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綜合整理自AI《汽車制造業(yè)》
OEE(Overall Equipment Efficiency ,設備綜合效率) 和 OEU(Overall Equipment Utilization,設備總體利用率)是一對用于衡量設備使用效率的姐妹指標。很多公司都在使用,但是對它們的定義和使用,有不同的理解和爭議,也存在一些偏差。本文在此加以詳細解釋。
OEE是用于衡量單臺設備、一條生產線或者工作單元的綜合效率的指標,它由三個要素組成:可利用率(Availability)、績效(Performance)和質量合格率(Quality Rate)。
其中:
1.可利用率(Availability)
對于上面的計算公式,一般沒有什么異議,但是對于停機時間,會存在比較大的爭議。
(1)工作時間
工作時間是指設備計劃或者實際開動的時間,如果客戶訂單不足,不需要滿產,比如8?h/班的工作時間,只安排6?h,計算OEE時就用6?h作為工作時間。如果需要加班2?h,那計算OEE的工作時間就是10?h。
(2)計劃停機和非計劃停機
計劃停機和非計劃停機的定義存在較大爭議,每家公司的定義都會不一樣,沒有對錯之分,只是考慮的出發(fā)點不同而已。比較嚴格的公司,計劃停機只包含工作人員吃飯、休息和在生產計劃中提前預約的預防性維修(Planned Preventive Maintenance),其他的都是非計劃停機,比如換型、培訓、新品試制、開班準備、班前會、故障停機、缺料及質量問題。其目的是把各種停機損失目視化和暴露出來,采取措施,減少損失并提高OEE。比較寬松的公司,會把換型、新品試制、班前會、培訓及開班準備等定義為計劃停機,認為這是每天的例行工作或是不可避免的。這樣考慮和定義也沒有錯,但是往往這里面就隱藏著改善的機會。比如如何提高新品試制的效率、班前準備的效率。
(3)新品試制
新品試制被認為是提前預定的,而且是未來業(yè)務發(fā)展必需的,不應該作為非計劃停機損失。把它作為非計劃停機,目的是要目視化其占用的時間,看看是否有改善的機會,比如物料、模具及工裝等事前是否做了充分的準備,試做的時候是否有效率。如果把其作為計劃停機,對OEE沒有影響,生產人員不會關注這個時間,除非產能很緊張。也就不會形成生產和項目人員的監(jiān)督機制,沒法提高其效率。開班前的準備工作,比如5S、點檢、首件及防錯驗證等日常準備工作,一般傾向于認為是計劃停機,但是這里面也隱藏著改善計劃。比如優(yōu)化點檢的順序和時間,縮短首件確認時間。
(4)損失記錄
絕大多數的損失時間要盡可能地記錄下來,比如停機超過3~5?min的都要盡可能記錄下來。但有些因為過短而無法記錄的,則當作績效損失。比如噴脫模劑、到線邊超市補料等。記錄的目的是要對這些數據做帕累托分析并采取措施改進,這包括對損失時間和損失次數的分析。有些小的損失時間,如果頻次很高,其累計的損失也會很顯著,不要讓記錄的損失時間“睡覺”。
2.績效(Performance)
因為操作者總會有小的效率損失,比如動作變慢、設備報警重置及更換料箱等。這些損失很難收集和記錄,即為績效損失。對于績效損失:
1)計算用的周期時間,應該是計劃的周期時間(PCT),而非實際的周期時間(CT)。當PCT ≥CT時 ,意味著實際的CT比計劃的要做得快。要把PCT調整成實際的周期時間再計算,同時通知財務、計劃、生產等相關部門;當PCT<CT時,意味著沒有達到PCT,要采取措施降低CT直到達到PCT。如果經過一段比較長的時間的努力,比如量產以后一年,還是沒有達到PCT,那就采用實際的CT計算。在此期間因為CT不達標造成的損失,認為是績效損失。此外周期時間(CT)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客戶需求增加時,通過改善降低周期時間,就需要采用短的周期時間計算;當客戶需求減少時,需要減少人員,周期時間變長。
2)當周期時間調整不及時,比如PCT>CT,還采用PCT計算時,就可能會出現計算的績效>100%的情況。
3)當利用吃飯、休息時間輪班進行生產時,產出會比計劃的多,也會出現績效>100%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把吃飯、休息作為非計劃停機時間,由生產線自己決定。
4)當績效>100%時,需要把績效調整成≤100% 再計算OEE。否則會影響對其他要素的判斷。
3.質量合格率(Quality Rate)
質量缺陷,比如返工、報廢,都會對OEE造成損失。質量合格率一般采用的是質量直通率,但是產品在第一次測試失敗后,也許不需要做任何返工或者稍加調整,就可以通過第二次測試。對此有的公司會規(guī)定連續(xù)在線測試2次或3次失敗,才判定為不合格。多次測試的時間是績效損失,而不合格品需要離線返工的,才算是質量缺陷。此外各種質量缺陷也要做帕累托分析,針對顯著問題采取改進措施。
4.OEE計算和目標
計算單臺設備OEE比較簡單,整條生產線或者單元的OEE則需要把其作為一個單位,合格產出是看最終工位的產出,不合格是整個單元的缺陷數,但是部件或者原材料的不合格件需要另外計算。停機時間是記錄所有工位的停機時間,不管是瓶頸還是非瓶頸,便于做后續(xù)的分析和采取措施。有的時候瓶頸工序的停機時間不會影響整條線的產出,因為有在制品;而非瓶頸的停機在在制品消耗完了后,也會影響產出。
所以,OEE通過三個要素相乘得出的結果,和通過簡單公式計算的結果也許會存在差異。因為雖然有停機,但是整條線或者單元的產出沒有中斷。 一般是在每班次結束的時候計算每臺設備或者產線的OEE。但是在計算大于1班次、一周、一月或者多臺單機設備、多條產線OEE的時候,比如一個車間或者公司,不能簡單地進行平均,因為OEE的單位是百分比,均值意義不大,要加權平均來計算。
如果一條生產線或者單元里生產多個產品,OEE的計算公式為:
對于OEE的目標,很多人第一反應是世界級水平85%,但這需要根據產品和工藝具體分析。比如手工裝配線,OEE=90%是比較正常的。自動化程度越高的生產線,其OEE很難達到很高的水平,因為會有各種的故障停機。所以設定OEE的目標的時候不要簡單一刀切,OEE只是一個指標,不是目的,關鍵是要了解導致效率損失的各種停機原因,采取措施,持續(xù)改善提高效率。
OEU(有的公司用TEEP)是從財務和投資的角度來看,設備從購入折舊開始的利用率。其計算公式是:
其中,可用時間=24?h/天X 7天/周=168?h/周,或24小時/天X 365天/年=8760小時/年,或24?h/天X 31天/月=744?h/月(或者每月30天,28天)。OEE和OEU的關系如圖所示。
OEU和OEE計算公式中的分母存在較大差異。OEU不需要每天計算,當有投資計劃的時候,可計算一下現有的設備的利用率以便做投資決策;或者每年初的時候根據未來3~5年的需求預測計算OEU,做未來的產能規(guī)劃或者投資決策。
一般把OEE和OEU結合起來使用,才能看出真正的設備使用情況。有的運營人員追求高OEE或者產線開工不足,OEE看上去很高,但存在設備利用率高的假象??稍倏匆幌翺EU指標進行確定。比如設備每周開工3~4天,每次開班的OEE都大于85%。但是其OEU一般在40%左右。
OEU一般不像OEE那樣可以設置目標,因為其取決于銷售業(yè)務量。但也不是大或者小的簡單判斷。舉例來說,比如工作時間是:2班/天,12?h/班,吃飯、休息時間為1.5?h/班,OEE=85%,那么以一周為例:
所以當OEU達到64%時,就是嚴重警告線了,必須考慮投資或借用其他生產線、設備生產了,周日還需要做一些設備的維護保養(yǎng),而人員也需要休息,其超越74%的可能性不大。
當OCU小于53%時, 就要考慮產能有富裕,可能要增加業(yè)務了。比如工作4天,OEU才達到43%。不同的工作時間,比如一天工作三班的,還有OEE水平不同的,計算出來的這個比例會有所不同,但是可以據此方法推算自己公司的OEU水平,以此設置警告線并采取不同的措施。
OEE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也沒有對錯之分,在一家公司關鍵是只有一個標準,都遵循這個標準,便于橫向進行比較和對標,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目標。在設備投資決策的時候,要把OEU和OEE結合起來看,這樣才能看到真實的情況,而不是只根據OEE就決策。
【說明】本文屬于AI《汽車制造業(yè)》原創(chuàng)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