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縣喪葬習(xí)俗
喪葬是人生的最后一場盛事,它屬古代“五禮”中的“兇禮”。自古以來,人們遵循著儒家對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訓(xùn),對于喪葬習(xí)俗都非常重視,都堅持著死者為大的最基本的認(rèn)知。這一方面出于“人倫之道”、不忘根本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又屈從于靈魂不死的傳統(tǒng)觀念,希望已亡故的親屬在陰間也能享受富貴和安寧,因而不惜重金為死者揚幡鼓吹、盛殮厚葬,以示兒孫恪守“喪盡禮、祭盡誠”的守孝之道,實則與厚養(yǎng)薄葬的古禮相去甚遠(yuǎn)。下面介紹的主要是喪葬舊俗,所謂十里鄉(xiāng)俗不同,碎娃也是以靈源鎮(zhèn)為中心,兼顧其他,如有不到之處,敬請諒解。
第一節(jié) 初喪、入殮、成服
葬禮俗稱“白事”。從老人病危開始著手準(zhǔn)備,到老人饋然長逝的那—刻起,喪禮儀式便算開始。喪葬禮俗,各地大同小異,十分繁瑣,且規(guī)定十分嚴(yán)格,絲毫不可逾越,大致的儀規(guī)是:
上床:長期臥病在床的老人,病情危重時,由子女梳頭、凈身,穿上壽衣、鞋帽,將老人移到庭堂臨時床上。
當(dāng)老人病危時,男請戶族及舅家探視,女請娘家探視。老人處于彌留之際時,大都希望同兒女見面,作最后袂別,以便吩咐后事,如事業(yè)的繼承、財產(chǎn)的處理、對子孫為人處世的教導(dǎo)等。此時子女日夜侍候在側(cè),老人如有很多的子孫、親人守著他死去,俗稱“孝子送終”,便會被認(rèn)為是難得的善終。在逝去親人的時候,如果哪個孝男孝女沒有守護(hù)身邊,孝男孝女則會將之視為一生的憾事,悔恨于心,久久不能釋懷。
老人臨終前,孝子邀請戶族中德高望重之人為老人擦洗身子,男者要剃頭、女者要洗梳頭發(fā),并修剪腳、手指甲,然后把套好的壽衣穿上。死者為男性,通常由兒子和女兒來料理;死者為女性,則由女兒和媳婦來料理。壽衣穿單不穿雙,穿綢不穿緞,穿棉不穿皮毛。單數(shù)為陽,雙數(shù)為陰,人們喜陽不喜陰,忌用雙數(shù),也忌穿黑色老衣,為的是圖吉利。一般為“五領(lǐng)三腰”。即五件上衣,三條裙褲,也有穿七套、九套的。
男者為長袍短褂,女者為短衣長裙。緞子與“斷子”諧音,皮毛則為畜類,怕來生變獸或斷子絕孫,故忌用。換好老衣,把老人轉(zhuǎn)移到臨時設(shè)置的木板床(“靈床”)上,頭朝里、腳朝外,取意向外走。據(jù)說在咽氣之前,如果不換上老衣,亡魂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陰曹地府穿的是舊衣服;如果死在炕上,亡魂便會背著沉重的土炕進(jìn)陰間,這些都將使子女遺憾終身。老人們死后忌說“死”字,一般稱為“老了”、“歿了”、“走了”。
燒倒頭紙:老人氣絕,眾親族人嚎啕大哭,半晌不歇,左鄰右舍皆聞。親人除了嚎陶大哭外,手拿—個瓦盆一張紙,敲著瓦盆走到門外,燒了紙,這叫送終。送終后,再將瓦盆拿回來,放置在死者腳前,名曰“孝盆”或“紙盆”。遺體安放妥當(dāng)后,需在亡人的床前腳下點起一盞長明油燈,燈油要用菜油。眾親族人等長跪于亡人在孝盆內(nèi)焚燒紙錢,叫作“燒倒頭紙”。
請風(fēng)水先生(陰陽先生):老人歿了后,孝男頭纏寬約二寸、長約二尺的白布叫作頭巾、身穿白袍,稱為孝衫;孝女的頭巾較孝男復(fù)雜,除白布纏頭外,還在額前遮一片小紗布,身穿白孝衫、孝裙。孝男孝女都要足穿鞔鞋。同時設(shè)置靈堂,并立即請陰陽先生,卜算出煞時間,葬埋吉日,選擇墳地。陰陽先生則會根據(jù)亡者的生辰八字、門族晚輩的身份書寫訃告,并將出煞時所“妨”屬相、七日百期開單列具,并張貼于亡者家門之前,門牌格式遣詞用句十分考究,敬語謙詞恰到好處,而后會用羅盤勾畫墓穴方位,確定喪期等。
訃告有一定的格式,若是父親死了,便寫“不孝男×××,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顯考×公諱××老大人,因病于×年×月×日×?xí)r在本宅壽終正寢,掩柩于室,享年×十有×。不孝××等侍奉在側(cè),親視含殮,即日遵禮成服,謹(jǐn)擇于×月×日開吊祭奠,×月×日扶柩安葬×塋,叨在親友寅誼,特此訃聞”。如果死的是母親,訃告上則寫“顯妣×氏××老大人”,下側(cè)落款處,如父死、母尚在,可寫“孤子×××泣血稽顙”,若母死、父尚在,則稱“哀子”,父母雙亡,稱“孤哀子”。若母死,父有繼室,繼母亦有兒子,則前房兒子稱“孤哀子”,后房兒子稱“孤子”。有的還寫死者生前德行,并請名人題字作贊。建國后,訃告的格式和基本內(nèi)容有些地方仍在沿用,但只寫死者的死亡原因、死亡時間和安葬日期等,文字比較簡練。
報喪和吊喪:喪事之家,委托人向親屬報告死訊叫“報喪”,接到報告的親戚或朋友,前往吊唁俗稱“吊喪”。請風(fēng)水先生和報喪幾乎是同時進(jìn)行的。
報喪,死者是男,首先要給戶族及舅家報喪;死者是女,首先要給娘家報喪,接著是給姑家和姨家報喪。報喪時孝子不作揖,以雙膝跪地,行叩頭禮,并陳述死者的死因、死亡時問及入殮、開吊和出殯日期等,其他親友可遣人報喪。長子除了親自給娘舅家報喪,還要在全村挨門挨戶地叩頭,意在央求村鄰幫助料理喪事。現(xiàn)在相對來說,要求比較寬松,娘舅家也可以有其他家門戶族之人代為報喪。
吊喪:凡女客,離喪家大門尚遠(yuǎn),就放聲啼哭,主家聞聲,負(fù)責(zé)接客的婦女就立即出門攙扶。男客一直走近靈堂,叩頭點香后,放聲大哭。主家向吊喪客人散發(fā)孝服,俗叫“散孝”,孝分為“吊孝”、“腳頭孝”和“下頭孝”三種?!暗跣ⅰ弊钶p,只是一小片白布或一綹孝帽;“腳頭孝”較重,即一片鞔鞋布、一頂孝帽;“下頭孝”最重,除包括鞔兒孝外,尚有頭巾、孝衫等,“男憑外家,女憑娘家”,就是說男人死后,外家服重孝的人宜多,女人死后,娘家服重孝的人要眾。
這婦女哭喪最是有趣,有的因為不是直系親屬,并不十分悲傷,用手絹遮面,只是咿咿呀呀干哭,臉上全無淚水,村人稱之為“只見打雷,不見下雨”。若是直系親屬,卻并不需要以帕掩面,嚎啕大哭、淚如雨下,有時甚至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那管什么形象不雅,只管將心中的那份委屈、依戀和不舍宣泄出來。
成殮:成殮即將亡人置入棺內(nèi),一般在老人離世2到3日內(nèi)舉行。成殮,須待娘舅家化紙吊唁、瞻仰遺容后,遺體方能入棺,屆時孝男孝女及親友人等跪在棺材周圍,一律放聲慟哭。
棺槨俗稱壽屋、棺材,以楠木、柏木、杉木、紅松、桐木等為上品,榆木、柳木次之,雜木則更次之。木板厚達(dá)四寸,薄者不能成棺,窮苦人家的棺板只有寸厚,做成平頭大匣子,俗稱“火匣子”。富戶人家的棺材很講究,用上等木料精工制作,棺底周圍鏤刻花紋,棺頭雕上“壽”字圖案,里層用布和膠裱糊,再涂一層生漆,使其嚴(yán)密,滴水不漏,外部用土漆連續(xù)油漆多遍,使其烏黑錚亮。
棺材停放在堂屋以門檻為中線的內(nèi)外各半之處,或直接抬進(jìn)臨時搭好的“靈棚”內(nèi),但死者須以布遮面,不能讓死者見日光。棺材下面用兩條高約二尺的長凳架起,先在棺材底部鋪一層鋸末或棉籽,墊上一層舊衣服或棉花,再鋪上新褥子。在靈源一帶,成殮時,還須在老人的身下,置放柏樹葉子若干,柏樹葉子濃郁的味道可以防止蟲子進(jìn)入棺木內(nèi)。有些地方還會在棺材內(nèi)撒五谷雜糧、銅錢等,謂之生死有祿。棺材內(nèi)可以放置老人生前喜愛之物。
成殮時由長子捧住死者的頭,次子提腰,幼子抬腳,將尸體平穩(wěn)地仰面放入棺材內(nèi),蓋上新做的紅色薄被子。將亡人置入棺內(nèi)以后,為了防止抬棺時,老人在棺才內(nèi)來回晃動,需用灰包(衛(wèi)生紙)將老人的身體固定好。有的還要給死者口內(nèi)放進(jìn)一些米粒、鹽、茶葉,認(rèn)為死者在陰間便會有吃有喝;有的給死者口內(nèi)放進(jìn)一些珠寶,古稱“含玉”,意在祛除穢氣,使尸體歷久不腐,此即“含殮”。報喪訃告上寫的“親視含殮”,就是表示對死者已經(jīng)做到養(yǎng)老送終了。
亡人在棺材內(nèi)安置好了以后,死者的子女、親朋好友按親疏遠(yuǎn)近及長幼次序排列成行,瞻仰遺容。瞻仰遺容儀式結(jié)束后,便是釘棺蓋。釘棺材蓋的時候,如亡者是女性,則必須有娘家人在場,如亡者為男性,則必須有本戶族長者在場,這一習(xí)俗有兩層含義,一來是看亡者是否為正常死亡,二來是做最后的訣別。
釘了棺蓋,家屬和親友就再也看不到死者的儀容了,因而在釘棺蓋時,男女孝子都爬在棺材上放聲慟哭,以示對親人難舍的悲痛之情,親友們的沉痛心情和哭泣也達(dá)到了高潮。但是,族中老人會一再強調(diào):孝子及其親屬圍觀哭泣時,切記不要讓淚水掉入棺內(nèi)。
釘了棺蓋后,就要在棺材上罩上棺罩。棺罩一般都是紅色的綢緞做成,并繡有龍鳳或者其他吉祥圖案,在民間,老人壽終正寢是喜事。舊時子亡父在不得入祖墳,妻亡夫在先寄埋后歸葬,人歿在外,靈柩不得入家門。現(xiàn)在這些說法都已不太講究了。
成服:三日成服,就指通常在人歿后第三天,孝男孝女必須穿著符合各自身份的喪服。在三日成服之前可以隨時哭,象征著與死者關(guān)系甚好,內(nèi)心悲痛不已。在三日成服后,只能也必須在早上和傍晚哭。這是硬性規(guī)定,有其深層含義。如果死者親屬不孝,沒有眼淚,那么這規(guī)定迫使他哭;如果死者親屬孝順,則讓他不要隨時哭,以免傷身。
“五服”:喪服制度,喪服,就是人們?yōu)榘У克勒叨┐鞯囊旅狈?,包括一些附屬物。它根?jù)與死者在血緣、姻緣方面的親疏遠(yuǎn)近,有著嚴(yán)格的等級限制,形成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服制,人們習(xí)慣上稱它為“五服”制。
斬衰服是喪服中最重的一種服制,服期為三年。喪服用粗麻布制成,在制作時左右和下邊不縫,據(jù)說表示悲哀傷痛無邊。子為父、妻為夫、父為長子、為人后者為所后父、母,未嫁女為父等等都服斬衰。 腰束厚麻帶,稱苴經(jīng),頭綰喪髻,稱“鬢衰”??迒室挚迒拾?,意為哀甚不食,行走無力,須用杖扶持。
齊衰服是次于斬衰的喪服,用粗麻布制成,因其輯邊縫齊,故稱。服制有三年、一年(“期”)和三月三種。一年服又分“杖”與“不杖”兩種,用以表示親疏等級區(qū)別。服齊衰者包括,三年期是父親去世后再為母親、為繼母、為慈母(父妾無子及妾子之無母而父命為母者)、母為長子等情況。一年期是父健在為母親(包括繼母、慈母)、夫為妻,這是“杖期”;“不杖期”的則包括為嫡孫、庶子、兄弟、兄弟之子女、為祖父母、伯父母、叔父母、親姐妹、長子妻、姑母等等。這都是根據(jù)父系宗親集團(tuán)而演繹的血緣關(guān)系。三月期則適用于為曾祖父母、為不同居的繼父。
大功又次于齊衰, 用熟麻布制成,質(zhì)地較齊衰稍細(xì)。小功和緦麻都是喪服中較輕的一種,也是用熟麻布制成,但質(zhì)地更細(xì)。喪服的對象為已婚的姑母、未婚的堂姊妹、眾孫、眾子婦。本宗伯叔祖父母、外祖父母、族曾祖父母、族伯叔、舅父母、岳父母等。
古代根據(jù)血緣關(guān)系,對喪服的穿戴和喪服期限作了一系列規(guī)定。到了近代,穿喪服的習(xí)俗雖仍舊沿襲下來,但喪服的種類已大為減少。關(guān)中的喪服,一般是兒子穿對襟白孝褂、白褲、頭戴白孝帽,腳穿白鞋,腰柬麻辮,媳婦和女兒摘掉頭上的金銀首飾,服白色長衫,頭戴白孝巾,腳穿白鞋;侄兒以五尺左右長的半幅白布,從頭到腳披覆于背,腰束麻辮;女婿穿的孝服與兒子相同,但要系一條拴有紅頭繩的腰帶,以區(qū)別他雖是至親,但他卻是外姓人,不是重孝。外甥、侄、孫的孝服略短。其余親戚只戴孝帽,娘舅家的人,不論比死者低多少輩,都戴最輕的孝巾。兒子、媳婦是重孝,要守孝三年,出嫁的女兒孝期二年,侄兒、侄媳、侄女孝期一年,孫子戴孝百日,但長孫之父如已死亡,則應(yīng)按子戴孝。女婿于殯葬后即除孝。以前孝子百日內(nèi)不脫孝服,現(xiàn)在殯葬后便以穿白鞋為戴孝的標(biāo)志,兒女的鞋全白,孫子的鞋只在前半截罩一層白布,后半截露出鞋的本色。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102/18/3693667_3421164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