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擺著王、史、薛三大家族翹首以盼,賈母為什么還要將寶貝女兒遠嫁給千里之外的林如海?
01
表面上看,四大家族互有嫁娶,這樣做的好處是通過聯(lián)姻來鞏固地位,守望相助,共同進步奔小康。事實上也大致如此,書中明寫的婚配,史王兩家都往賈家嫁過女兒,王家和薛家也存在婚姻關系。史家是候爺,鳳姐是王家的千金,身份夠硬,只有賈赦的夫人邢家身份弱了些,而且無兒無女,地位尷尬,比不上妯娌王夫人,不過從她只知一味奉承“老爺”來看,本人并沒有什么自信,雖然占著正妻的位置,應該只是個填房。
但這只是一個大的原則,落實到具體操作上,賈敏嫁往林家,出身最高的元春嫁給了皇帝老兒,出身差但個人條件出色的探春做了藩王妃,各方面條件都很平庸的迎春,則嫁給了“現襲指揮,在兵部侯缺題升”而且仕途十分看好的孫紹祖,她的運氣不好,攤上一個不靠譜的爹,但賈赦再怎么賣女求財,也沒有看上近在咫尺的大財主薛蟠。
事實上,史王兩家都沒有娶到賈家的女兒,更別說是嫡親的女兒了,而薛家則根本和賈家沒有直接的姻親關系。究其原因,他們都還夠不上賈家擇婿的門檻,三大家族從來都不是賈府嫁女兒的對象。
02
賈府說到底只是勛貴,所謂勛貴,就是皇帝花錢養(yǎng)著,在地方上耍耍威風擺擺譜是可以的,但想要染指真正的權力則不可能。一旦襲爵結束,失去了財富來源,那時候大不了就是個土財主,想要另尋出路,唯一的可能,還是走正規(guī)途徑,科舉入仕,進入文官系統(tǒng),甚至到達國家權力中心,實現家道中興。
說到這里,賈家擇婿的標準已經呼之欲出了,就是“詩禮名族”。這一點,在賈政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在為長子賈珠選擇兒媳時,賈政并沒有看上嫁妝豐厚的王熙鳳,而是選擇了李紈,金陵名宦之女,父親李守中是國子監(jiān)祭酒,國立大學校長,要錢沒錢,要權力更是指望不上,但好歹占了個書香門第。
賈珠原先也算不孚眾望,標準的時代五好青年,在李紈賈政等人火力全開之下,乖乖就范,讀書科舉,不到二十歲就娶妻生子,認真完成了封建家族道德要求他做的一切事情之后才一病了之。如果不是賈珠死得太早,他應該會是賈家下一代進入宦途、平步青云的希望。
賈政的三觀是從賈母那兒來的,兩人在賈敏的婚事上達成了共識,就連庶出的迎春嫁給“仕途十分看好”的孫紹祖,賈政尚且嫌棄他“雖是故交,并非詩禮名族之裔”,而貴為賈母嫡親幺女、正牌小姐的賈敏,賈府上下,自然是要精打細算、嚴格把關。而三大家族,明明白白一家商人兩家武夫,一句話,賈母壓根沒看上,這叫無可奈何,只能往別處去尋。
03
而林如海的家世,此處不便贅述,總結一下,就是比你優(yōu)秀還比你努力,正正經經科舉入仕,高中探花,有顏有才,祖上列侯,比賈家多襲了兩代,自己又占了個“兩淮巡鹽御史”的天下第一肥缺,宦途、家道都是頂兒尖的,條件好到流淚,完全符合賈家的硬指標。
這一回,賈母的眼光算是逆了天,這一番瑣碎工夫也沒白下,林家和賈家一樣都是世家,出息了一個林如海,成功轉型,從此前途一片光明,明擺著給賈政賈母做了最好的榜樣。
黛玉之母賈敏,不幸早逝,但借書中人物之口提到過幾次,算是一個“故事中的故事人物”,比如書中第七十四回王夫人言道:“你說的何嘗不是,但從公細想,你這幾個姊妹也甚可憐了。也不用遠比,只說如今你林妹妹的母親,未出閣時,是何等的嬌生慣養(yǎng),是何等的金尊玉貴,那才象個千金小姐的體統(tǒng)。如今這幾個姊妹,不過比人家的丫頭略強些罷了。通共每人只有兩三個丫頭象個人樣,余者縱有四五個小丫頭子,竟是廟里的小鬼?!辟Z母也對黛玉說:“我這些兒女,所疼者獨有你母……”
只這一二處,便知道賈敏在賈家的地位,真的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而她自身也確實是“千金小姐的體統(tǒng)”,比起現在的這些姑娘女兒們,強的不是一點點,于是果然與林家般配了。
賈家講究排場,老祖宗最疼愛的女兒出閣,不可能在這方面委屈了她,陪嫁一定是非常豐厚的,無形當中也是送給了林如海一筆巨資,當然這筆巨資,兜兜轉轉最后還是回到了賈家的腰包,關于林家巨額家產的下落,將在另文中再敘。
倘若只是家世好,不巧又是一個“孫紹祖”似的人物,那也是白瞎了,但好在如海不是。賈敏去世之時,林如海正值不惑之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年將半百,再無續(xù)室之意”。壯年正是精力旺盛之時,且還沒遺下一子半男,就堅持不續(xù)弦,對比賈府的眾位老爺,偏房填房一應俱全,尚且貪心不足,他對愛妻賈敏才真正算得上是情投意合、擇一而終,對黛玉更是傾注了所有的愛。
再來看他對其他人的態(tài)度,書中著墨不多,但有一處,賈雨村托林如海薦事,林如海一封家書輕松搞定,回復也是謙和得體,儒雅周到,明明是雨村求他,可如海竟如此謙卑,毫無居高臨下的習氣,乍一看仿佛他有求于雨村,處處照顧賈雨村的面子,施恩不拿大,除了家中人丁稀薄這一點,這樣完美的男性,也算是紅樓中少有的好男兒了吧。
-作者簡介-
作者:蘇揚,粉絲原創(chuàng)投稿。 本文首發(fā)于紅樓夢賞析(ID:hlm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