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育兒焦慮,他們會困惑,究竟什么樣的兒童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到底應(yīng)該怎樣去培養(yǎng)孩子,才能給孩子留下一個真正美好的童年?
國慶假期,我看了幾集《他鄉(xiāng)的童年》,這是一部探討兒童教育的紀錄片。其中有一期講到了芬蘭教育領(lǐng)跑全球的秘密,我看了之后很受觸動,對如何正確育兒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其實,在芬蘭教育里,有很多蒙氏教育的影子,甚至可以說,芬蘭教育完美地闡述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
蒙氏教育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兒童教育學家蒙臺梭利獨創(chuàng)的幼兒教育法,曾經(jīng)風靡整個西方世界。
100多年過去了,蒙氏教育的魅力仍不被撼動,因為科技雖然在快速進步,但是兒童心靈成長的規(guī)律卻沒有太大變化。
蒙臺梭利在她的經(jīng)典育兒理論著作《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出過兒童本位和成人本位這兩個概念。
所謂兒童本位,就是一切從孩子的視角出發(fā);反之,成人本位就是一切從成人的視角出發(fā)。
大多數(shù)的父母都采用的是成人本位,因為成年人會錯誤地認為,孩子是弱小的、沒有紀律的、沒有判斷力的,甚至沒有精神生活的。他們需要不斷地給予孩子指導和建議,告訴他們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是合適的,哪些是不適合的,這樣才能塑造他們,讓孩子發(fā)展良好。
蒙臺梭利認為,這是大人們傲慢和自負的表現(xiàn)。孩子并不需要父母或者老師刻意去塑造,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有獨屬于自己的成長軌跡,成長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并且每個孩子都有自我教育的能力,重要的是父母要多給予孩子選擇自主權(quán),讓他們按照興趣和愛好去發(fā)展他們自己。
關(guān)于這一點,心理學家弗洛姆也有相同的觀點,他認為:“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于對孩子的潛能的生產(chǎn)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真正的發(fā)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p>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擁有非常豐富的精神世界,這也是小孩子擁有超強創(chuàng)造力的原因。
在經(jīng)典兒童文學《小王子》里面,就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小說敘述者是個飛行員,在他六歲的時候,畫了第一幅畫,里面的內(nèi)容是一只巨蟒吞掉一只大象。他拿給大人們看,大人們都笑話他,說這是一只帽子。然后他又畫了一幅,還是蛇和大象的畫,只不過他把蛇和大象的樣子都更清晰地描繪了出來,并給大人再三解釋,但還是沒有人相信他。甚至大人們告訴他,他根本就不適合畫畫。就這樣,在受到一連串打擊后,他徹底放棄了成為偉大畫家的夢想,不再畫畫,長大后改做了飛行員。
大人們不理解這個小孩子畫的內(nèi)容,其實是自身想象力匱乏的表現(xiàn),因為他們不懂得用多重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他們被限制在了標準答案的框框里。
試想,如果《小王子》里的那個孩子,從小就在芬蘭學習,那么他很有可能會繼續(xù)畫畫,長大了成為一個畫家。
因為同樣是畫畫,大人們不同的反應(yīng)會造成不同的結(jié)局。
在紀錄片《他鄉(xiāng)的童年》里,就有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主持人周軼君跟著孩子們?nèi)グ菰L當?shù)乜祻椭行牡睦先恕?/p>
在康復中心,芬蘭老師安排了一個任務(wù),每個人給身邊的人畫一幅肖像。主持人周軼君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畫完了她成年后的第一幅畫,她很擔心別人會笑話她畫的不好,因為在中國的教育環(huán)境里,人們總是喜歡給別人貼標簽,告訴你這不行、那不行。
但出乎意料的是,芬蘭的老師告訴她,畫畫的目的從來不是評選出誰畫的好,誰畫的不好,而是學會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懂得在紙上自由地表達自我,每一個人的表達都是獨特的,因為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
和周軼君一樣,聽到這段話,我也淚眼汪汪,為什么人越長大,越覺得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是一件很困難很奢侈的事情?因為夢想都在別人不斷的否定聲中漸漸熄滅了。
僅僅從孩子的視角來理解孩子是不夠的,還要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由發(fā)展。孩子的天性是熱愛自由的,有活力的,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如果孩子從小就受到很多教條和規(guī)則的約束,那么他們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性會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減弱。
在芬蘭的課堂上,你會發(fā)現(xiàn),學校里的很多設(shè)置都是用來解放孩子天性的,而不是用來束縛孩子,讓他們變得很聽話,很規(guī)矩,很“懂事”的,更不會讓他們變成一個書呆子。
他們雖然沒有考試,沒有競爭,但是他們的課堂非常注重實踐。
比如,老師會發(fā)給孩子們色卡,讓孩子們在森林里尋找色卡上顏色相似的事物,并且給這些事物命名。老師經(jīng)常在課外進行教學,以培養(yǎng)孩子對大自然的熱愛。
又比如,在課外興趣班上,老師會假設(shè)一架飛機在海島上墜毀了,留有一部分殘骸,要求孩子們利用殘骸來學會搭帳篷、建立避難所。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們既能夠?qū)W會一些基本的建筑知識,同時也知道如何利用周邊的資源去自救。
在芬蘭,沒有考試并不代表沒有評估,只不過他們的評估方式跟其他國家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注重的不是成績,不是孩子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他們自己如何學習,他們?nèi)绾胃顧n學習。用中國的話來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于一個孩子來講,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因為知識可能會更新?lián)Q代,但是正確的方法卻是歷久彌新的。
可見,芬蘭教育一切的出發(fā)點都是孩子,他們從不打壓孩子,不允許任何形式的語言暴力,老師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去釋放孩子的天性,去挖掘孩子的潛能,他們的課程不是去傳授干癟的知識,而是真正地深入生活,把知識跟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去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真正覺得學習有趣、有用,從而自發(fā)地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樂于學習。
蒙氏教育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心靈胚胎。蒙臺梭利認為,兒童是一個心靈的胚胎,他們需要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來生長發(fā)育,需要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保護,而這個外部環(huán)境最好是充滿愛的,開放包容的,安全的,溫暖的,有趣的。
芬蘭教育成功的關(guān)鍵在于他們?yōu)楹⒆哟蛟炝艘粋€良好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讓很多心靈胚胎得以在里面健康快樂地成長。每一個孩子在這個系統(tǒng)里都是平等的,安全的,被鼓勵的,天性自由的,他們可以毫無負擔地做自己。
在教室的課堂上,不會有人罰站,不會有學生被老師數(shù)落。如果這個孩子數(shù)學不好,老師會幫助他找到他身上的其它優(yōu)點,他可能有很強的領(lǐng)導力,可能為人公正,可能很樂觀等等。孩子們不會因為自己的缺點和短處而自卑,而是依然可以感受到自己是有尊嚴的,有價值的。
不得不說,芬蘭教育非常注重孩子的心靈成長和心理健康。很多心理學大師早就指出,童年時期是一個孩子人格成型的關(guān)鍵時期。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成年人,他們的病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所以讓孩子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是至關(guān)重要的。
當然,由于國情的不同,中國和芬蘭的兒童教育有很大的差別。父母固然無法改變學校教育,但是可以改善家庭教育。比如,不要隨意評判孩子的喜好,不要總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要多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多培養(yǎng)孩子真正的興趣愛好。
最好的愛,莫過于給孩子塑造一個自由、安全、溫暖的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里,他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可以成為他自己;他同時也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被呵護的。這不僅是每一個孩子最想要的童年,其實也是每一個成年人心中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