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敗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會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尤其是當(dāng)我們一開始有所收獲,卻終是一無所得的時候,這種感覺尤為加劇。我們安慰自己,即使再優(yōu)秀的人,也會犯錯誤,也會經(jīng)歷失敗,人無完人嘛,就算《芝加哥》這樣備受贊譽的電影中,也會有各種各樣的穿幫鏡頭,再優(yōu)秀的演講家也會在臺上出現(xiàn)卡殼或忘詞,甚至連有著“天才大腦”的愛因斯坦,也曾在家書中流露過對生活挫敗感和失意。
道理我們都懂,可是當(dāng)我們自己經(jīng)歷挫折與失敗的時候,心里往往是很難以接受的,現(xiàn)實生活中總會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打擊,就像辛棄疾在《賀新郎·用前韻再賦》中的那句感嘆:“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熬夜加班做出來的設(shè)計方案,卻被要求一改再改,最后又改回到初稿;孤身一人在大城市闖蕩,每天早起晚歸經(jīng)歷幾個小時被擠成肉醬的通勤,卻突然遭遇行業(yè)不景氣公司取消了整個部門;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隨著中年危機的逐漸加劇,面對上有老下有下的窘?jīng)r,感到深深的無力……
挫敗感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現(xiàn)代人不可避免的一個話題,當(dāng)我們的個人要求得不到滿足,心理預(yù)期達不到目標(biāo),和別人的交流溝通收到阻滯,有時候可能是不起眼的一件小事,都可能會帶來“挫敗感”這種消極情緒。
在心理學(xué)角度來看,挫敗感是由挫折引起的,而挫敗感的本質(zhì),其實就是人在感受中,期望和現(xiàn)實的落差。這種落差往往需要自我修復(fù),來抵抗挫敗感帶來的負面情緒,對于自我修復(fù)和修身養(yǎng)性之道,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理學(xué)家、文學(xué)家曾國藩也是有一番自己的思考。
在《曾國藩家書》中,既有治軍為政之道,又有人生處世之談,收錄的曾國藩從年輕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較有代表性的家書中,治軍、為政、修身、治學(xué)、持家、處世、理財、交友、用人等方面均有涉及。我們都知道曾國藩一生勤奮,也有著很高的成就和地位,但在封建時代,一不留神就容易引起樹大招風(fēng),功高蓋主的嫌疑,造成“走兔死,狡狗烹”的時代悲劇,所以在那個如履薄冰的境況之中,曾國藩一番可以如此從容鎮(zhèn)定,其內(nèi)心之強大也是可見一斑了。
其實,曾國藩也并不是一開始就是一個完美無缺的君子和圣人,人無完人。而在這個抵抗挫敗感、自我完善的過程中,良好的修養(yǎng)和自身素質(zhì)的提升是成就人生的一個關(guān)鍵步驟,不如我們看一看曾國藩對此有什么見解。
這句話是曾國藩為后世后人留下的很有名的一句錦囊勸誡,這其實是在告訴我們一種“知止”的心態(tài)和思路。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自滿則敗,自矜則愚。”物極必反是常理,要懂得適可而止,需知道驕心日盛、利欲熏心,不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墩撜Z》中的“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其實和這句“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恰到好處的幸福,才是穩(wěn)穩(wěn)的幸福。
人到中年所面臨的的誘惑越來越多,金錢、權(quán)利、美色,各式各樣,有所追求固然是好,但不懂得適可而止的話,那便過猶不及了,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利益只是暫時的,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時刻保持頭腦的清醒,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迷惑,否則長此以往很容易在追名逐利的泥潭之中越陷越深,也會讓挫敗感壓制了自我認(rèn)同感,讓貪得無厭打敗了知足常樂。
試想一下,當(dāng)一個人慢慢變得越來越貪婪,他的自我需求會越來越得不到滿足,于是心理落差漸漸加大,挫敗感的消極情緒便會與日俱增。這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會讓一個人變得驕心日盛,甚至?xí)ハ肫渌摹伴T路”來獲取利益,進而引起紛爭,可見,久利之事、眾爭之地是要遠離的,因為眾爭之地早晚會變成眾矢之的。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就算放在現(xiàn)在,也毫不過時,它不啻為一句最清醒的醒世格言,為后人敲響警鐘,遠離“久利之事、眾爭之地”,不讓挫敗感有機可乘。
靜,是一種淡泊明志的心態(tài),也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靜并不是將自己置身事外,而是以不變應(yīng)萬變。這個字看起來容易,其實“修煉”起來卻是頗費一番功夫的。
心靜如水并非萬籟俱寂,而是面對各種紛擾雜亂,都可以用一種平和而寧靜的心態(tài)對待。
孔子說:“仁者靜",老子說:“致虛靜,守靜篤",其實儒釋道三家都講究一個“靜”,想要修身養(yǎng)性,首先要讓自己靜下來,靜費沉默,口之靜不如心之靜。
對于“靜”,曾國藩也曾在家書和日記之中,表述過很多觀點和言論。曾國藩身處亂世之中,時局動蕩,物欲橫流,他卻可以保持一個寧靜的心態(tài),平靜的心緒,可是這談何容易呢。曾國藩為了修煉好“靜”之一課,每日靜坐沉思,“不拘何時,靜坐半時,體念來復(fù)之仁心”,“制欲窒忿”來克己自己,才能戒除淫思奢欲,讓頭腦越來越冷靜,才有更多的空間來思考和衡量。
“心靜以修身”在他用兵和為政之道上,都有過很大的助力,他在京為官時謹(jǐn)言慎行,耐得住清靜,敵亂我不亂。身居高位依然能后淡泊名利,讓心歸于寧靜,著實不易。人總會經(jīng)歷磨難,在坎坷之時,要拿得起放得下,抵御挫敗感的來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要讓郁郁寡歡讓自己喪失斗志。
以平靜之心,直面人生的挫折,給自己和別人都留有余地,才是對挫敗感最強有力的絕地反擊。生活的確殘酷,但也有溫柔之處,是挫敗還是奮起,有時只是一念之差。
不如意事常八九,追名逐利的路是沒有盡頭的,正確看待成敗得失,也要即使把握機遇和時機,靜下心來多思己過。
《孫子兵法》有云:勝不驕敗不餒,心有驚雷而面如潮平者,可為大將軍。
得意之時不嬌縱,失意之時不氣餒,驕傲自滿與挫敗打擊都是修身養(yǎng)性的大忌。人活一世,不可能一直坦途,也不會全是荊棘,每一次成敗都可能是一個關(guān)鍵的轉(zhuǎn)折,讓戒驕戒躁成為自己的氣度和修養(yǎng),想對別人提出高要求,不如先學(xué)會嚴(yán)于律己、自省自查。
曾國藩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夸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這是給世人以“勿妄言”的警醒,亂嚼舌根、在背后非議別人,永遠是最不聰明的行徑。不僅讓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也很難收獲真心,反而只會得到別人的戒備之心,平白招生事端。對此,曾國藩認(rèn)為“凡事后悔己之隙,與事后而議人之隙,皆閱歷淺耳。"人要學(xué)會“守拙”,謙虛慎言,見賢思齊。
《詩經(jīng)》中有這樣一句話:“匪言勿言,匪由勿語?!敝傅木褪遣辉搯柕牟灰獑?,沒來由的不要說,要知道,很多時候是“禍從口出”的。正如他在給弟弟的一封家書中,曾經(jīng)這樣寫道:“當(dāng)此亂世,黑白顛倒,辦事萬難,賢弟宜藏之深山,不宜輕出門一步。無論外間何事,一概不可與聞。即家中偶遇橫逆之來,亦當(dāng)再三隱忍,勿與計較。”說的就是這“匪言勿言,匪由勿語”,輕言妄語,終會找來禍端,要時時記著言多必有失,不僅要學(xué)會謹(jǐn)言慎行,更要學(xué)會自省自查。
懂得自省的人,內(nèi)心會越來越強大,相反,自大自滿之人,內(nèi)心的堡壘其實才是最為錯弱的,有時候,炫耀不過是為了掩飾心虛,有句老話說得好:一個人越炫耀什么,其實內(nèi)心就越缺少什么。
當(dāng)你的內(nèi)心真正強大的時候,才是可以輕松抵御挫敗感的時候。
挫敗感有時候頑固又淘氣,更不是那么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那么面對挫敗感,我們修煉不到曾國藩那種境界的時候,又該如何做呢?不如嘗試一下如何讓我們的挫敗感,變得更有價值。既然打不敗、趕不走它,那就從它的身上吸取我們需要的東西,既然被它挫敗,就自然有東西值得我們?nèi)W(xué)習(xí)。不要在消極情緒中深陷,讓挫敗的沼澤變成小水洼,讓挫敗感也可以產(chǎn)生治愈的力量。
01.總有一件事,你能做得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lǐng)域,即使你還沒有發(fā)現(xiàn),但是當(dāng)挫敗感來襲,讓你感到無助的時候,不如轉(zhuǎn)移視線,專注一項你感興趣,而且能夠控制的事情。不要讓不可控影響了自己的情緒,當(dāng)你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上時,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也不是那么容易失敗的。
情緒穩(wěn)定好轉(zhuǎn)之后,一定要記得再次審視自己,找到失敗的原因所在,并且分析一下哪些是不可控因素,哪些因素可以化到可控范圍之內(nèi),進而的出解決方案,下次就不會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啦。
02.挫敗不丟臉,大膽說出來
樂觀的心態(tài)是很重要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預(yù)期值和實際情況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落差,讓我們感到灰心沮喪,這個時候不如去坦率的承認(rèn)自己的失敗,不用憋在心里害怕被別人知道,雖然失敗注定會讓人不舒服,但是敞開心扉、坦然去面對,反而會讓心里的負擔(dān)小了很多。
如果實在做不到樂觀的說出來,那么可以嘗試在一些社交網(wǎng)站上把它們寫出來,讓情緒有一個“發(fā)泄”的出口。
03.一次不成功,還有下一次
學(xué)會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失敗常有,但是一直失敗跟中彩票的難度就差不多了,所以不如擼起袖子加油干,失敗了一次可以再來了一次嘛。路是一步一步走的,可是再平坦也有可能會摔倒;飯是一口一口吃的,可是即便每天都在吃飯也有可能會被噎到,當(dāng)我們被生活打倒的時候,重整旗鼓,讓自己振作起來,未下一次成功做準(zhǔn)備,誰說人生都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犯錯誤都會有,失敗也不可怕,其實我們的內(nèi)心的堡壘都沒有那么堅固的,很多時候,無論我們再怎么努力,可能挫折還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不如去坦然接受,讓它成為對我們有價值的東西,正確理解挫敗感,而不是被它摧毀。
換一個角度想,生活中的一些挫敗感,又何嘗不是很珍貴的呢?
我們的一生其實都是一個修煉的過程,雖說能修煉到曾國藩那樣如魚得水的境界并不容易,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學(xué)著從他的人生智慧中習(xí)得一二,便夠受用終生了。轉(zhuǎn)變自己的思路,用達觀的心性來面對挫敗感,抵抗挫敗感。
就像毛姆在《人性的枷鎖》中說的那樣:“打翻了牛奶,哭也沒用,因為宇宙間的一切力量都在處心積慮要把牛奶打翻。”所以,去把打翻的牛奶瓶子扶起來,收拾干凈污穢,也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從容面對人生中的挫敗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