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運(yùn)六氣基本知識
(二) 主氣
主氣,又叫地氣,即風(fēng)木、君火、相火、濕土、燥金、寒水六氣,分主于春夏秋冬二十四節(jié)氣,顯示著一年季節(jié)中的不同變化,所以它的次序仍是按著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序而排列的。
厥陰風(fēng)木為初氣,主春分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以風(fēng)木是東方生氣之始,所以為初氣,從十二月中的大寒起算,經(jīng)過立春、雨水、驚蟄、至二月中的春分前夕。木能生火,則少陰君火為二氣,主春分后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從二月中的春分起算,經(jīng)過清明、谷雨、立夏、至四月中的小滿前夕。
火既有君相之分,君相相隨,君火在前,相火在后,所以少陽相火,勢必要緊接著君火而為三氣,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又四十三刻有奇。從四月中小滿起算,經(jīng)過芒種、夏至、小暑至六月中的大暑前夕。
火能生土,則太陰濕土為四氣,主秋分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從六月中的大暑起算,經(jīng)過立秋、處暑、白露至八月中的秋分前夕。
土能生金,則陽明燥金為五氣,主秋分后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從八月的中秋分起算,經(jīng)過寒露、霜降、立冬,至十月中的小雪前夕。
金能生水,則太陽寒水為終氣,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又四十三刻有奇,從十月中的小雪起算,經(jīng)過大雪、冬至、小寒,至十二月中的大寒前夕。
一年的主氣,至此而一周,如下面六氣主時節(jié)氣圖。
六氣互為上下左右圖.jpg (189.51 KB)
2011-2-21 23:57
六氣互為上下左右圖
《五運(yùn)行大論》還說:
“動靜何如?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fù)會也?!?div style="height:15px;">
司天之氣在上,不斷地右轉(zhuǎn),自上而右,以降于地;在泉之氣在下,不斷地左轉(zhuǎn),自下而左,以升于天,即如上圖所示。例如:戌年太陽司天,太陰在泉,轉(zhuǎn)太陽于上方,則太陰自然在下方。明年亥年厥陰司天,少陽在泉,則將圓圖依箭頭所示而旋轉(zhuǎn),轉(zhuǎn)厥陰于上方,則少陽自然在下方。圖中箭頭所指之方向,在上者自左向右,在下者自右向左,這就是“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如此左右周天,——周之后而復(fù)會也。
從上圖還可以看出司天在泉之氣,總是一陰一陽,二陰二陽,三陰三陽上下相交的。如一陰厥陰司天,便是一陽少陽在泉;二陰少陰司天,便是二陽陽明在泉;主陰太陰司夭,便是三陽太陽在泉;一陽少陽司天,便是一陰厥陰在泉;二陽陽明司天,便是二陰少陰在泉;三陽太陽司天,便是三陰太陰在泉。天地陰陽之?dāng)?shù)相參,就是這樣秩然不紊的。《素問·至真要大論》說:
“六氣分治,司天氣者,其至何如?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fēng);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地化奈何?曰:司天同候,間氣皆然。”
這說明只要知道了厥陰風(fēng),少陰熱,太陰濕,少陽火,陽明燥,太陽寒六氣分化的所在,無論其為司天,為在泉(地比),為間氣,都是同一性質(zhì),并沒有其它不同;不過這里還要了解一個問題,即司天、在泉、四間氣雖各分做六步走,而司天和在泉兩氣,又可以主歲。
如《至真要大論》說:
“間氣何謂?曰:司左右者,是謂問氣也。日:何以異之?曰:主歲者紀(jì)歲,問氣者紀(jì)步也。”
主歲,即指司天,在泉之氣而言,謂司天和在泉可以共主一歲之氣,而不僅是各主一步。惟四間氣只能紀(jì)步,即一個間氣只管一步(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這是它和司天,在泉不同的地方。
那末,司天、在泉又怎樣紀(jì)歲呢?《素問·六元正紀(jì)大論》說,
“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后,地氣主之?!?div style="height:15px;">
即是說: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
歲半之前,始于十二月中大寒,終于六月初小暑。歲半之后,始于六月中大暑,終于十二月初小寒。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
“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div style="height:15px;">
“初氣終三氣”,即由初氣、二氣到三氣;“四氣盡終氣”,即由四氣、五氣到終氣。前三氣屬于司天之氣,故曰“天氣主之”;后三氣屬于在泉之氣,故曰“地氣主之”。
2.南北政
陸筅泉《運(yùn)氣辯》,把南北政之分,歸于歲陰有南北之分布:
<img src="//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2/2711/155184880_6_20190227113122582.jpg" border="0" oncgover="attachimginfo(this, " attach_47560',="" 1);attachimg(this,="" 'mouseover')'="" oncgout="attachimginfo(this, " 0,="" event)'="" alt="">
南北政分宮次星土圖.jpg (212.47 KB)
2011-2-21 23:57
南北政分宮次星土圖
無論司天和在泉,都有南政與北政的區(qū)分。南即黃道南緯,起于壽星辰宮,一直到娵訾亥宮,因而歲支的亥、子、丑、寅、卯、辰都為南政。北即黃道北緯、起于降婁戌宮,一直到鶉尾巳宮,因而歲支的巳、午、未、申、酉、戌都為北政。如《至真要大論》說,“視歲南北,可知之矣?!豹q言視察歲氣(即歲支)的在南在北、其為南政、其為北政,便清楚地可以分辨了。
如果列表,則有:
表十二月表
南北政大陽歷農(nóng)歷律名十二次二十八宿
南
政亥十應(yīng)鐘娵訾東壁,營室,危
子十一黃鐘玄枵虛,須女
丑十二大呂星紀(jì)牽牛,建星
寅一太簇析木箕
卯二夾鐘大火尾,心,房
辰三姑洗壽星氐,亢,角
北
政巳四中呂鶉尾軫,翼
午五蕤賓鶉火七星,張,咮
未六林鐘鶉首弧,狼
申七夷則實(shí)沈罰,參
酉八南呂大梁濁,留
戌九亡射降婁胃,婁,奎
子、丑、寅、卯等為天體的十二宮。所謂“移光定位”,即由日光之移易所在,南北位次便隨之而定?!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氛f,“天運(yùn)當(dāng)以日光明”,正屬此義。如日光在亥、子、丑、寅、卯、辰任何一宮、均為南政。在巳、午、未、申、酉、戌任何一宮,均為北政。人隨日光之所在,而面南面北,即可命其政為南為北,即所謂“正立而待也。”如前所引《六微旨大論》所謂“南面而待之”,及《五運(yùn)行大論》所謂“面北而命其位,百其見也”、都是同一道理。所謂“政”,即指司天、在泉居于南緯,或居于北緯的主令。所以《六元正紀(jì)大論》敘述三陰三陽的司天主事,一則曰“三之氣,天布政”,再則曰“司天之政”,再則曰“其政肅、其政切”,無一不為主令之義。
南北政的運(yùn)用,據(jù)《素問》所云,惟用于診切少陰脈一途。
《至真要大論》說:
“陰之所在寸口何如?曰:視歲南北,可知之也。曰:愿卒聞之,曰: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yīng);厥陰在泉,則右不應(yīng);太陰在泉,則左不應(yīng)。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yīng);厥陰司天,則右不應(yīng);太陰司天,則左不應(yīng),諸不應(yīng)者,反其診則見矣。尺候何如?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yīng);三陰在上,則尺不應(yīng)。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yīng);三陰在泉,則尺不應(yīng),左右同。”
這里首應(yīng)明確三個問題:
一、南政為陽為上,北政為陰為下。
二、北政之年,司天應(yīng)尺,在泉應(yīng)寸;南政之年,司天應(yīng)寸,在泉應(yīng)尺。
三、所謂不應(yīng),是指少陰脈的反常而言,所以它說:“諸不應(yīng)者,反其診則見也?!奔疵}來沉細(xì)而伏,不應(yīng)于指之謂。
北政之歲:尺主司天、寸主在泉,如屬西年,則少陰在泉,兩寸之脈便沉細(xì)而伏;申年厥陰在泉,右寸之脈沉細(xì)而伏;戌年太陰在泉,左寸之脈沉細(xì)而伏。
南政之歲,寸主司天,尺主在泉,如屬子年,少陰司天,兩寸之脈沉細(xì)而伏;亥年厥陰司天,右寸之脈沉細(xì)而伏;丑年太陰司天,左寸之脈沉細(xì)而伏。
無論北政司天,南政在泉,少陰之應(yīng)均在兩寸,厥陰之應(yīng)均在右寸,太陰之應(yīng)均在左寸。因?yàn)榘此咎?、在泉、三陰三陽的順序,一厥陰,二少陰,三太陰,是少陰居中,厥陰居少陰之右,太陰居少陰之左,居中者則應(yīng)于兩寸,右則應(yīng)于右,左則應(yīng)于左也。
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即在泉),少陰脈之應(yīng)于左右寸已如上述。如果是三陰在上(即司天),少陰司天,則兩尺之脈沉細(xì)而伏;厥陰司天,右尺之脈沉細(xì)而伏;太陰司天,左寸之脈沉細(xì)而伏。
南政之歲,三陰在上(即司天)、少陰脈之應(yīng)于左右寸已如上述。如果是三陰在下,少陰在泉,則兩尺之脈沉細(xì)而伏;厥陰在泉,右尺之脈沉細(xì)而伏;太陰在泉,左尺之脈沉細(xì)而伏。
以上是指少陰脈之在南北政應(yīng)于寸尺而言。本來《素問·五運(yùn)行大論》有說,“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豹q言天地氣運(yùn)變化,不一定要應(yīng)見于脈的。
在解釋少陰之脈,要受到南北政司天、在泉的影響時,明·張介賓《類經(jīng)·運(yùn)氣類》第五說,
“夫三陰三陽者,天地之氣也。如《太陰、陽明論》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nèi)。故陽道實(shí),**虛。’此陰陽虛實(shí),自然之道也。第以日月證之,則日為陽,其氣常盈;月為陰,其光常缺。是以潮汐之盛衰,亦隨月而有消長、此**當(dāng)然之義,為可知矣。人之經(jīng)脈,即天地之潮汐也。故三陽所在,其脈無不應(yīng)者,氣之盈也。三陰所在,其脈有不應(yīng)者,以陰氣有不及,氣之虛也。然三陰之列,又惟少陰獨(dú)居乎中(二陰),此又陰中之陰也,所以少陰所在為不應(yīng),蓋亦應(yīng)天地之虛耳。”
氣象的陰陽盛衰變化,可以影響血脈的運(yùn)行,故《素問·八正神明論》說:
“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wèi)氣浮,故血易寫,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wèi)氣沉。月始生,則血?dú)馐季l(wèi)氣始行;月郭滿,則血?dú)鈱?shí),肌肉堅(jiān);月郭空,則肌肉減,經(jīng)絡(luò)虛,衛(wèi)氣去,形獨(dú)居。是以因天時而調(diào)血?dú)庖?。?div style="height:15px;">
張介賓的解說,和《素問》這里說的,都是氣象變化對人體的影響。這只是原則,運(yùn)用時,是需要變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