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轉載或引用請聯(lián)系作者并注明出處)
自詩:“浪跡承母難,云游辭合歡。不知故鄉(xiāng)里,誰憂堂前萱?”
煙霞洞諸建筑均源于清末民國時期,后有損毀者亦大多予以按原制重修或者修復。但其中有一亭自建于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至今除幾次重整之外基本沒有變化,即為位于煙霞洞后山路上的“陟屺(音制起)亭”。此亭為金鳳藻女士為紀念其母所建,取《詩·魏風·陟岵》詩“陟彼屺兮,瞻望母兮”句名之。初,亭柱上刻有一組金氏自撰楹聯(lián),曰:“三月湖光杭郡景,六朝山色秣陵秋”。但時過百年,刻文已毀大半,多字已模糊不清矣?!摆臁币鉃榈歉撸搬ā睘樯矫?。自《詩》始,“陟屺”二字便成為母親以及思母之情的代稱。元稹《追封李逢吉母王氏等制》:“孝子之於事親也,貧則有啜菽之歡,仕則有捧檄之慶,離則有陟屺之嘆,歿則有累茵之悲?!卞X謙益《南京光祿寺少卿馮若愚母錢氏加贈宜人制》:“為歌念母之詩,彌深陟屺之嘆?!笔且病?br>
不過,關于陟屺亭留給世人傳誦最久遠的,卻似乎不是關于母親或者母愛,而是一段風花雪月的故事。1923年已經名滿天下的胡適在煙霞洞養(yǎng)病期間,與其表妹曹誠英之間的纏綿故事。在這段只有一秋之季的感情中留下最動人的畫面,就是胡適在陟屺亭中為曹誠英講讀莫泊桑小說《遺產》,當時的每一幕,都被記錄在了胡適的日記中。就在那個秋天,徐志摩遇上了感情的低谷,便給胡適寫信,表示十分艷羨胡適“神仙似的生活”,且在中秋節(jié)次日、桂花盛開時親自到煙霞洞,只是當天胡適外出,匆匆未能得見。整整兩年之后徐志摩再臨煙霞洞,但那時胡適早已經和表妹分開,而除志摩卻已經和陸小曼成婚,兩下互置了心境??上翘齑箫L大雨,桂花已經全然飄盡。百感交集的徐志摩寫下《這年頭活著不易》,詩曰:“昨天我冒著大雨天煙霞嶺下訪桂 / 南高峰在煙霞中不見 / 在一家松茅鋪的屋檐前 / 我停步,問一個村姑今年 / 翁家山的桂花有沒有去年開的媚 / 那村姑先對著我身上細細的端詳 / 活像只羽毛浸癟了的鳥 / 我心想,她定覺得蹊蹺 / 在這大雨天單身走遠道 / 倒來沒來頭地問桂花今年香不香 / '客人,你運氣不好,來得太遲又太早 / 這里就是有名的滿家弄 / 往年這時候到處香得兇 / 這里天連綿的雨,外加風 / 弄得這稀糟,今年的早桂就算完了’ / 果然這桂子林也不能給我點子歡喜 / 枝上只見焦萎的細蕊 / 看著凄凄,唉,無妄的災! / 為什么這到處是憔悴? / 這年頭活著不易!這年頭活著不易! / 西湖,九月”可見“早桂”并不是誰都有緣相逢的,即使是大詩人也不能例外,因此也會有像郁達夫名篇《遲桂花》傳世。又過了四年,徐志摩便殞于空難,留下了無數(shù)的惆悵與無盡的遺憾。
就在徐志摩離世那年發(fā)生“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出山來到杭州住煙霞洞。從此此地便開始變得愈加濃墨重彩,許多影響中國命運的思想與決策便從此處向外傳遞。又過了六年,在“西安事變”的陰影下,國共開始共謀合作:周恩來、潘漢年等人來到煙霞洞,開始了與蔣方的艱苦談判。而就在談判桌旁,便是煙霞洞中已有千年之久,早已經見過無數(shù)滄海桑田卻始終端莊如初的觀音菩薩像。據(jù)稱煙霞洞古寺“清修寺”到了清末已經式微,卻因為有一詩僧“學信”在此修持而聲名又起。學信長于詩文同時精于烹飪,故吸引大量名流前來,恍若白居易與韜光、蘇軾與辯才故事。由此來看,百年來煙霞洞以“食”始盛,卻在見證天下風云與百家爭鳴都漸成歷史云煙之后歸于平寂,而如今的滿覺隴又是一番人間煙火、食客三千的景象?!拔ぁ辈灰姡按纪ぁ币嗖灰姷臒熛级磁c陟屺亭,卻講述著之江潮來潮往、巽峰霞起霞落的動人故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