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和我吐槽旁觀親戚育兒的窒息感。
親戚有一個讀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她讓女兒做卷子,女兒做出來了,但沒有按照媽媽要求的方法去做。媽媽就讓女兒女兒按照“她的要求”——其實是想檢測孩子是否真的理解了老師教的知識點——重新做一遍。
孩子當然不愿意啦。于是,朋友就見識了從母慈女孝變成雞飛狗跳的反轉場面。
尚且沒娃的朋友大不解,和我吐槽說:這媽媽是控制狂吧?孩子把題目解出來就好了,干嘛還要按照她的方式重做一遍。
而作為媽媽的我,情緒就比較復雜了。一方面贊同朋友給親戚貼的“控制狂”標簽;一方面,我又理解和心疼那位媽媽,她只是在面對孩子的學業(yè)時,在放任自流、還是嚴格要求二者間選擇了后者。于是就搖身一變成了旁人眼中的控制狂。
我們這屆父母,講求科學育兒、讀了許多育兒書和心理書、知道給孩子“愛與自由”,但在很多時候,我們還是很難把握“控制”的尺度。
父母對孩子合理的要求與控制的界限在哪里?我們如何判斷自己是真的為了孩子好、還是其實在控制孩子以滿足自己內心的恐懼/缺失/期待/焦慮?
育兒路上總會遇到很多難題,如果能轉變思維方式,或許會有新的收獲。果殼童學館特別為大家準備了【育兒方法之思維方式】專欄,多數育兒問題都可以找到答案,并且實時更新中!快快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果殼童學館】,發(fā)送關鍵詞“ 育兒思維”,進入專欄吧~
先關注,再回復
父母的控制,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簡單
提起“控制狂父母”,我們腦海中會冒出一些形象,比如電影《囧媽》那個對兒子事無巨細“照顧”的媽媽:
兒子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么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她全部都設定好了。她的大半生就是鍥而不舍地要把現實中的兒子改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孩子的過程。
媽媽連兒子吃幾塊紅燒肉都要控制,圖丨電影《囧媽》
還有我們熟悉的初代“虎媽”蔡美兒:
威脅子女在成人禮上必須演奏某首“有意義”的曲子否則就不辦宴會;在聚會中當著親朋好友的面稱自己女兒“垃圾”;外婆去世后兩個女孩都沉浸在悲傷中卻被強迫反復修改葬禮上的發(fā)言稿;不斷去女兒校園里為體育課、手工課請假以換來練琴時間;女兒拒絕嘗魚子醬,“虎媽”就評論孩子是“野蠻人、凡夫俗子、平庸、普通、低級”。
但事實上,控制狂父母的表現遠不止于此,還有很多種“控制”埋藏在容易被忽視的生活細節(jié)之中。
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Dan Neuharth在其著作《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里,總結了8種控制狂型父母:
緊盯型父母:無孔不入地監(jiān)控;
剝奪型父母:玩弄把愛沒收的把戲;
完美型父母:只有最好才夠好;
教條型父母:宗教狂熱式的服從;
混亂型父母:忽遠忽近的極端情緒;
利用型父母:無可救藥的自戀傾向;
虐待型父母:以摧毀孩子意志為樂;
幼稚型父母:因為無能而犧牲孩子。
有一些我們容易識別,比如“透過嚴密的監(jiān)視來控制、無法分辨自己要的和孩子要的“緊盯型父母;“透過收回、反對或驅逐來控制、把幸福和好運當成很稀有的東西、把愛當成不高興就收回來的籌碼”的剝奪型父母。
但有一些控制類型則更為隱蔽。
比如完美型父母。
完美型父母深怕瑕疵、混亂失序或不干凈,爭強好勝;注重外觀、地位、物質或他人的眼光。這些特征讓他們的家庭、孩子、生活看起來完美無瑕,但給子女帶來的后果就是:孩子壓抑情緒、容易自我懷疑、產生“你這個人不受到重視、你的表現才受到重視”的低自尊想法。
作者舉了一個曾經患者的例子:她的母親就是完美型媽媽,嚴格訓練她和姐姐的每一個社交細節(jié)。家里有客人時,她和姐姐要對客人鞠躬問安;吃飯前要幫忙端菜肴,但孩子不能和大人一起吃飯;媽媽會和她們反復排練如何接電話、甚至多次演練,直到她認為孩子們的表現是得體的。
在外人看來,媽媽培養(yǎng)出來的兩個女兒優(yōu)秀、懂事。但只有她們自己感覺到自己不被當成個體,而是家長的炫耀品,就像展示寵物似的展示她們。
完美型父母往往給孩子定下超高標準、并且會對孩子的表現頻頻施壓。
還有,幼稚型父母,他們可憐的形象、軟弱的行為會讓人產生同情與憐憫,但其實也是控制孩子的一種手段。
我看到一位網友的媽媽就是用這種方式控制女兒、給她的人生施壓:
媽媽生病時希望女兒能照顧自己,但女兒課業(yè)重沒時間給媽媽做飯,于是媽媽就像旁人控訴孩子的不孝、自己的可憐。
幼稚型父母就像沒長大的孩子,一方面,他們通過“賣慘”引起孩子的內疚來達到控制的目的。比如媽媽做了一頓飯,孩子說不好吃時,媽媽就很難過、流眼淚。
另一方面,因為自己的不成熟,這類人往往會找強勢的人做伴侶。而當強勢的伴侶對孩子施暴時,他們很少挺身對抗施虐者,或者試圖撫平孩子的創(chuàng)傷。甚至他們還會充當幫兇。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名患者的父親暴虐、強勢,他在兒時受過父親不少身體和精神上的虐待。而他的媽媽非但沒有阻止,還會替伴侶開脫:“你爸壓力很大。他都是為你好。他只是想讓你明白他的苦心。”
“我病了”“我好怕”“我好孤單”“我心里很苦”是幼稚型父母常常對孩子說的話。
而幼稚型父母養(yǎng)出來的孩子,很少有機會當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總是以他人為優(yōu)先、也習慣了抑制自己的憤怒、不滿和委屈。
Dan Neuharth博士總結的8種類型的控制狂父母,告訴我們,有時候父母的控制不會“流于表面”,我們要仔細辨別才能看出端倪。但無論哪種類型,他們都會給孩子的人生留下難以愈合的傷痕。
12中常見的控制手段
你可能不小心用過
其實辨別孩子是成長于健康家庭、還是控制氛圍濃厚的家庭,作者通過愛的方式、尊重、溝通、情緒、鼓勵、教養(yǎng)原則、內在生活、社交互動這8方面總結出了二者之間的明顯差異:
比如,在健康家庭,孩子能享受到呵護的愛:父母會尊重孩子,能看見并看重孩子本來的樣子,父母接受孩子的選擇;
在控制型家庭,孩子只能得到有條件的愛: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被當成父母的財產,父母用孩子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在健康家庭,孩子擁有情緒自由,可以表現出恐懼、難過、生氣等負面情緒;孩子的這些情緒被視作自然的反應得以父母接受;
在控制型家庭,孩子強烈的情緒會受到阻止和壓制;情緒被視作是危險的。
看到情緒自由這條時,我還特地和老公溝通了一番,因為他有這方面的控制。六歲的兒子每次表現出激烈情緒時,比如大哭、生氣時,他會對兒子說出“現在不要哭了”“我數123,stop!”這種好笑又好氣的話。
老公阻止孩子情緒發(fā)酵的語氣是平靜的、不會帶著怒火和不耐煩,但他有這樣的阻止行為是因為他自己是一個情緒相對穩(wěn)定的人,所以不太能接受高低起伏的情緒。這讓我想到,講求科學育兒的父母,通常在“控制”方面不會做得那么極端,但有時候還是會不自知陷入控制模式。
其中,最綿里藏針的控制就是父母對孩子說的“都是為你好”、“我是過來人”。
知乎答主@shefun就在網上吐槽父母在“為你好”的大旗下,對他所有人生中的重大決定的控制:中考志愿、高考志愿、專業(yè)選擇、包括畢業(yè)從事的工作、要不要考公,因為自己每一次抗爭都軟弱無能,所以他和理想專業(yè)、工作始終失之交臂。
當他找到第一份自己喜歡的實習打電話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快樂時,得來的父母的一句“為什么不找 (本專業(yè))的實習?”
當他埋怨父母逼他考公時,父母會說“怎么就是逼呢,我們可是為你好啊”;
而在他最終拗不過父母答應考公時,父母又會旁敲側擊試探他:“今天看書了嗎?看的是公務員的書嗎?”“既然要考公務員就別再找實習了,不然怎么能專心?”“要找實習也找點穩(wěn)定那一類”。
shefun的經歷也會讓我反省自己對兒子以愛之名的一些控制行為。
六歲的兒子從小就是個睡渣,我們在兒科醫(yī)生的叮囑下,要求他每天八點上床睡覺??捎袝r候,孩子白天玩得興奮或者不困在床上翻來覆去一個多小時都睡不著時。每每此時,孩子痛苦、大人崩潰,情緒不好時就會吼孩子。我開始不明白,父母這種打著“為孩子健康著想”的旗號的要求,究竟是愛還是也有控制的成分在其中?期間的尺度要如何把握?
Dan Neuharth博士在幫我們做了一點指引,總結了家長對孩子實施的、最常見的12種不健康的控制手法:食物控制、身體控制、界線控制、社交控制、決定控制、言論控制、情緒控制、思想控制、施暴、剝奪、混淆、操弄。
誠如作者所言:“健康型家庭與控制型家庭之間,最主要的差異在于:健康型家庭的父母允許孩子自由發(fā)展人格。”對照這份表格,我們可以校正自己的行為,避免讓自己以愛之名、實施控制之權。
控制狂父母不是天生的惡人
常做這2件事可以幫你改變
控制狂父母也不是天生的惡人,他們之所以會對孩子有過激的控制行為,Dan Neuharth博士指出,多數時候也是被自己的經歷塑造、內心產生的恐懼所綁架——怕自己在別人眼中不完美、怕無力的感覺、怕自己站不住腳、怕脆弱的感覺、怕情緒失控……
這會使得他們做出反向補償心理,于是這些防衛(wèi)心態(tài)變成適應不良的行為:
覺得自己不完美就假裝自己很完美、覺得自己很弱小就故意表現得很強大、覺得自己錯了就堅持自己是對的、覺得無所適從就去混淆他人、覺得被剝奪就不肯付出……
執(zhí)著控制女兒的母親,圖源丨電影《逃跑》
并且控制狂父母往往還不自知,會給自己找出合理的理由:別人會傷害你、世界不安全、人生就是一場輸與贏的游戲、我小時候也是這么過來的。
作為父母,我們的經歷所產生的負面后果,不該由孩子負責,應該由我們自己承擔;而孩子未來的人生也該由他們自己負責,而不是作為父母的我們。
所以,有控制欲的父母可以通過下面兩件事來減緩自己的偏激行為:
首先,我們要從自身經歷出發(fā),直面兒時的創(chuàng)傷,勇敢地踏出“控制牢籠”。
如果你自己的父母就是控制型父母,對你曾經/現在還在實施控制時,你要花很大力氣去抵抗自己被控制的行為。作者提出了“自我修復三步驟”:
步驟一:與過往的傷痛切割開來,在情感上離家獨立,和你的成長背景、父母及家庭角色劃清界線。(比如在情感上當個旁觀者、向父母宣誓你的情感切割和獨立、為獨立做好準備)
步驟二:設定界線,重建和平衡你與父母的關系。(比如對父母說“不”、告知你設置的界限、和父母把話說開、為由此產生的矛盾和沖突做好準備)
步驟三:重新定義你的人生。
其次,作為父母的我們,要經常檢視和糾正自己對孩子的控制行為。
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控制行為不自知,所以在跟孩子互動的時候可以在旁邊錄音,靜下來的時候自己聽幾遍,檢查自己是不是經常干涉孩子的舉動、用命令式的口氣說話。再想想如果每一句話都是別人對自己說的,自己會有什么情緒反應。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多加訓練和控制,讓自己不斷嘗試去把孩子當一個獨立的人來看。
愛與自由、保護與控制是育兒路上家長的終身課題,我更愿意相信,控制狂父母曾經也是一個受傷的小孩,長大后的他們,并非不愛孩子,只是他們沒有找到對的方式去愛孩子。
育兒路上總會遇到很多難題,如果能轉變思維方式,或許會有新的收獲。果殼童學館特別為大家準備了【育兒方法之思維方式】專欄,多數育兒問題都可以找到答案,并且實時更新中!快快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果殼童學館】,發(fā)送關鍵詞“ 育兒思維”,進入專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