎn)折點。
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資本主義正在緊鑼密鼓地席卷著這片新興土地。美國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社會和人類的生活也在不斷進步。然而,這同時帶來的還有上流社會日漸濃郁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潮。
拜這樣的社會風(fēng)潮所賜,許多普通民眾也開始沒日沒夜地勞作,希望能夠獲取更多的錢財來滿足自己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現(xiàn)實卻是,大多數(shù)人被勞動所束縛,被金錢所左右,喪失了生活原本的樂趣。
再加之,工業(yè)生產(chǎn)中,無可避免的環(huán)境破壞和資源犧牲,讓一些超前的美國青年人開始擔(dān)憂,“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正在被自己親手破壞?!?/strong>
也是在這一時期,愛默生作為超驗主義的倡導(dǎo)者,開始尋求無知生活的解放,并不遺余力地探索在精神和自然萬物中,能夠汲取的營養(yǎng)。
“超驗主義者”主張人們回歸自然,獲得精神上的富足。他們認為大自然所賦予的生機能夠凈化人類的心靈。這一文學(xué)思潮的產(chǎn)生,不僅僅是時代對于現(xiàn)狀的突破和需求,也真正把眼光開始轉(zhuǎn)向人類獨一無二的自然與生態(tài)。
而梭羅作為愛默生的好友,以及超驗主義運動的支持者,更是認為:“直觀的自然經(jīng)歷可以產(chǎn)生實實在在的智慧?!?/strong>
為此,梭羅愿意放棄幾乎世人所追求的一切——財富、地位、名利,來到瓦爾登湖,在原始的生態(tài)中,掌握人最基本,最深刻的智慧。
“ 我到林中去, 因為我希望謹慎的生活, 只需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 看看我是否學(xué)得到生活要教給我的東西, 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 才發(fā)現(xiàn)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p>
這是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第二章“我生活的地方, 我為何生活”的一句話,也是集中體現(xiàn)他人生價值觀的一句話。在瓦爾登湖畔,梭羅遠離塵囂,把目光聚焦到了心靈的深處。
對比,現(xiàn)如今人類馬不停蹄的工作,梭羅指出,他只需工作一個月就可將剩下時日的生活必需品補充完整。而其余的時間,他都可以利用來讀書,寫字,做自己愛做的事。
面對工業(yè)化進程的森林砍伐和大肆污染,梭羅也同樣尖銳地指出,工業(yè)和自然之間的矛盾,根本上就是人類不斷發(fā)展的欲望。
有人說,梭羅的避世是一種消極和退步,但我認為,梭羅提倡簡單的生活,是一種超越人類的智慧。在他看來:“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護這個世界”。
看著現(xiàn)代的環(huán)境污染和大量被荼毒的生命,不得不說,梭羅的預(yù)言是具有前瞻性的。他的呼喊,并不是讓我們回到原始社會,而是想讓人從無限制的欲望中得到解脫。
就如同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告誡我們的一樣“人,花了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一部分來賺錢,為了在最不寶貴的一部分時間里享受一點可疑的自由?!?/p>
在生命中,嘗試著拋棄一些東西,把眼光聚焦在平靜,安寧的自然中,想必,這就是梭羅給予我們后世的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