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陰為厥陰肝氣集聚之所,凡外感六淫、內(nèi)傷七情、勞逸顛仆均是致痿之病因。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郁火可致痿。陽熱之邪,可煎灼津液,使宗筋不得濡潤,又“壯火食氣”,使氣不得充壯陽具,皆致陽痿?!鹅`樞·經(jīng)筋》:“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span>
思慮過多、憂愁、郁怒等均是導致陽痿的重要內(nèi)在因素。若意愿不遂,陽氣郁結,易發(fā)陽痿。縱欲過度,耗散腎精,宗筋失養(yǎng)是致痿的重要病因。
李士懋教授認為,陽痿首辨虛實。陽痿的發(fā)病機制亦可歸結為三個方面:
①正虛,氣、血、陰、陽的不足,均可致宗筋失于溫煦或濡養(yǎng)。
②邪實和道路受阻。外感六淫之寒、濕、熱,內(nèi)傷之憂、思、郁、怒,病理因素之瘀血、痰濕等因素,均可造成邪實或有邪阻導致道路不通。
③虛實夾雜,虛實同在,形成復雜病機。
陽痿的發(fā)生與心、脾、肝、腎四臟密切相關。心、肝、脾虧虛,血無所生、所主、所藏,宗筋失于濡潤,發(fā)為陽痿。腎藏精,主生殖,乃全身陰陽之根本,腎陽虧虛,陽具失于剛強,自然痿軟,故醫(yī)家多將陽痿歸咎于命門火衰,多用補腎壯陽之法。
臨床多為兩臟或多臟同時病變,如心腎同病,心神浮越,不守其位,心火不能下濟腎水,心火愈亢,腎水愈寒,心腎不交而為陽痿。又如肝脾同病,肝氣郁結,肝失疏泄,則宗筋所聚失其正常功能,性欲淡漠,宗筋痿廢不用,成為陽痿。此外,肝郁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則氣血虧虛,宗筋失養(yǎng)亦致痿弱。
腎虛:陽痿的脈象以尺脈弱為主,左尺細弱,多為腎陰不足,右尺弱多為腎陽不足,或尺脈虛大,為陰不制陽或虛陽浮越。若同時見到腎陰虛、腎陽虛的臨床表現(xiàn),即可辨證為腎陰或陽虛型陽痿。
瘀阻:瘀血無定脈,不局限于澀脈。血瘀則脈道不利,可見沉、伏、牢、澀、細、小、短、促、結等象。李士懋平脈辨證,選用桃紅四物湯加行氣之品,或復元活血湯等方,酌加地龍、蜈蚣、全蝎等蟲類通絡之品,以貫通血脈,疏泄有余之肝氣,活化瘀結之血脈。
痰濕:若飲食不節(jié),脾虛則痰濕內(nèi)生,濕性下趨,痰濕阻于宗筋,宗筋不舉,變生陽痿。而濕邪在人體易從化為熱,導致脾虛與濕熱互見則虛實夾雜,脈象多沉滑或濡,若濕夾熱邪,脈可見沉濡滑數(shù),法宜化痰通絡。
如華岫云所言:“更有濕熱為患者,宗筋必弛縱而不堅舉,治用苦味堅陰,淡滲去濕,濕去熱清,而病退矣。”李士懋多用薛生白《濕熱條辨》第4條方(鮮地龍、秦艽、威靈仙、滑石、蒼耳子、絲瓜藤、海風藤、酒炒黃連等味)加減治療,效著。
肝陽虛餒:對于此類陽痿,李士懋教授認為其典型脈象為左關弦減脈,法宜溫肝陽充筋,臨床多運用烏梅丸加減治療。
1.擅用蟲藥補通結合
如原蠶蛾,主入肝、腎兩經(jīng),《別錄》言其“主益精氣,強陰道,止精”,具有補養(yǎng)肝腎之功,而尤以養(yǎng)宗筋為長,故于陽道不興,宗筋痿廢之陽痿常用。
又如蜈蚣,為疏達肝脈之首選藥物,陽痿之人,日久情志不舒,長期抑郁,以致肝失條達,疏泄無權,氣血不至宗筋,而痿弱不用。蜈蚣疏泄郁滯,行氣血以榮宗筋。
臨床常見陽痿患者,補之不效,乃多因為過服壅膩溫壯之品,中焦脾胃壅滯不化,藥效更難吸收。對陽痿患者不可壅補,應注重補中有通,而蠶蛾和蜈蚣兩藥,為血肉有情之品,既可峻補肝腎之虛以壯陽起痿,又性喜走竄,可使鹿鞭、驢鞭、狗腎、鹿茸、紫河車等血肉有情之品補而不滯,通行筋脈,使陽痿自強。多用散劑,久服效持。
2.剛柔相濟陰陽求
溫補腎陽的同時,需兼顧腎陰。一者,陽痿為難治性雜癥,腎陽虛多兼有腎陰虛;二者,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三者,單純用剛陽燥烈之品峻補真元,有致陽氣偏盛之慮,多用血肉有情之品緩之,以剛柔相濟,防止調(diào)補陰陽過于偏執(zhí),損傷體內(nèi)正氣。
3.擅調(diào)氣機氣血行
陰莖之勃起是臟腑相互協(xié)調(diào)的結果,但充實之物質,乃是氣與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不行,則陰莖勃起無力;血不至,則陰莖痿軟短小。
《廣嗣紀要》有言:“男有三至者謂,陽道奮昂而振者,肝氣至也;壯大而熱者,心氣至也;堅勁而久者,腎氣至也?!奔搓幥o的正常勃起需要心、肝、腎臟腑之氣旺盛,進而使氣旺血足,才可有陰莖充血勃起、男女交媾之行為。
《本草經(jīng)疏》:“惡血、瘀血……因而無子者?!迸R床多見由于外傷或者手術損傷,或者長期手淫,忍精不射,多為人為或者物理原因導致陰精不能正常排泄,導致精血瘀滯于宗筋絡脈,心肝腎之氣不能外達,陰精氣血不能外達濡潤宗筋,終致陽痿。
此種陽痿多為虛實夾雜,并且有一定程度的物理損害,頗難調(diào)治。正如《本草經(jīng)百種錄》所言:“蓋血既離經(jīng),與正氣全不相屬,投之輕藥,則拒而不納,藥過峻,又反能傷未敗之血,故治之極難?!?/span>
1.腎陰虛案例
患者,男,25歲,2013年12月27日初診。陽痿5年,飲食可,夢多,精神不振,便秘。脈沉弦細無力,尺尤甚,舌淡苔白。
證屬腎陰不足,陽道不興。治宜補腎益精,壯陽起痿。
肉蓯蓉60g,陽起石40g,熟地黃90g,
山茱萸80g,蛇床子90g,菟絲子90g,
原蠶蛾30g,鹿 茸40g,紅 參50g,
胡蘆巴60g,蜈 蚣40條,紫河車40g,
巴戟天60g,鹿鞭1具,驢鞭1具,狗腎2具
一料共研粉,早晚各一匙,淡鹽湯服下
2014年2月15日二診:脈弦滑數(shù)減,舌可。諸癥較前減輕,痿證好轉,夢多減半,精神好轉,便秘偶有。上方加生黃芪80g,服藥方法如前,以鞏固療效。
按:患者脈沉弦細無力,且尺弱尤甚。沉主里,可主下焦肝腎之疾;弦因肝失濡養(yǎng);細乃精血虧少,不能充養(yǎng)脈道;無力主氣或陽虛,不得鼓動血脈,此人無寒象表現(xiàn),故不認為陽虛。
以脈解舌,病人苔白,乃陽氣虛,不能蒸化水飲,停聚為白苔。以脈解癥,腎水不上濟心陰,心陰虛,神失所養(yǎng)而多夢;腎陰虛,腸道失濡,可致便秘。故診為腎陰不足,陽道不興之病機。
治法上,陰陽并補,陰陽互求。方用鹿鞭、驢鞭、狗腎、紫河車等血肉有情之品,滋補陰精,同時溫陽;肉蓯蓉、陽起石、蛇床子等大補腎陽,復興陽道。鹿茸溫腎壯陽的同時益精養(yǎng)血,陰陽雙補。
二診脈弦滑數(shù)減,加生黃芪,原因有二:①補氣復脈;②原方諸藥多大補精血之品,加生黃芪,乃是陰柔之品中加入陽強之品,使全方陰陽同調(diào)。
復診諸癥皆減,脈象由沉弦細無力,尺尤甚,變?yōu)?/span>弦滑數(shù)減。李士懋常言:“滑者,陽氣來復?!?/strong>此時見滑脈,非是滋補精血之品過多,而是陽氣得充,疾病將要好轉之象。而此時的數(shù)脈乃是正氣來復之象。減脈乃李老獨創(chuàng)之脈名,是脈力處于有力無力之間的一種脈象,主陽或氣的不足,故二診加生黃芪,補氣以充脈道。平脈辨證,可見一斑。
2.肝郁血瘀案
患者,男,27歲,2013年3月11日初診。身疲乏力,勃起不堅,腿軟,飲食可,睡眠佳,二便調(diào),易怒。脈沉弦滑細少力,舌質黯紅,苔薄黃,口周紅。
證屬肝郁氣滯,氣虛血瘀。治宜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方宗血府逐瘀湯加減。
14劑后癥大減。
按:本案脈滑,兼有舌質黯的瘀血之征,脈沉弦主肝郁,細為肝血不足,少力為氣弱,故病機為肝郁氣滯,氣虛血瘀。立法為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方宜血府逐瘀湯。
方用太子參益氣生津。血虛脈細,而“津血同源”,生津,以使血得養(yǎng),此外補氣使陽道得復。郁金行氣解郁、清心、鎮(zhèn)靜,且活血化瘀,是氣血雙治藥。伍合歡皮則肝郁得解,心神得定。少量梔子透發(fā)肝經(jīng)郁熱,防肝氣郁滯,郁而化火。
全方未應用一味所謂“補腎壯陽”之品,但效果顯著,究其原因是平脈辨證,準確抓住本病的病因病機,方證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