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蘭》傳為孔子所作?!肚俨佟吩疲嚎鬃又苡瘟袊?,沒有一個國肯重用他。在歸途中見到幽谷中盛開的蘭花,于是感慨地說:蘭花本是香花之王,如今卻與野草叢生在一起,正像賢德之人生不逢時一樣,并彈琴作了幽蘭。
現(xiàn)今幽蘭最早譜本為古逸叢書所錄的唐人手抄文字譜,但是后來譜本的幽蘭與文字本幽蘭都不相同。
據(jù)傳是梁代琴家丘明所傳的一首古琴曲,通過描寫空谷幽蘭素雅靜謐的意境以表達抑郁傷感的情緒?,F(xiàn)收錄在《神奇秘譜》中的是唐人的手抄本,記譜年代大約在武則天時期(684-714),是現(xiàn)存最早的古琴曲譜。原譜未署作者姓名,曲名前冠調(diào)名「碣石調(diào)」,故又名《碣石調(diào).幽蘭》,原曲名后注明:「一名《猗蘭》」,所以有人認為《猗蘭操》即《幽蘭》。
據(jù)蔡邕的《琴操》記載:孔子周游列國,卻得不到諸侯的賞識,在從衛(wèi)國返回晉國途中,見幽谷中茂盛的芳蘭與雜草為伍,觸發(fā)懷才不遇之情感,遂寫下這首琴曲,是否真為孔子所作,頗令人懷疑。
此曲短小精悍,全曲共四段:第一段是引子,其余三段是樂曲的主題。節(jié)奏緩慢,力度也不見得強烈,表現(xiàn)了空谷幽蘭那清雅素潔及靜謐悠遠的意境,表達了抑郁傷感的情緒。
在明清琴譜中,《幽蘭》、《猗蘭》皆有多種譜本,然解題皆相近?,F(xiàn)存的《幽蘭》最早譜本為《古逸叢書》所錄的唐人手抄文字譜,全稱為《碣石調(diào)---幽蘭》,原件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賀茂的神光院,是清末學者楊守敬在日本訪求古書時發(fā)現(xiàn)的。 這是一部由唐朝人手抄的琴譜,也是目前發(fā)現(xiàn)僅有的一首用文字記錄的原始琴譜,它用文字標明琴曲演奏時左手用什么樣的指法,按某弦的幾徽幾分,右手用什么樣的指法進行彈奏。全譜分為四拍,二百二十四行,每行二十到二十四字不等,共有四干九百五十四個漢字。后來,駐日公使黎庶昌將它刊影在他編的《古逸叢書》當中,遂為國內(nèi)琴家得見并打譜整理出來,乃是目前所見的最早的古琴曲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