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孟郊在《游子吟》中這樣贊美慈母:“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其實父母道就是一個“慈”字。
什么是慈?
“上愛下曰慈?!?/span>這是古人對慈的解釋。在此專指父母對子女應(yīng)盡的義務(wù)。具體說,就是父母對子女擔負著生養(yǎng)和教育兩大責任。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梁啟超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梢?,一個孩子的素質(zhì),決定著—個家庭、—個民族和—個社會的命運,所以必須加以重視。
父母是孩子的先天之本。
受孕前,為父者心性光明,行為正大;為母者性情溫柔,賢良貞靜。孕兒的父母先有道德精神的涵養(yǎng),于受胎之初,即得先天良好之善因,將來定生賢明俊秀之子。
即父母性善,子女亦善;父母性惡,子女亦惡。好比是辣椒結(jié)子,其味必辣;酸梨結(jié)子,其味必酸。所以新夫婦要立大志,愿為社會、國家、家庭養(yǎng)育棟梁人才,這是對祖宗和祖國的貢獻。除此之外,還要做到養(yǎng)精蓄銳,同時,接受孕前培訓(xùn),重視胎教,做到優(yōu)生優(yōu)育才是真慈。
慈愛是父母的本能,所以無需誰來贊許。許多父母極易溺愛孩子,沒有理智,沒有原則,不論是非,這就造成孩子從小嬌生慣養(yǎng),“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到該自立的時候,一切事都不懂,一無所能,處處依賴父母,變成“啃老族”。
有些父母倚仗自己財產(chǎn)豐富,任意讓孩子浪費金錢、財物,習染上各種不良嗜好,造成種種罪業(yè),甚至敗德喪命。這種父母不僅沒有盡到慈道,還是極大不孝。因為子女是祖宗的遺德,你毀了子女,就等于毀了祖宗的德行。還有的父母沒有那么富裕,但一輩子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自己舍不得花, 也舍不得給父母花,片善不修,全部留給晚輩。這種父母是真的不智慧!
民族英雄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則增其過。”這就說明,父母給子孫留再多錢財,對子孫來講都不是什么幸事,反而成為子孫無志向的理由,和走上罪惡道路的催化劑。更有甚者,把不義之財留給子孫,跟把毒藥留給子孫沒有什么區(qū)別,只能貽害子孫,這也是大不慈??!
該怎樣盡慈呢?
“養(yǎng)不教,父之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
《朱子治家格言》告訴我們“教子要有義方”,父母必須按圣賢文化去教,使子女按道德思想標準去做,才算真慈。要堅持把傳統(tǒng)文化融入“養(yǎng)、育、教、領(lǐng)、導(dǎo)”五步驟之中,多給孩子正能量的教育,并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各種好習慣。
養(yǎng)——養(yǎng)性、心、身,養(yǎng)成好習慣
1.養(yǎng)孩子的身體,就是使子女擁有健康的體質(zhì)。
現(xiàn)在的孩子,不是“豆芽菜”,就是“小胖墩”,從小就沒有好體質(zhì)。父母注意從孩子出生后,要堅持母乳喂養(yǎng),因為母乳是玉液瓊漿,是母愛的精華。孩子稍大些,要督促孩子拒絕垃圾食品,要督促孩子少接觸不健康電視節(jié)目和網(wǎng)絡(luò)游戲。要多帶孩子外出活動,強健體魄,親近自然,使孩子茁壯成長。
2.養(yǎng)孩子的心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北Wo好孩子的心性,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孩子的心性如果不受后天的污染和破壞,就一定會具足“仁義禮智信”的天性,和“溫良恭儉讓”的良心。父母要涵養(yǎng)孩子的天性,就要采取正向引導(dǎo),順性而教,才不會“怒恨怨惱煩”和“貪嗔癡慢疑”侵染孩子的心性。
3.幫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
一點一滴形成的好習慣,是一種堅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有禮貌,愛微笑,勤儉節(jié)約,干凈整潔,感恩等,都是應(yīng)該從小養(yǎng)成的好習慣。壞習慣就像纏在身上的鐵鏈,它無形地限制著孩子的思想行為,阻礙著孩子的每一步發(fā)展。
育——點點滴滴地栽培和細心指導(dǎo)
《說文解字》中說:“育”是“教子使作善也。”教孩子使他能夠做善人,所以這個“育”當中最關(guān)鍵是善,而善要有標準,孩子才懂得做人的分寸。百善孝為先,要先讓孩子學(xué)會孝順父母和長輩。
當孩子有孝悌行為時,要因事稱贊。比如:鼓勵孩子在吃飯時,先給長輩夾菜,把好吃的讓給長輩;長輩過馬路時,要細心攙扶;孩子生日當天,要感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如遇到不善的行為,一定要曉之以理,斷其惡念。再如兒童嬉戲時,父母若看到孩子殘殺生物、折損花木、填穴覆巢、傷胎破卵的行為,都要加以禁止。否則,幼小施之于物,長大即能施之于人。
作為父母必須懂得: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作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教——言傳身教、上行下效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育最重要的本質(zhì)是以身作則,要求子女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比如,孝順長輩,尊敬師長,勤儉節(jié)約,樂于助人,遵守時間等;如教育子女不要賭博,不上黃網(wǎng),遠離低級趣味等,自己做不到,怎能讓孩子信服?古人早有教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span>
有些父母把教與管混淆了,教與管是有區(qū)別的。“教”是用道德思想指導(dǎo)子女,而“管”是制服。
“教”是率性合道,夸獎孩子的長處,提起孩子的正能量,然后再糾正孩子的短處,孩子也樂意改正。“長善救失”是教育的根本。
“管”是仗著自己是父母,認著自己的性子,找子女的錯處,拂逆他的性子,不是罵,就是打,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試問古往今來,哪個有成就的人是父母打出來的?所以,往往是越管越不好。因為用脾氣管兒女,越打越忤逆,越罵越糊涂。不能對癥下藥,不但管不好,還浪費了語言和情感,反而把子女的脾氣稟性給激發(fā)出來,產(chǎn)生逆反心理,和父母的性格合不來,甚至與父母作對?!皠莘?,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span>
領(lǐng)——帶領(lǐng)孩子學(xué)習、力行傳統(tǒng)文化
父母要和孩子共同學(xué)習、力行傳統(tǒng)文化,用古圣先賢的智慧去帶領(lǐng)孩子健康成長。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教育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才不會枯竭,才能幫孩子增大智慧,成就幸福人生。
還要多領(lǐng)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孩子的雙眼是錄像機,錄下了什么,今后自己就播放什么。孩子在參與公益活動的過程中,親眼看到了父母怎樣無私奉獻,便學(xué)會了奉獻;看到其他志愿者怎樣照顧他人,自然也學(xué)會了照顧他人。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身教勝于言教,做孩子的好榜樣。
導(dǎo)——因勢利導(dǎo)、循循善誘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正知正見,當孩子不辨是非或受到挫折的時候,做父母的要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的引導(dǎo)。這就需要給予正能量和抗挫折教育。
當孩子想法或行為出現(xiàn)偏差,父母要進行正向引導(dǎo)。比如說,告訴孩子,現(xiàn)在不聽父母話,忤逆父母,將來自己生出的孩子也一定這樣對你。
很多人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其實他們是社會的。他們長大以后,父母不要把他們拖累在家中,而是讓他們以自己的能力去服務(wù)社會、報效祖國,這才是真正的“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