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王信、趙王張耳、英布、韓信、彭越、臧荼、吳芮。
西漢重新統(tǒng)一后,一方面繼續(xù)推行郡縣制,同時保留了一部分封國,大者為王,小者為侯,分封給異姓功臣,主要的有七人:即齊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后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韓王信。
西漢初還有其他異姓王,比如南越王趙佗、東甌王姒搖等等,但是這些王在當(dāng)時只算是附屬國,還沒有在漢朝的版圖之內(nèi)。
中國歷史上進入帝制時期的異姓王,是指當(dāng)朝皇族以外的、因功而受封王爵的人。最初封異姓王的是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
之后的朝代也有封異姓王,但是是在皇帝勢弱的時候才會封,一旦封異姓王,就意味著一個朝代由盛轉(zhuǎn)衰或即將滅亡。亂世時的異姓王最多。
楚漢戰(zhàn)爭”初期,一些諸侯王被劉邦所滅,但是由于楚強漢弱的格局,迫使劉邦不得不依靠其他諸侯王的支持,于是,他先后封張耳為趙王,英布為淮南王,吳芮為長沙王,臧荼為燕王,封韓國貴族信為韓王。此外,為了籠絡(luò)自己的部下,也不得不使用封王的辦法。公元前203年,韓信攻西齊地(今山東東部),派使者進見劉邦,要求封王,劉邦開始震怒,大罵韓信小人??稍趶埩己完惼綍砸岳χ?,只好封韓信為齊王,滅楚后又改封為楚王;為在垓下打敗項羽,封彭越為梁王。這樣在“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先后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這樣做的確為孤立項羽,最終打敗項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