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精神分析領域闡述了3-6歲對孩子性格形成的基礎性作用,以及父母讓孩子獲得安全感需要怎么做。文章結構如下:
1. 什么是安全感,安全感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影響
2. 3-6的孩子能敏銳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和態(tài)度
3.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共同參與
4. 增強兒童的心理健康,父母需要這樣做
不僅僅女人需要安全感,3-6歲的小朋友更需要
安全感不僅是女人需要的,小孩子也需要,特別是3-6歲的小朋友,這段時間的經(jīng)歷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基礎。在精神分析領域無論哪一個學派,論及人類最原始的安全感都要追溯至最初的母嬰關系,安全感是人類由出生以來就需要的,并伴隨人成長的各個階段。
3~6 歲是兒童成長的一個重要時期,安全感的缺失會給兒童成長帶來極不利的后果,如:不利于兒童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不利于兒童情緒控制能力的發(fā)展,不利于兒童人格的發(fā)展,不利于兒童與同伴的交往等。
安全感伴隨人的一生,對個體發(fā)展的各個階段皆有重要影響,尤其對3~6 歲幼兒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幼兒期有著良好安全感的個體能發(fā)展出更好的人格及社會適應能力。沒有安全感,個體便難以奮斗和面對現(xiàn)實,作為一種心理狀態(tài),安全感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也是兒童發(fā)展過程中必須具備的。
馬斯洛
3歲小朋友的聰明超乎你想象,特別是對父母情緒、態(tài)度的感應
不要以為3歲的小朋友啥都不知道,聰明著呢,特別是對父母的情緒感應。兒童的成長需要成人的關愛,兒童對成人的情感具有高度的感受和體察能力,父母損壞兒童安全感的行為方式主要有:冷漠、拒斥、敵意、奚落、羞辱、怪癖、不守諾言等等,統(tǒng)稱為“基本罪惡”。當兒童遭受“基本罪惡”時會對父母產(chǎn)生敵意,但又必須壓抑敵意,由此便產(chǎn)生了基本焦慮,繼而就會覺得整個世界充滿危險和敵對,而自己又深感軟弱無助。
這種敵意會泛化和投射到周圍的世界和所有的人身上,兒童會認為周圍的一切人和一切事都是不可信賴的,都存在著危險?;窘箲]的產(chǎn)生使人總是處于主觀想象的潛在巨大危險當中,任何微小的誘因都可引起強烈的反應。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讓他擁有感知、獲得幸福的能力
馬斯洛認為安全感、保障感、無所焦慮、無所畏懼等的需求比其他需求更優(yōu)先、更強烈。幼兒初入陌生情境之時自然會緊靠母親身邊,如果母親消失了,他立刻嚇哭,直到又恢復了安全感。兒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種表現(xiàn),是喜歡某種常規(guī)的生活節(jié)奏,他們仿佛希望有一個可以預測的有秩序的世界。如何讓寶寶獲得安全感:
1. 母親表達積極情感,滿足幼兒需要
母親是與幼兒形成依戀關系的首要人物,也是整個家庭的核心人物,多表達積極情感,控制消極情緒的流露,有利于營造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增強幼兒的安全感,幼兒更可能形成安全型依戀。因此,母親要有意識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多表達積極情感,滿足幼兒需要。
2. 父親多抒發(fā)內(nèi)心感受,積極參加教養(yǎng)
科爾迪說“父親的出現(xiàn)對兒童來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在兒童的培養(yǎng)過程中是一種超力量”,斯賓塞指出“父親像一扇窗戶,引領兒童欣賞外面的世界”。父親對幼兒認知、社會性、人格、道德、性別角色發(fā)展方面發(fā)揮獨特的作用,父親勇敢的心理品質(zhì)教會幼兒適應生存,培養(yǎng)幼兒堅強果敢的性格。
父親要與母親一起參與到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促進幼兒社會性、人格等方面的健全發(fā)展。多投入與幼兒相處的時間,增加親子互動。父親要經(jīng)常與幼兒互動,增加與幼兒相處的時間投入才能與幼兒形成親密關系。父親雖然忙于工作,但是要有效利用時間,比如在早晚接送孩子的時間、孩子每晚入睡前的時間、周末和節(jié)假日等,多與幼兒交流和互動,關注幼兒的情感發(fā)展,給幼兒講講正在發(fā)生的事和周圍的事物,引導幼兒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3. 父母要學會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
作為父母,要懂得如何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不要認為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物質(zhì)環(huán)境就是愛孩子。
作為父母,要懂得關注嬰幼兒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并及時給予反饋,尤其是在0-3歲這個階段,父母應該多陪伴孩子,經(jīng)常撫摸、親吻孩子,常常用溫和的目光與嬰幼兒進行交流,多對孩子微笑,積極開展親子游戲,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滿足孩子的安全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如果能積極敏感地關注孩子發(fā)出的各種信號,及時給予滿足與反饋,孩子就會感到溫暖和安全,親子之間也會形成信賴,相處融洽。
為增強積極的早期兒童心理健康,家長應做什么?
1.通過幫助孩子感受到愛和被保護,培養(yǎng)孩子的心理健康。當孩子認為有人理解、有人培養(yǎng),覺得安全的時候,他們更容易學習控制情緒。
2.創(chuàng)造一個穩(wěn)定且可預測的環(huán)境。固定的日常生活可讓孩子了解到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讓他們覺得安全。孩子的監(jiān)護人應該是穩(wěn)定的,提供的愛應該是持續(xù)如一的、溫暖的,而不是根據(jù)心情變幻。東西要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這些都是安全感。
3.幼兒需要成年人幫助他們控制情緒。當孩子感到害怕、生氣或受傷時,安慰他們,跟他們談談感受,并向他們展示如何理解和管理他們的情緒。要表揚并鼓勵孩子的努力,獲得的成就以及積極的行為。
4.要有意識地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有愛的心理氛圍,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發(fā)怒、爭吵。一些家長認為嬰幼兒年齡小、還不懂事,家庭的不和對其影響不會太深。實際上,孩子的感覺是十分靈敏的,家庭成員之間的任何情緒都容易被孩子察覺,父母之間的爭吵、冷戰(zhàn)、忙碌、焦慮等,都會使孩子失去安全感,使他們的神經(jīng)經(jīng)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孩子也會因此較早地學會察言觀色,隱藏和壓抑自己的情緒,久而久之孩子的人格發(fā)展和人際交往發(fā)展都會受到影響。
因此,父母必須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不論在工作或?qū)W習中遇到任何不開心的事情,都不要在孩子面前發(fā)怒甚至爭吵。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多花些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開展積極的親子互動,積極傾聽和了解孩子的需要,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5.教養(yǎng)方式要保持連貫和一致。養(yǎng)育者對待兒童的方式要一致,不要經(jīng)常變化。如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取決于自己的心境,教養(yǎng)方式自相矛盾, 使得嬰幼兒不能獲得必要的情緒支持和舒適感。
6.鼓勵孩子在行為方面的自主和獨立。父母要敢于放手,鼓勵孩子在行為方面的自主和獨立,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替代,讓孩子做完整的自己,自己去發(fā)展各方面的能力。2-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自主性發(fā)展的要求,在環(huán)境安全的前提下,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勵孩子探索和創(chuàng)新,不要把孩子封閉在狹小的空間,要讓孩子走出去,參與同伴游戲,讓其在活動中自己去體驗成功和失敗。
通過這些成功和失敗的體驗,孩子在以后的成長中就能更坦然地面對失敗,受挫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安全感也會建立起來。目前我國家庭結構中核心家庭居多,許多孩子的主要玩伴是家里的玩具,然而每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有同伴交往的需求,父母應該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條件,多帶孩子出門,讓其有機會和同齡人玩耍、游戲。
7.父母要學會正確表達對孩子的愛。每個父母無疑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并不是每個父母都懂得如何正確去愛孩子。不理性的愛只會讓孩子不安全、不快樂。作為父母,要懂得如何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不要認為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物質(zhì)環(huán)境就是愛孩子。作為父母,要懂得關注嬰幼兒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并及時給予反饋。尤其是在0-3歲這個階段,父母應該多陪伴孩子,經(jīng)常撫摸、親吻嬰幼兒,常常用溫和的目光與嬰幼兒進行交流,多對孩子微笑,積極開展親子游戲,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滿足孩子的安全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如果能積極敏感地關注孩子發(fā)出的各種信號,及時給予滿足與反饋,孩子就會感到溫暖和安全,親子之間也會形成信賴,相處融洽。
出于個人成長的經(jīng)驗,我希望通過本文能引起嬰幼兒家長對嬰幼兒心理安全感的重視,因為在幼兒期就得到安全感變得堅強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無論遇到任何的危險,仍舊能保持安全感和堅強的性格。
錢能解決絕大部分的問題,但在親子關系方面可能并不是很管用。失去孩子生命最初的六年,你也許需要用三十年去贖回,或者,根本贖不回。
參考文獻
[1] 張文新. 幼兒社會性發(fā)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83-186.
[2] 陳琳,桑標. 依戀模式的代際傳遞性[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3):267-275.
[3] 丁艷華. 母嬰依戀關系的影響因素及其對幼兒期認知和行為發(fā)展作用的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4] 洪佩佩. 2—4 歲幼兒依戀問卷的編制和依戀安全性的測量[D].杭州:浙江大學,2008.
[5] 吳薇莉,方莉. 成人依戀測量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2004,12(2):217-219.
[6]王岫華. 父母依戀、家庭表露與幼兒依戀三者的關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