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電影史上,有這么一部電影,更確切的說是紀錄片,它耗費半個世紀取材、拍攝、制作,被稱為世界影史上的奇跡,每一個觀片者都猶如經(jīng)歷自己的人生,除了震撼再無其他詞語能夠形容。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這是一句英國諺語,意思是'7歲看大'。
1964年時,一位青年導演默念這句諺語時突發(fā)奇想,他找來14個來自不同階級的7歲小孩,挨個采訪了他們,那之后導演靠著驚人的執(zhí)行力每隔7年就提著攝像機回訪一次那批孩子。
人生七年
今年這部紀錄片已拍到了第9季,那些'孩子'也63歲了。
在拍攝前,導演邁克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把這些孩子們聚到一起,因為我們想在2000年時看看英格蘭的一個縮影。'
導演的初衷是通過現(xiàn)實來展現(xiàn)英國的階級分化,最后得出'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結(jié)論。隨后的時間里,孩子們似乎也按照導演預(yù)設(shè)的劇本演了下去——富家子弟都按部就班上了貴族學校,工人階級姐妹花則順理成章的去了職業(yè)學校,貧民窟出身的孩子飽受生活煎熬……
事實上,整個前8季,'階層'都是這部紀錄片中一個揮之不去的注腳,直到最新一季的播出,劇情出現(xiàn)了超級大反轉(zhuǎn)。但是,請允許我在這里賣個'關(guān)子',來一同看看這部紀錄片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它的偉大之處又在哪里?
尼克(Nick)出生于英國約克郡,是一位農(nóng)場主的兒子,不管從哪個點看,他都是再尋常不過的平民子弟。
在第一部《人生七年》中,尼克被問及夢想都不好意思直面鏡頭。
那他仍然怯怯的說出了那句:'我想去研究月球。'
尼克
聽了這句話,周圍人都一笑了之,不是因為他的童言無忌,而是因為他所生活的村莊非常落后,當?shù)匾凰鶎W校都沒有。幾乎沒有人會相信,這個來自不知名村莊的尼克能上得了大學。
7歲那年,尼克每天都要很早起床,走4英里(約6公里)的路,才能到距村莊最近的一所小學上課。
然而就是這個面對鏡頭不自信、家境一般的孩子,卻成為了世俗標準中最'成功'的人:21歲那年,這個從小就對自然科學擁有著強烈興趣的男孩,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勤奮,出人意料地考上牛津大學。
28歲,尼克移民美國后進入一所大學成為了研究員;35歲,他升職為了助理教授;42歲那年,當攝制組再次將鏡頭對準他時,尼克已經(jīng)當上了正教授,在威斯康星大學研究核聚變。
尼克
看到這里,很多人由衷的為他高興,尼克不甘于自己固有的出身,長大后的這些年他越走越遠,而后漸漸成為人們眼中的精英人士。14個被跟拍的孩子中,只有他算是實現(xiàn)了所謂的'階層躍遷'。
盡管在紀錄片中,這是一個'特例',但他讓很多人開始思考——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都認為是先天家庭,我們的命運是被出身決定的,于是紛紛認命。問題在于,不是每個人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事實上絕大部分人的出身都極為普通,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就該放棄。
無論哪個階層,物質(zhì)財富的傳承都相對有限,人們無法確定,能留給下一代什么財富,但如果給他們良好的教育,那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
高富帥三人組之一的安德魯,在鏡頭前說:'人無法確定能留給下一代什么財富,但是至少可以確定,一旦給了他們好的教育,他們終生都可以受用'。
高富帥安德魯
在第一季《人生七年》中,還有三個來自倫敦的南肯辛頓區(qū)(著名富人區(qū))的孩子。
被稱為'高富帥三人組'的約翰(John)、安德魯(Andrew)和查爾斯(Charles),是世人眼中典型的富二代。
高富帥三人組
在私立學校讀書的三人,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規(guī)劃,他們每天有著規(guī)律的作息,明確知道自己會上哪所中學,進入牛津劍橋然后成為社會精英。
21歲時,三人中的兩位進入了牛津大學法律系,另一位則入讀杜倫大學歷史系;28歲時,法律系的兩位男生如愿成為律師,進入杜倫大學的男生成為BBC的紀錄片制作人。此后,他們的事業(yè)一路攀升,依照7歲就計劃好的軌跡,或成為皇家律師,積極進入政界,或創(chuàng)立公司,或成為知名制片人。
事實上,很多人看到富家三人組都會產(chǎn)生一種出身很重要的觀點,不可否認,這三個孩子確實比其他人要擁有更多的機會,更好的選擇。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為此而努力。
三人組中的約翰,曾祖父曾是保加利亞前首相,家庭背景雄厚可窺一斑。長大后,他如愿以償?shù)貜乃搅W校畢業(yè),考上牛津進修法律。在牛津大學一畢業(yè),約翰考取了律師執(zhí)照,進入法庭工作,后來還娶了前保加利亞外交官的女兒。
高富帥的約翰
在外人看來,他這一輩子堪稱'人生贏家',擁有殷實的家世、受過良好的教育、在高大上的法律業(yè)工作、還迎娶了'白富美',人生完美的幾乎沒有瑕疵,但直到56歲那年,約翰才道出了自己生活的'真相'。
約翰在節(jié)目上表示:'事實上,我的父親在我9歲時便離世了,家庭因此陷入經(jīng)濟窘境,是母親外出工作,才供得起我們上學的。'
約翰
約翰
約翰21歲那年,一舉獲得了牛津大學的獎學金,才得以完成學業(yè)。
直到那時,人們才明白,為什么21歲時約翰曾說過這樣一番話:'人們總以為,我們這個階層的人生就擁有哪些權(quán)利,想去哪所學校讀書就去哪所學校。
但事實有時并非如此,人們很容易拿著放大鏡看到別人那些光鮮的表面,從而忽視他們?yōu)楂@得這些所付出的大量努力,跟普通人一樣,他們也需要熬夜完成功課。
其實從那一刻起,導演在片中為他制定的富二代人設(shè)就已轟然倒塌。好在約翰很努力,大學時憑借優(yōu)異的成績贏得了獎學金,畢業(yè)后成了大律師,讓家人過上了最好的生活。
導演本來想拍一個富二代理所當然成功的故事,沒想到卻意外收獲了一個中產(chǎn)子弟通過自我奮斗完成階級躍升的勵志篇章。
事實上,無論放在哪個階層,皆是如此:'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高富帥三人組
在最初的設(shè)定里,琳恩與Jackie、蘇(Sue)三人被歸類為工人階級姐妹花,并不富裕的家庭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顯得捉襟見肘,成年后還遭遇了貧窮、離婚與單親的苦難。
相比較上面兩位,三姐妹在成長過程中并沒有受過太多的教育,并且看起來也不是很努力,按照世俗意義,姐妹三人都算不上'成功'。
但就是這樣極其普通的人生軌跡卻實實在在的打動了許多觀眾,有些人一開始流著眼淚,看到最后很多人都為她們的經(jīng)歷和現(xiàn)狀發(fā)自內(nèi)心的高興。
蘇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女孩,在英國當時的大環(huán)境下,女人出嫁男人是大都多數(shù)女性的選擇,但蘇說:'我不覺得我會太早結(jié)婚,首先(你)要經(jīng)歷更豐富的生活。'她始終認為,太年輕結(jié)婚會讓人錯過一些東西,錯過做自己的關(guān)鍵時期。
不僅是對婚姻有著超前的看法,對于工作本身,蘇也有著極其獨立的一面,'我無法想象,不工作時會怎樣。'
蘇
無論生活還是感情,蘇做決定都從不猶豫,在她看來,自己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遠比結(jié)婚生子有趣的多。就連35歲時婚姻出現(xiàn)危機,那時她尚無穩(wěn)定工作,也是當機立斷結(jié)束那段關(guān)系,隨后靠兼職獨自撫養(yǎng)孩子。
等孩子稍微大一些,蘇便在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找到一份全職助教的工作。工作兢兢業(yè)業(yè)的她,在49歲時,還當上了法學院研究生項目的主管理員。
感情上,42歲以前,她不是沒有遇到能安定的,只是不合適便寧愿單身,等著合適的人出現(xiàn)。在最新一季中,如今年愈63歲的他,身邊伴隨著一位在一起超過20年的男友格林。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她都始終保持陽光積極的心態(tài),這讓其整個人看上去都十分年輕。
蘇
而在最新一季的《人生七年》中,三姐妹中有一位已經(jīng)離開了這個世界——琳恩(Lynn)。
她在倫敦東區(qū)長大,21歲時當上了圖書管理員,負責給孩子們分發(fā)圖書。
這個職業(yè)她做了一輩子。這份外人看來不起眼的工作,不賺大錢,更談不上階級跨越,但琳恩卻非常熱愛,在她看來,教育孩子認識書的美好是妙不可言的。
琳恩
當導演(一生只做這一份職業(yè))是否值得的時候,四十多歲的琳恩脫口而出:值得。
2014年,琳恩因病去世了。
去世后沒多久,琳恩所在的圖書就做了一個決定:以她的名字重新命名,紀念她在這里所做出的貢獻。
生于平凡,死于平凡。
平凡偉大嗎?偉大。一個人把終生奉獻給了一間小小的圖書館,照顧了無數(shù)各種各樣的孩子。并為此感到快樂和滿足。
在琳恩最后一次接受節(jié)目采訪時,導演曾試圖提問,'你對你這一生…'話還沒說完,琳恩就搶答了: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非常滿意。
琳恩
豆瓣上名為Olivia Zhang的網(wǎng)友稱,沒想到,《人生七年》中最讓我感動的人是 lynn,這個前期看時覺得有點cool有點背的girl,她把一生的時間和commitment to每一個那個多元社區(qū)的孩子。當她去世后,社區(qū)建造了一個以她命名的library(這個她一生工作的地方)。
當documentary里響起了她曾經(jīng)說的話'There things we all do that, oh I wish I'd done that different, but you take it on board and you learn from that experience',屏幕中閃現(xiàn)她7歲~54歲的畫面,那張她雖滄桑但堅毅、洋溢著喜悅和滿足的臉,是對她說的'I'm happy with the way my life has gone, and it has worth it'最好的注腳。
事實上,整個《人生七年》的前八季都處于一種'焦慮'的狀態(tài),這跟導演最初的想法也完全一致,就是想告訴你不同出身的人命運會有怎樣的漣漪,但那又怎么樣呢。
越往后看,就越清楚'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適用于這世上的每一個人,因為人的欲望宛如黑洞,地球上這點分子實在是填不滿這一個個無無底的溝壑。
于是,在最新一季的紀錄片中,關(guān)于階層的這一設(shè)定完全被顛覆了,或許因為導演自身也已步入耄耋之年(邁克爾·艾普特今年76)。他開始意識到,富裕的出身能夠讓人擁有更多的選擇,但人生是沒有可比性的。
(導演邁克爾·艾普特)
每個人的出生、背景、性格和經(jīng)歷都千差萬別,生活的展開方式也有一萬種可能,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并不適用于每個人,事實上,人生從來都沒有什么標準答案。
出生于倫敦東區(qū)的托尼(Tony),小時候在貧民窟的一所小學就讀。7歲時,托尼的愿望是當一個賽馬騎師,為了實現(xiàn)這個夢想,14歲時,他去了賽馬訓練場當上一名學徒。
記得托尼14歲那年,邁克爾曾問他,若不能成為一名騎師怎么辦?托尼說:'如果我不能成為一名成功的賽馬師,我就會放棄比賽。'不久后,他真的成為一名賽馬騎師,但最好的時候也只是獲得了第三名的成績。
托尼
托尼
托尼隨后意識到自己在這方面并沒有過多的天賦漸漸無奈發(fā)現(xiàn),離開賽馬場后,覺得開出租車很自由,便欣然考了出租車司機執(zhí)照,在28歲那年擁有了自己的出租車。
盡管整個年輕時,托尼始終飄忽不定,但這個從貧民窟中走來一無所有的男孩,后來發(fā)展得讓所有人都出乎意料。
業(yè)余時間,托尼學習了表演,還參與了演出了卷福的電影。35歲時他吹'大牛'表示,自己這輩子想干的事情還沒有哪件干不成,想當騎師最后真的和Lester Piggot(著名騎手)同場競技,想當演員就參演了斯皮爾伯格的影片。
邁克爾當場說了句很冰冷的話:你最后既沒成為騎士,也沒當成演員。他只尷尬了一秒就恢復(fù)了笑容:有過總比沒有強。
托尼
托尼
托尼
49歲時,他靠房產(chǎn)抵押貸款,斥資在西班牙投資了一棟度假別墅。
56歲,投資失敗,他回到英國,繼續(xù)開出租車。他告訴導演自己前些日子開出租車載了巴斯奧爾德林(與阿姆斯特朗一起登月的宇航員),他下車時酒店服務(wù)生向車里要簽名,他就轉(zhuǎn)頭告訴了奧爾德林,沒想到服務(wù)生對他說:我想要你的簽名,我在《人生七年》上見過你。
托尼
在那一刻,托尼笑得像個孩子一般快樂,我不再嘲笑他胸無大志,而是開始打心眼里佩服他的知足與樂觀。事實上,整個人生七年系列中其他13個孩子都在人生某個階段顯得陰郁,唯有Tony的臉上永遠燦爛。
騎師當不成,他有力氣繼續(xù)折騰,成為出租車司機,由此獲得穩(wěn)定的生活。穩(wěn)定并未束縛他的腳步,他喜歡上了西班牙,繼續(xù)折騰,在那里投資,失敗了回來繼續(xù)開車。成不了名演員,能夠參加表演就行。
做任何事,他樂在其中。說他失?。吭u價者一定是世俗的事業(yè)成功論者,把擁有財富和社會地位作為衡量標準,對托尼人生的評價試折射出評價者的人生觀。換個角度,托尼簡直是享受人生的范本,想做什么就去做了,收獲滿滿。
什么是有前途的人生?
或許正如《新華字典》上所說:'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shù)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在這檔紀錄片剛開拍的時候,總是常常探討'階級'。似乎是想通過記錄這14個孩子的人生,來反映更深刻更沉重的現(xiàn)實問題。
但隨著半個世紀的時光流逝,最終包括導演在內(nèi)的每個人都開始意識到,'階層'永遠是人們自我設(shè)定的一個牢籠。'實現(xiàn)階級跨越'雖是不少人的理想與奮斗目標,但也僅僅只是其中一種,因為幸福的模樣其實有千千萬萬。
人生七年
縱觀這63年14段真實人生后,其實你會發(fā)現(xiàn)大家的目標都極為一致,不管你出身富裕之家還是貧民窟,每個人歸根到底都是為了獲得自我的滿足。
不論是當上律師、教授,還是開出租車、當圖書管理員,最重要的不是別人看到了什么,而是你自己在這過程中體會到了什么。階級、地位、金錢、頭銜,不過是主流社會框定的規(guī)則,但快樂并不在這其中,而是在人心里。
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