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歷史劇常識性錯誤多如牛毛,數(shù)不勝數(shù),這里例舉幾項:
一、圣旨
只要出現(xiàn)宣旨的情節(jié),必定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是很扯的。歷史上皇上宣旨很隨意,往往是直接說內(nèi)容,后來逐漸發(fā)展出“應(yīng)天順時,受茲明命”“門下”等等這樣的開頭。到了元朝,圣旨的開頭一般有“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這樣兩句蒙語音譯的話,明朝朱元璋時沿用了這兩句,翻譯成漢語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也就是說明朝才有這兩句,其他朝代是沒有的。
其次,這兩句的讀法應(yīng)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樣的斷句。另外,詔不常用,往往是冊立皇后、太子,進行重大軍事戰(zhàn)爭,皇帝、皇后等人駕崩時發(fā)布的內(nèi)容稱詔。任命、提拔、封賞官員等用敕。日常事務(wù)用制,也就是說用的最多的應(yīng)該是制。
二,左右衽
(正確的方向)
漢族一般的衣服都是交領(lǐng),交領(lǐng)有個問題就是左衽還是右衽,漢族是右衽,也就是左邊的衣襟壓在右面的衣襟之上。而很多古裝劇制作粗糙,左右衽不分,非常奇葩。
三,拱手
(左手在外,正確)
(右手在外,錯誤)
拱手是漢族最常見的禮節(jié),拱手禮要求左手在外,右手在內(nèi)。因為古時左為尊,因此左手沖著別人,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如果右手在外,那是兇禮,是報喪時用的。
四,銀子
在古裝劇中經(jīng)??吹竭@樣的情景:某攤主賣燒餅,路人:老板,燒餅多少錢一個。
攤主:1兩銀子一個。
路人給了攤主一塊銀子,攤主就給了路人一個燒餅。
先不說稱呼老板合適不合適,光說這銀子,問題極多。
(散碎銀子)
1.中國古代是不流通銀子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都是制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銅錢。以前國家收稅收實物,就是糧食,布匹,到了明代后才開始折合成銀兩交稅,即使如此,日常也還是用的銅錢。
2.即使用銀子,一兩銀子是很貴的,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數(shù)百元,至于相當(dāng)于多少銅錢,得根據(jù)當(dāng)時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是一兩銀子等于一貫,也就是1000個銅錢,一個燒餅1000個銅錢,做銅錢的銅都不止這個價吧。另外一天賣30個燒餅就收入30兩銀子,一般百姓一年的生活費都夠了,純屬扯淡。
3.就算真的使用銀子,也得看一看成色和重量啊。銀子熔點不高,所以里面很輕易就可以添加其他金屬,路人給了銀子說一兩,攤主拿在手里也不稱一稱夠不夠一兩,也不看一看銀子純不純,最起碼咬一咬啊,直接就收了?這不扯犢子嗎?
五、六、七……古裝劇中扯淡的地方太多了,篇幅所限,就說到這里,歡迎大家在評論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