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我們內(nèi)心的沖突》。
沒人能避免沖突,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經(jīng)常沒辦法確定自己想要什么。
對于某個人,我們怎么知道是真心喜歡他,還是覺得應該喜歡他?面對去世的父母,我們所表現(xiàn)的痛苦,到底是發(fā)自內(nèi)心,還是覺得理應如此?我們想成為一名醫(yī)生,是真心熱愛,還是看重這份職業(yè)背后的收入和社會地位?
敏感的人,會困惑的意識到自己身上有多種人格。
我們既寬容大度,又時常妒火中燒;我們既能當機立斷,又時常優(yōu)柔寡斷;我們對周遭充滿了好奇,但卻又感覺事不關(guān)己。我們對此不知所措,卻又毫無辦法。
究竟要怎么撫平內(nèi)心的沖突呢?凱倫·霍妮和她的這本著作,也許能解答我們的問題。本書作者卡倫·霍妮,是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心理學家。1885年出生于德國的霍妮,過著一個并不幸福的童年,父親嫌棄她外貌丑陋,母親偏愛她的哥哥。長大后的霍妮選擇學醫(yī),1913年獲得柏林大學醫(yī)學博士學位。因為婚姻的破裂,以及抑郁癥的困擾,她開始接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期間,霍妮開始對弗洛伊德的觀點感到不滿,最后選擇與弗洛伊德派決裂,她創(chuàng)建了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并親任所長。
《我們內(nèi)心的沖突》這本著作,便是霍妮對人格理論的一次系統(tǒng)深化。霍妮在這本書中完成了對人格理論的發(fā)展,從全新的角度揭示了弗洛伊德思想的缺陷?;裟萆钊氲搅嗣總€人的內(nèi)心,從哲學的高度來跟我們一起探究,每一次內(nèi)心沖突背后蘊藏著的秘密。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捕捉內(nèi)心世界發(fā)生的細膩變化,讓我們一起去撫平那些以為已經(jīng)遺忘,卻依然殘留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創(chuàng)傷。
什么是內(nèi)心的沖突?
和大部分心理學家的觀點不同,卡倫·霍妮認為,人際關(guān)系的混亂和缺失,其實是造成內(nèi)心沖突的主要原因。
例如有這樣一位自由設(shè)計師,他需要錢,于是從好朋友家里偷了一點。
他不愿意問好朋友拿,因為他很要面子,同時也很重視友誼。
他對友情有異常的需求,但軟弱的自尊心,又阻止他接受別人的幫助。
重視友情和自尊這兩種性格的拉扯,導致了他人際關(guān)系的混亂,讓他陷入了煎熬的內(nèi)心沖突。
也許對正常人來說,我們可以在兩種可能性之間,做出恰當?shù)倪x擇。
但對有些人而言,選擇會讓他焦慮,無法在兩者之間做取舍。這種焦慮在他們的心中產(chǎn)生了破壞性的力量,于是他們便陷入了內(nèi)心的沖突。
所以,大部分的心理問題,其實都源于我們內(nèi)心沖突的不斷煎熬激化。
那些我們無法理解的莫名憂傷、孤獨、憤怒,很可能源于你內(nèi)心烙下的性格,與現(xiàn)實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沖突。
找到這些沖突的根源,改變造成這種沖突的狀態(tài),有助于我們梳理自己的情緒。
家庭和工作,友情和愛情,堅持還是放棄……存在著這么多的沖突,我們究竟要如何分析我們內(nèi)心的沖突呢?
霍妮認為,其實存在著一個基本的沖突,它是一切矛盾的根源。這個基本沖突,表現(xiàn)在我們對待他人的矛盾態(tài)度中,而我們卻未曾察覺。
基本的沖突
霍妮通過觀察心靈單純的孩子,來理解我們在應對沖突時采取的策略。
對這些策略進行簡單的歸納,我們可以大概分成親近、抗拒、疏遠三種方式。
親近,抗拒,疏遠三種傾向之間的矛盾對立,便是所有內(nèi)心沖突的起點,這就是最基本的內(nèi)心沖突。
選擇親近的孩子,希望讓別人喜歡自己,讓自己得以依靠。
選擇抗拒的孩子,他們總是懷疑別人的感情和目的,于是做出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反抗。
選擇疏遠的孩子,他們既不想歸附別人,也不想反抗他人。他們用抗拒的態(tài)度,構(gòu)建了一個他們自己的幻想世界。
這三種傾向絕不是單獨出現(xiàn),而是相互影響的。隨著孩子的成長,這些策略最終會演變成順從型、對抗型、和疏離型三種不同的人格。
順從型人格對安全感有極度的渴求。他們不喜歡報復、競爭、爭辯等等讓他看上去有攻擊性的行為,而寧愿放大軟弱、退讓、犧牲等等性格。他們想要塑造一個人畜無害的形象,以換取與人親近的機會。
對抗型人格和順從型人格恰恰相反。對抗型人格認為世界充滿了惡意,他們信奉利己主義。他們希望能得到一切的資源,以迅速的強大自己。
對抗型人格喜歡控制他人。為了控制別人,他們會用手中的權(quán)力直接命令,或是通過體貼關(guān)心他人這種間接的做法,讓別人意識到自己有被控制的義務。
超越別人的地位、成就和權(quán)力,這是他們安全感的主要來源。
疏離型人格和其他兩種人格不同。疏離型人格既疏遠他人,也疏遠自己。
他們借著疏遠來保持感情上的距離,在疏遠中獲得安全感的滿足。
他們不喜歡多管閑事,不喜歡被人照顧,同時還有著強烈的隱私需求。大部分時候,他們都會覺得自己很獨特,借著“獨特”的想象,把自己與他人劃清界限。
無論是選擇順從、對抗還是疏離,其實都是我們在試圖解決沖突時所采取的辦法。
例如順從型人格壓制了對抗的沖動,而對抗型人格則抹殺內(nèi)心順從的念頭。疏離型人格,采取的是避免與他人產(chǎn)生交集,來把沖突隱藏起來。
無論是選擇哪一種性格,其實本質(zhì)上都是我們在面對沖突時,感到內(nèi)心分裂,為了能再次擁有統(tǒng)一的人格,而做出的努力。
沖突得不到解決的后果
我們努力和內(nèi)心沖突做對抗,是因為我們不想沉浸在過去的悲傷之中,也不愿意活在未來的恐懼之下。
我們想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可是我們也很容易發(fā)現(xiàn)我們內(nèi)心的沖突無法解決,最后迷失了方向。
這些無法解決的沖突,最后會累積起來,最終影響到我們的人生。
恐懼,是沖突導致的一種表現(xiàn)。
我們從小開始,就運用各種手段建立起一個防御體系。這個防御體系可以讓我們遺忘沖突,避免沖突,但就是不能真正的解決沖突。
于是我們便會產(chǎn)生恐懼:我們害怕有朝一日,這個防御體系會崩塌,現(xiàn)有的滿足感和安全感被破壞,我們害怕改變,這最終讓我們沒辦法面對自己。
所以,想要獲得完整的人格,拿出勇氣來面對這些恐懼,是走過救贖之路的唯一辦法。
人格衰竭,是沖突會導致的另外一種后果。
那些尚未解決的沖突,會讓我們的精力分散。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有拖延癥,遇事猶豫不決,其實這很是因為在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有一些未曾被解決的沖突,在耗費著我們的生命力,影響到我們的價值觀、道德準則和行為。
這些人格衰竭的表現(xiàn),其實都源于未能解決的沖突對我們的影響。
處于絕望情緒中的可憐人,會認為生活毫無意義,為了在心理上獲得補償,緩解自己的痛苦,
他們會通過暴力來讓別人分擔自己的不幸,通過侮辱和排斥來表達情感,通過攻擊他人來自我保護,試圖去緩解自己的痛苦。
這種因為自卑和焦慮所導致的施虐沖動,我們就稱之為施虐狂傾向。
對改變感到畏懼、人格走向衰竭、喪失了信念的絕望、倒行逆施的施虐狂傾向,這四種表現(xiàn)都是內(nèi)心沖突得不到解決時,所導致的嚴重后果。
盡管我們難以找到到?jīng)_突的根源,但我們卻可以通過對自我情緒的觀察,去辨別在自己的心中,是否存在一個尚未察覺的矛盾,導致了我們那些難以名狀的消極情緒,及時并且積極的尋求幫助。
應對沖突的方式
幾乎每一次內(nèi)心的沖突,都來勢兇猛,似乎無從抵御,也無從預測。
事實上,所有沖突的爆發(fā)都不是偶然的,它有著一個累積的過程。
我們之所以未曾察覺,是因為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其實就已經(jīng)采取了各種應對沖突的方法。
為自己建立一個理想化的形象,是應對沖突最常見的方式。
想想看吧,我們心中的自己,和別人心中的我們,往往有著極大的區(qū)別。這是因為我們會為自己建立理想化的形象。
一位害羞的男生,可能在他的想象中,他是世界上最善良友好的男人。一位有著極強控制欲的油膩中年人,可能在他的想象中,自己在年輕可愛的女生面前,其實是一位睿智、有遠見,且充滿正義感的騎士。
理性化形象,實際上源于對現(xiàn)實形象的貶低。
肥胖的中年婦女,會時?;孟胱约菏且晃幻鐥l的少女。一位懶惰的差生,會故意夸大自己在某門學科上的天賦,認為自己是天才少年。
我們從想象中汲取優(yōu)越感,通過想象來否認自身的缺點,以此來逃避沖突。類似這樣的行為,便是塑造理想化形象。
與理想化形象相反的,是外化作用。所謂外化作用,是把沖突轉(zhuǎn)移到別人身上。
有這么一個經(jīng)典的例子:一位女性患者經(jīng)常向醫(yī)生抱怨,她的丈夫優(yōu)柔寡斷,卻又舉不出有力的證據(jù)。
醫(yī)生察覺這位女士的憤怒來得莫名其妙,在了解過后,他發(fā)現(xiàn)這位女士其實也有猶豫不決的特點,醫(yī)生向她暗示,她所譴責的缺點,在她身上也同樣存在。
女士便怒火中燒,說自己堅強果斷,怎么會有優(yōu)柔寡斷這種缺點呢?
這位女士感到的憤怒,其實是對自己的性格缺點感到的不滿。
她無力解決自身的性格和愿望之間的沖突,于是把這個缺點外化到丈夫身上,想象是丈夫也有類似的缺點,把對比自己的不滿都發(fā)泄到丈夫身上。
這種把自己內(nèi)在的感受過程,假裝是在自身之外發(fā)生的思考模式,就是外化作用。
除了理想化形象和外化作用以外,在面對沖突時,我們還會采取其他幾種避免沖突的辦法。
例如分隔作用。一位在白天和藹可親的領(lǐng)導,回到家卻變成了暴虐的父親;一位對待朋友友好善良的女生,卻在男朋友面前無理取鬧。
把各個不同的身份分隔開來,拒絕承認這兩者之間是有沖突的,這便是分隔作用。它本質(zhì)上也是逃避沖突的一種表現(xiàn)。
理想化形象,外化作用,分隔作用等等方式,其實都是錯誤的解決沖突的方法。
這些方法并沒有真正的解決沖突,而是把它們轉(zhuǎn)移,掩蓋,以及逃避,以此來緩解內(nèi)心的煎熬。
事實上,想要解決內(nèi)心的沖突,自我分析是最好的辦法。
所有絕望、恐懼和敵視等情緒,其實都可以因為分析而得到降低。
同時,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疏離程度,也能因為分析而變小。認真的審視自己,是解決內(nèi)心沖突的其中一個辦法。
真正能解決沖突的辦法,其實就是生活本身。
大量的生活體驗,足以造成人格的改變。你可以學習別人的榜樣,來汲取他人積極的生命力;可以通過和異性的密切接觸,來擺脫自私的孤獨;你可以與善良和有愛的朋友交往,在友好的陪伴之下,緩解沖突帶來的壓力。
生活是我們解決沖突最有效的良藥。只要我們繼續(xù)完整人格,對生活充滿期待,用開放的態(tài)度來對待生命,沖突,也就難以對我們造成困擾了。
以上就是本書的精華。在看本書之前,也許你和我一樣,時常會思考一個問題:我究竟是一個怎么樣的人?為什么有時候我希望單獨相處,卻又在孤獨的時候,渴望別人的溫暖?為什么有時候我對人友善,卻又在特定的時候,希望超越并且征服對方?
我時常能感覺到,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有各種相互矛盾的力量在互相撕扯,它們讓我困惑,讓我無法認識自己。
現(xiàn)在我意識到,在我對待他人不同的態(tài)度背后,其實隱藏著恐懼、不安、失望等等連我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問題。
那些童年時我未曾察覺的創(chuàng)傷,對悲傷的逃避,對孤獨的恐懼,對喜悅的渴求……在我漫長的歲月里,逐漸交織成順從、抗拒、疏離三種人格。正是這三種人格之間的對立沖突,讓我的內(nèi)心時常充滿矛盾。
所以,我對愛人有著難以抑制的控制欲,其實是源于我內(nèi)心的不安;我時常以莫名其妙的理由責怪他人,可能是源于對自身缺點的厭惡;我離群索居,不喜社交,是因為我既疏遠別人,又疏遠自己……
那些讓我彷徨掙扎的沖突,也許無法為外人所知,但我清楚的知道,它們確確實實的存在于我身體里,卻一直得不到撫平。閱讀《我們內(nèi)心的沖突》這本書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內(nèi)心反省的過程。
在書的最后,霍妮說“我們要爭取人格的整體性,不對情緒進行掩飾,真誠的對待感情,把自己整個心思都融進感情、工作、信念之中”。
所有矛盾的根源,都源于我們的固步自封,在自我的世界中,對生活的不承認。
其實,我們尋求的一切答案,都在生活之中。
唯有生活有如此巨大的能量,通過愛和友善,撫平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讓我們再次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