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兒簡單,育兒難,對多數(shù)父母而言,養(yǎng)孩子真的是個不斷在試錯的過程。
“我說的話你是都沒聽到是么?”“讓你做事你怎么還不去?!”“把我的話當(dāng)耳旁風(fēng)了是吧?!”“你怎么還不去做作業(yè)?我都說了幾遍了!”……
類似于這種場景相信很多家庭每天都在上演,孩子喜歡把家長的話當(dāng)“耳旁風(fēng)”,爸爸媽媽著急起來又顧不上說話語氣,看著孩子委屈巴巴的小臉,心里真不是滋味!
我們經(jīng)常說“教育、教育”,其實最關(guān)鍵的部分就在于“教”——把我們所了解的道理教給無知的孩子,這樣才算完成了教育的目的。
但很多孩子就是這樣,小時候還會認真聽爸爸媽媽講道理,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聽不進,反而會敷衍父母。
現(xiàn)在教育專家倒都是一味說“孩子一出問題,都是家長的錯”,關(guān)鍵我錯在哪兒啦?!
其實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jīng)]有跟上孩子的成長,當(dāng)孩子慢慢長大,學(xué)會了獨立思考就會沒耐心聽這些道理了。
在某綜藝節(jié)目中,馬雅舒帶兩個孩子去菜市場,兒子對那里的一切都很好奇,總想著摸魚、摸菜,可手一伸出去,媽媽馬雅舒就會大聲說,“不要碰那個,太臟了!”
可父母越是禁止,孩子就會越覺得好玩,越想去觸碰,時間一長,就會自然忽視家長說的話。
總的來說,告別被灌輸?shù)览?,轉(zhuǎn)而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即便是對家長的逆反,也是孩子長大的表現(xiàn)。
這樣想來,每次被孩子噎得睡不著的時候,會不會舒服些了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產(chǎn)生自我意識之后,為了區(qū)分自己和別人,就會呈現(xiàn)一種逆反的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為別人讓做什么都抵觸,要么就哭鬧,要么就完全不理人。
這時候的說教,對孩子來說簡直就是毒藥了,他們還怎么能聽進去呢?
英國著名育兒師凱瑟琳·梅維斯說,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你要先看他的眼睛,他的眼睛在看你嗎?沒有,那么很好,這孩子不是不聽你的話,而是根本沒有在聽。
有的媽媽要說了:根本沒在聽,這不是更嚴重了嗎?
其實不然,只是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與家長的溝通方式不正確而已。
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以后,需要一些獨立的時間和空間,家長盡量不要在他身處自己的世界的時候打擾他。如果一定要,比如說“吃飯了”、“睡覺了”,請先注意你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在聽。
最好的方法是靠近孩子,直視他的眼睛,孩子感受到他人的注視,自然會提起注意力。
千萬不要隔著廚房、客廳,對身處玩具房、臥室的孩子大喊大叫,距離越短,收效越是微小,孩子假裝聽不見也就更加理直氣壯了。
我們之前講過,家長頻繁嘮叨,次數(shù)太多,讓孩子產(chǎn)生了“超限效應(yīng)”,超限效應(yīng)是一種日積月累的現(xiàn)象。
比如:媽媽洗完碗,在廚房看一眼正在客廳玩玩具的孩子,臉上帶著笑容的說一句:"你先自己一個人玩啊。"
不一會,母親的聲音又傳來詢問孩子好不好玩,現(xiàn)在正在玩什么呢?孩子嗯嗯了兩聲沒有回答。
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媽媽害怕孩子一個人在那里孤單,但是這也造成孩子在專心的玩樂過程中,對于母親的偶爾參與和破壞開始"自動忽視"。
于是,當(dāng)母親結(jié)束自己所有的忙碌之后,回過頭需要孩子收拾玩具去睡覺,但是因為之前孩子對母親的"自動忽視"狀態(tài)仍然存在,于是反復(fù)多次的"去睡覺,收玩具"的指令,孩子都“不聽話”,要耗到家長動怒為止。
所以我們說,第一要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第二要說到做到,像孩子不吃飯,媽媽先提示:“你現(xiàn)在不吃,待會兒就沒東西可吃了”、“我已經(jīng)叫你很多遍了,說明你并不餓,不吃也行?!?/p>
這些話說出來,可能孩子會覺得有點不習(xí)慣,等到他們手頭上的興致過了,想要吃飯的時候,我們也不能妥協(xié),因為“這頓飯已經(jīng)過去了,要想吃飯只能等下一頓”。
很多時候,家長是因為知道不能拿孩子怎么樣,所以只能“嘮叨”,在反復(fù)的嘮叨過程中,反而讓孩子更加輕視自己說的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如果說孩子不聽話,是因為家長跟孩子的交流有問題,那么應(yīng)該如何改進?
我們不能控制孩子的想法,但能給他們正確的建議。
正如上文所說,家長不能只靠“嘮叨”解決問題,一定程度上這個問題也解決不了,要讓孩子養(yǎng)成導(dǎo)向自己的結(jié)果思維,“這件事不做我會如何”,比如“這頓飯不吃我會餓”,而不是“這頓飯不吃我媽媽會生氣”。
一次生氣管用,兩次,三次,十次呢?
更重要的是,家長要以孩子的思維想問題,這件事是不是孩子不喜歡,是不是違背了他的意愿?
比如我們之前講的一個例子:放放媽媽一家與閨蜜一家約定潛水,快到會合時間了,放放卻仍然拖拖拉拉地吃早餐,媽媽忍不住喊:“你快點啊,大家都在等你呢!你到底想不想去玩了?說你一早上了,干什么事情都是磨蹭?!?/p>
家長認為夏天的周末全家去潛水是很開心,增進親子關(guān)系的事情,但是孩子為什么磨磨蹭蹭,聽不進去?
意識到孩子心情的低落,而不是馬上反應(yīng)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寶貝現(xiàn)在是不是不開心呢?”“今天是不是想去別的地方?”多問一句,也許事情就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