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生財”就是生產的大道,這個道就是原則,也就是生產財富有大的原則,什么原則呢?“生之者眾”,也就是說生產的多,“眾”就是眾多的意思。“食之者寡”,這個“食”就是只享用, 就是少的意思。也就是大家都從事生產,那么生產的人就多了;朝廷里面沒有閑職,吃白飯的,沒有這些職位,那么食者寡矣,享用這些俸祿而不做事的人就少了。“為之者疾”,“為之”就是創(chuàng)造財富。“疾”就是迅速的意思,就是創(chuàng)造財富迅速。“用之者舒”使用財務緩慢,這樣的話“則財恒足矣”,那這樣的話財富永遠充足,“恒”就是橫長的意思,也就是永遠充足。
這里講的意思我們積累財富,或者生產財富要遵循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生產的多,享用的少,創(chuàng)造的快,我們使用的時候慢,這樣的話這個財富就會永遠充足。如果是生產的少吃的多,我們創(chuàng)造財富慢,使用財務的快,這樣的話財務就不充足了,這是一個大的原則。
下面接著講“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仁者”就是有仁德的人,有仁德的人用財富來提升自己的德行,“財”就是財富,“發(fā)身”就是提升自己的德行。一個仁者會用仗義疏財?shù)姆绞絹硖嵘约旱男摒B(yǎng)。“不仁者以身發(fā)財”,“不仁者”就是沒有仁德的人,仁德的人通過自己的身份,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來發(fā)財。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就是沒有,“上”就是在上位的人,“好仁”就是愛好仁德,沒有一個在上位的人他愛好仁德。“而下不好義者也”,而在下位的人不喜好道德,沒有這事,也就是說在上位的人如果愛好仁德,那在下位的人就喜歡道德。
“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沒有喜好道義,做事而半途的人,“不終”就是不能做到最后,不能做到最后,就是做事半途而廢,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在上位的愛好仁德,那在下位的人自然的喜歡道義。在上下位的人喜歡道義了,那做事就會善始善終,就能很容易的把這個事情做圓滿。“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未有”就是沒有,“府庫”就代表是代表國家國庫,也就是說沒有不把國庫里的財物當作自己的財物一樣愛護。
那意思就是說作為一個國君,作為一個領導人要怎么做呢?要把握好生財?shù)脑瓌t,這個“生之者眾,為之者疾”,也就是說要勤勞,通過勤勞的雙手,通過自己辛勤的去努力,積累財物。“食之者寡,用之者舒”的意思是要節(jié)約,要減少,不要浪費,不要奢侈這個意思。當這么做的時候,國家的財富就會永遠富足,老百姓也不會沒有吃穿,不會不夠用。
同時作為國君,作為領導人要有一顆仁德的心?!洞髮W》前面講到“為人君,止于仁”為君之道就是仁。作為一個國君,或者說作為一個領導要有一顆仁德之心,仁德之心就是一顆愛眾的心。有了這個心,有仁德的人就會用通過仗義疏財來更加的修養(yǎng)提升自己的品德。作為一個國君或者作為一個領導,國庫里的這些財富,這些人來支配,那這些財富干什么呢?用于救濟,哪個地方有旱災、水災等等,農民的糧食產的少不夠吃,這個時候拿出這些財物來救濟,也就是說一個人者會很好的利用好這些財富,為國家做事情,為民眾做事情。沒有仁德的人,他就通過自己的身份,通過自己的才干去聚斂財物,那就是以身發(fā)財。
歷史上有一個陶朱公,也叫范蠡,后來的人們稱他為財神。這個范蠡他是春秋時期的一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jīng)濟學家,這個人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多的美名。有人稱他為商圣,商界里的圣人,歷代的商家供奉他為財神,歷史記載說這范蠡富而好行其德,就是他是個富貴之人,而且有一顆仁愛之心。別人評價范蠡“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這范蠡怎么做的呢?一個是范蠡非常愛好學習,后來輔佐越王勾踐二十多年,幫助勾踐復興越國,復興之后范蠡被拜為上將軍,也說這個位置高。后來范蠡看到越王勾踐可患難,不能共富貴,然后就自己放棄了高官厚祿,辭去高官,只帶自己家里的一少部分錢財,然后就隱居了。
隱居了到哪里呢?書上記載說他乘舟浮海到齊國,到了齊國之后這個父子二人很勤懇,不幾年就積累了財產數(shù)十萬。這個齊國人很尊敬他,也很仰慕他的賢能,請他做宰相。但范蠡深知朝政艱險,且當初為了遠離政治風波逃離越國,現(xiàn)如今怎會再次踏入虎穴呢?而后將自己財產分予鄉(xiāng)鄰,遷至定陶。在定陶沒多久,范蠡以定陶的地理優(yōu)勢行商,再次成為家財萬貫之人。后家中次子在楚地犯了殺人罪,便讓家中兒子帶著一車黃金前去探望,本該小兒子去辦此事,但無奈大兒子堅持要去,之后只帶著次子尸體而歸。范蠡早知會有此結果,因大兒子深知錢財不易得,而小兒子勝在家庭富裕時,不知如此,本來范蠡派小兒子去是因其能舍錢財。這就是范蠡的三聚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