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說的“眼力見”,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俗語,從字面意思看,眼力,是敏銳的觀察力,見,是見識。就是指一個人遇到事情,能做到有分寸,以最讓人舒服,妥善的方式加以處理。有眼力見的人非常受歡迎,他們更知道別人需要什么,還能夠尊重長輩。有眼力見的人不一定都能有辦法解決好問題,但至少不會說錯話,辦錯事,以致火上加油。說白了就是同理心、共情能力,有一個換位思考的能力。假如是我當時這樣,會需要別人怎么做?怎樣做,能讓人舒服?遇事有“眼力見”,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也不是說有就有的,其實,需要孩子有一個同理心,多從他人角度考慮,不自私、不只顧自己,慢慢地,如果能推己及人,采取最恰當?shù)姆绞?,就是最有眼力見的方式?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而沒有眼力見的人,大多是說話時搞不清場合需要,該說的沒說,不該說的卻說了。做事時不動腦子冒冒失失,搞不清輕重分寸。這樣的人,要么是情商悟性都很低的人,只能做一些很底層面的事,上不了大場面。要么是從不懂為別人考慮的自私之人,沒人愿意和他相處合作。所以,父母要培養(yǎng)孩子的眼力見,就在三個方面:
一是父母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我一朋友家的孩子,過年家庭聚餐,6歲的小女孩主動為在座的長輩端酒,祝酒詞更是老練成熟,贏得在座人的贊嘆,很多年齡比她大的孩子都自嘆不如。歸其原因,就是她從小受父母影響,見不同人說不同話,情商比較高。
二是孩子見多識廣。城市生活的孩子普遍比在農(nóng)村長大的孩子大方聰明會來事,其實這不在智商,而是城市的孩子看的多,經(jīng)歷的多。農(nóng)村的孩子來到大城市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對于城市的孩子早已見怪不怪了。因此,要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長長見識!
三是孩子讀書多。多讀書可以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很簡單的道理,讀過三字經(jīng)的孩子,都知道孔融四歲能讓梨,因此在幼兒園,他學會了謙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