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變法,人們也許會很快想到秦國商鞅變法、魏國李悝變法,而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最后變法都成功了。若提及有沒有什么變法雖然失敗了,但依然為后人所熟知的話,那一定會使人想到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
對于王安石變法相信大家都已經(jīng)非常熟悉了,一場旨在使北宋王朝富國強兵的變法,為什么會在國有明君、社稷多賢臣的情況下以失敗而告終呢?為什么連司馬光、歐陽修、蘇軾、蘇轍等眾多政壇、文壇的名人都要反對王安石變法呢?想到得到答案,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回顧一下事情的經(jīng)過原由、并且沉著冷靜來思考分析了。
公元1067年,年僅19歲的宋神宗趙頊繼承皇位,一繼承帝位,年輕氣盛的宋神宗就想大干一場,改變宋朝此時的內(nèi)政外交所面臨的困境,于是廣泛尋求變法改革人才,尋求富強之法。王安石由此就任參知政事,實施了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于公元1069年開始,陸續(xù)實行了均輸法、青苗法、保甲法等等變法措施。而一心為國為民、為剛正不阿的王安石一開始實行變法,就陸續(xù)遭到了眾多人等的反對。反對他變法的不是什么奸臣,而是一群與他同樣為國為民、一身正氣的國之棟梁,如歐陽修、蘇軾、蘇轍、司馬光等等。
公元1069年,青苗法頒布后,蘇轍便認為此法雖表面有利于民,實則害國害民。此法一旦實施,地方一旦碰到不正官吏,便能依靠此法名正言順的剝削魚肉百姓。還不如依舊實行祖宗之法“平糴法”:谷賤時官府平價買入,谷貴時官府平價賣出。這樣一來,更有利于民。由于蘇轍為反對變法的一派,公元1069年8月,蘇轍被貶為河南府留守推官。北宋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也是因為對青苗法有所異議,認為不適合推行,而改任蔡州知州。蘇軾則認為王安石變法中有很多弊端、不適之處,公元1071年,被迫離京出任杭州通判。
對于歐陽修、蘇軾、蘇轍三人,都已經(jīng)是非常熟悉了,此三人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更是堪稱北宋的文壇領(lǐng)袖。其三人在文學上的地位極高,政治上也是為官造福一方,為百姓著想,從不貪贓枉法、以權(quán)謀私,處處為百姓謀福利。然而此三人都因反對變法中的若個措施被貶他鄉(xiāng)。
對于王安石變法,反對最為激烈的就是司馬光了,司馬光到底是什么人呢?史學著作《資治通鑒》的編撰者,自幼聰明過人,長大后更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其為人正氣浩然、溫良恭謙、一身正氣;為官克己奉公、清廉之至、無欲無求,被后世歷代儒學大家奉為學習楷模。王安石剛剛開始變法時,司馬光還表示認同,當頒布青苗法后,就強烈反對,反對無效后自請外任,到1071年,保甲法等法案頒布后,上書反對無效后,便留居洛陽15年,都不在過問政事,專心編撰《資治通鑒》。
那為什么連司馬光、歐陽修、蘇軾、蘇轍等眾多政壇、文壇的名人都要反對王安石變法呢?原因?qū)崉t也二,一則王安石變法確實存在一定問題、弊端,有些條款確實不能像假想的那樣利國利民。二則因為個人的治國理念不同,有人主張開源(如王安石);有人主張節(jié)流(如司馬光);有人主張開源節(jié)流并用(如蘇軾),治國理念的不同最終導致了眾多國之棟梁的分道揚鑣。
總的看來,不管是主張變法的王安石等人;還是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司馬光等人;還是反對王安石變法部分條例的歐陽修、蘇軾、蘇轍等人,這些人都是北宋的國之棟梁,他們?yōu)楣俚睦硐攵际窍M笏瓮醭瘒腋粡?,百姓安居樂業(yè)。他們各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qū)崿F(xiàn)這一理想目標,從而使宋朝能夠國富民強,人人安居樂業(yè)、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