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壺名人錄 2006-6-7
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 紫砂
蔣蓉 徐漢棠 徐秀棠 呂堯臣 譚泉海 汪寅仙
中國陶瓷藝術(shù)大師 紫砂
李昌鴻 鮑志強 何道洪 周桂珍
江蘇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
顧紹培 鮑仲梅 徐安碧 邱玉林 李守才
江蘇省工藝美術(shù)名人
潘持平 張紅華 王石耕 沈邃華 徐達明 曹亞麟
吳鳴 儲立之 謝曼倫 吳震 許成權(quán) 毛國強
沈漢生 范洪泉 季益順 朱建偉
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shù)師
譚泉海 汪寅仙 湯鳴皋 鮑志強 周桂珍 顧紹培
潘持平 張紅華 曹亞麟 凌錫茍 儲立之 吳鳴
謝曼倫 吳震 毛國強 沈漢生 范洪泉 程輝
曹婉芬 周尊嚴(yán) 何挺初 沈邃華 李昌鴻 何道洪
呂堯臣 李守才 徐安碧 季益順 徐漢棠 邱玉林
高級工藝美術(shù)師<國家>
蔣蓉 徐秀棠 鮑仲梅 夏俊偉 徐達明 朱建偉
陳國良 儲集泉 許艷春 劉建平 施小馬 高建芳
吳培林 楊勤芳 韋鐘云 咸仲英 方衛(wèi)明 吳小楣
陳建平 倪順生 高麗君 葛軍 束旦生 胡洪明
蔣小彥 蔣新安 凌夕茍 懷其芳 王濤 王國祥
胡永成 張振中 桑黎兵 孫伯春 范建軍
工藝美術(shù)師<國家>
胡健良 范永良 馬志遠 蔣國興 蔣敖生 毛丹
王石根 王小龍 莊玉林 邵毓芬 華健 李霓
夏淑君 顧美群 吳曙峰 吳奇媛 吳淑英 郭超剛
沈建強 鮑正蘭 倪新安 范建華 徐元明 蔣才源
曹燕萍 陳洪平 吳扣華 陸紅煒 鮑利安 何六一
鄭建汝 李霞(大) 徐青 徐益勤 潘俊 何忍群
魏志云 呂俊慶 史小明 房玉蘭 王生娣 范其華
周定芳 王桂芬 范偉群 邵順生 何文君 高湘君
吳亞克 談躍偉 張海平 吳貞裕 徐雪娟 朱新洪
強德俊 李園林 牟錦芬 鄒玉芳 李群 管唯皓
助理工藝美術(shù)師<國家>
曹競芳 徐維真 尹仲君 湯志明 范秀芳 龐現(xiàn)軍
陳月娥 陳亞萍 陳曄 周菊英 范澤鋒 范永軍
周洪彬 范云松 何敏 周志良 王霞 王玉芳
蘇敏 汪建川 儲亦斌 周忠軍 高文萍 鮑驤
耿春華 周全 馬順伢 倪建蕓 許煜紅 史偉如
陳騰 劉國強 丁淑萍 王輝 沈錫芬 潘旭峰
顧濤 吳菊芳 錢震球 王杏坤 王福君 黃旭峰
張志清 董開生 堵江華 潘小忠 史銀之 王奮良
葛烜 朱丹 周其坤 吳開滸 唐伯琴 徐立
魯浩 范乃芝 沈龍娣 沈琳 蔣才源 錢菊萍
錢菊華 儲峰 馬新勤 吳燕群 毛子健 潘躍明
萬亞鈞 汪葉 夏立 邵沛華 陳依群 周琴娣
鮑燕萍 顧勤 鮑雯君 吳秋文 殷惠娟 何葉
許愛華 毛文杰 趙明敏 何燕萍 蔣麗雯 黃麗萍
姚志泉 吳奇敏 邱占春 高?。ㄐ。?張志清 周榮金
吳芳娣 喻小芳 毛順洪 任惠芬 杜雪之 徐敏
周俊智 馮建中 申屠國洪 沈建軍 鮑玉華 許良平
周建平 周瑞成 吳介春 戴云燕 王聯(lián)芳 張?;?div style="height:15px;">
徐曲 賈逸芳 錢午生 沈彩娥 周婷 曹宇宏
范穎 高嫣 袁國強 顧幼之 陳順培 周波
高俊(大) 吳志強 張生榮 黃云云 尹月華 張曉蕾
高奮榮 張幼科 姚志源 萬根法 顧婷 王亞軍
周靜潔 王耕蘭 方小龍 秦志榮 梅寶玉 咸晴
倪建軍 范建榮 曹建國 吳文新 王瀟笠 劉錫芬
孔曉明 朱永忠 費寅媛 鮑利民 勇躍軍 苗春洪
曹奇敏 周潔平 錢建生 朱其大 唐朝霞 唐科
何健 范黎明 徐永君 談文華 王亞軍 周榮金
萬亞鈞 莊永忠 萬根法 宋小衛(wèi) 張志清 薜衛(wèi)平
蔣峰 鮑正平 葛昊翔 楊俊 趙曦鵬 周偉君
趙江華 蔣藝華 李涵明 王柯鈞 鮑庭博 胡敖君
楊維高 韓洪波 邵偉民 董健 湯杰 姜新偉
顧建軍 史建平 羅澤南 周菊芳 朱峰海 顧中南
鮑青 曹燕鋒 范中明 毛春英 董亞芳 朱亞琴
鮑玉梅 周慧君 廖江玲 蔣建軍(小) 陸君 朱鴻均
吳娟 范仁良 吳幼波 王小君 鮑峰巖 黃順法
沈寅華 譚曉燕 蔣琰濱 汪成瓊 邵逸平 周曉琴
魯新華 王龍海 俞榮駿 徐志倩 范國歆 王杏軍
范衛(wèi)強 夏逸民 吳小萍 陳國宏 劉劍飛 劉建芳
譚曉君
工藝美術(shù)員,<國家>
許建生 周行其 周榮華 曹秀芬 尹俊亞 吳欣初
陸德祥 尹優(yōu)英 陳春生 凌躍明 余健榮 唐建國
周玲玲 秦國萍 魯瑛 謝國年 曹筱櫻 汪華艷
李敏華 尹琴 范國強 陳鋒 何震 程曙
陸瑞娟 許曙芳 劉建明 應(yīng)龍琴 郭江雯 郭江霞
周惠仙 劉政 莊暗明 王新妹 徐愛琴 范治平
勇巍 胡紅霞 王繼忠 高雪琴 曲峰 范正初
蔡詠梅 陳建忠 卞炬 王福新 周金華 王建英
魯文玲 戴亞強 陳一飛 蔣凌云 潘春華 孫平
吳志良 房永華 尹杏君 許誠義 馮輝 江敏
鮑荷芳 羅強 李正強 馬國芳 江曉穎 高翔
李云芬 周岳明 冷海雅 戴耀中 姚麗云 王家新
潘梅強 盧息勤 劉菊仙 林超 朱永強 張小亦
張小均 陳紅梅 高衛(wèi)萍 華英 盧寧剛 駱耀明
范文俊 程春妹 郭莉萍 王麗英 董正強 顧小英
儲新強 談萍 程建明 李錫鳳 江建群 范亞云
陸曉強 汪立彬 崔龍君 李曉忠 許躍平 張洪明
徐恒凈 韓惠琴 鮑民軍 萬亞健 沈駿強 鮑亞琴
文盛 潘娜 范建群 吳聽成 楊群群 王士平
陳紅珍 吳夕初 儲蓁 陳軍 王強 于華成
周銀鳳 郁晴 余立平 陳珍華 吳春華 紀(jì)賢
蔣湘玲 鮑育偉 周杰 萬勤娟 莫順仙 許學(xué)軍
丁玉英 范杏芬 余勇 沈僑勵 徐志平 陳夕良
徐志兵 徐志軍 范黎風(fēng) 許益軍 范育君 徐赟
盛鳴鳴 楊紅偉 王冬萍 周云龍 宗平 陳怡
盛聽鳳 彭耀其 王秋萍 郭桂芳 范海軍 吳秋平
王麗萍 盛其根 戴文俊 唐林彬 徐志新 郭琴
邢洪林 楊志仲 董慶華 沈小平 朱永良 沈秋偉
仇偉中 徐靜 周伯娟 董震紅 張斌 高愛春
周偉光 盛中杰 徐小明 朱芳陶 胡立敏 殷才平
范淑娟 周益軍 鄭劍鋒 張麗雅 陳順根 劉軍
周品鑫 虞宏 魏柏柯 吳芳 李偉 邵美芳
沈忠英 王利君 祁玉林 許敏芳 張泉林 徐俊
周冠華 王銀芳 王芳 揚慧蓉 張琴芳 范志強
許國強 朱榮妹 談躍芬 蔣泉芳 管建平 蔣瑞峰
范海燕 孫紅英 史偉曙 周建忠 高永偉 華建忠
杭麗青 錢雪妹 潘偉明 羊建鵬 馮云華 朱志芬
陳樂林 崔龍喜 方幼琴 顧學(xué)中 魏文新 張竹筠
李花 王建秋 汪佳音 吳小軍 范朝偉 陳惠紅
蔣淑萍 邵國亮 吳利群 李斌 葛明詳 李瑋
祁明亮 吳國春 程琦 蔣立凡 蔣岳良 鄧亞亞
蔣立軍 徐健 蔣懿芬 費明華 陳國偉 張寅
孫金立 賀洪梅 丁俊宏 徐榮飛 陸利華 孟曉軍
王春明 周小明 瞿斌 高建鵬 汪成林 萬新洪
范小龍 陳正初 周峰 鮑敏霞 朱朝暉 盧永強
周立民 張順榮 何洪生 孫立強 萬陶 陳米軍
高伯南 潘育民 趙孟君 董逸民 周寅福 趙雪琴
張靜 俞震 吳云峰 朱彬 沈和平 許仲
高曉東 葛二麟 謝明暉 陳江其 周立新 張偉軍
范杏華 陳云峰 陳云嶺 尹建新 強濟人 吳賽春
吳林娣 項峻 湯澤新 陳衛(wèi)明 董彩芬 徐建芳
趙軍 呂亞君 陸志云 王云云 耿銀風(fēng) 錢亞斌
范學(xué)群 蔣旭初 蔣小軍 顧建明 尹旭峰 陳春芬
李惠芳 吳建強 張菊萍 周志和 高儉 周庚大
丁益民 張麗娟 馮杏華 徐蘭君 吳優(yōu)良 劉國亞
褚俊偉 杭峰 徐芳 謝明 江勤祥 徐躍
范晨亞 蔣志強 唐朝軍 閔璐 尹霄榮 呂黛琳
羅伯平 張利琴 吳軍 朱敏 吳建明 宗志仙
徐建芳 馬群東 范建中 華珊 黃偉峰 李元軍
徐小平 劉軍華 曹敏敏 蔣秀娟 王敏 趙志琴
劉建軍 劉曉清 顧躍鳴 夏穎 何建新 周永綱
錢一清 高峰 吳建平 邵俊芬 范泉明 許士群
劉小敏 金全大 顧磊磊 余其元 龔或 伏雪娟
袁立新 夏潔萍 吳東瑾 高凌云 吳婷婷 曹潔
秦慕云 劉俊 林軍 潘一清 張子威 張哲偉
周國民 高衛(wèi)忠 楊逸雯 程鵬 朱新南 何馨
張琴芬 周宇杰 孫偉強 張煒 秦永強 潘濤
杜秋 秦利君 周建英 陳一平 張彩英 周志君
吳亞萍 蔣建亞 許學(xué)芳 劉紅仙 蔣淑希 范宜娟
任永芬 王鳳盤 汪國平 陳付大 顧小麗 范錫軍
顧新軍 李金林 許時娟 楊秀芬 胡朝君 馮洪君
李惠強 馮志明 蔣澤軍 鄒蘭 周志新 杭兆強
胡欣 范小君 范秀紅 范順君 趙信軍 賀洪清
錢興洪 范建強 張聽金 朱葉新 汪成友 李占平
王春 范紅英 王芳 楊霞 謝芳 洪華平
葛小燕 許梅英 李衛(wèi)明 蔣李軍 蔣益軍 陳玉良
王國良 徐暗華 蔣云芳 周小鳳 周春鳳 承健
華雪琴 姚亞勤 袁朝舟 馬永強 束群 楊偉倩
高級工藝美術(shù)師<地方>
邵新和 張慶成 黃自英 吳同芬 尹祥明
工藝美術(shù)師<地方>
吳奇敏 褚婷圓 毛順洪 毛文杰 錢建生 錢菊華
沈琳 沈寅華 湯杰 唐六琴 王奮良 王福君
王柯鈞 魯浩 吳開滸 劉建芳 咸晴 吳祥大
高?。ù螅?鮑正平 姚志泉 姚志源 勇躍軍 張哲偉
趙江華 趙明敏 周志和 高?。ㄐ。?徐萍 吳建強
邵澤平 尹紅娣 朱斌 蔣金鳳 諸葛逸仙 鮑定博
陸君 張樹林 陳成 崔國琴 廖西九 范早大
鄭求標(biāo) 馬新勤 顧秀娟 李銘 張志強 惲益萍
范志中 徐建國 葉惠毓 劉鳳英 陳國宏 堵江華
韓洪波 何健 何燕萍 胡敖君 蔣建軍(大) 王曙光
助理工藝美術(shù)師<地方>
廖江英 孫志琴 蔣華仙 方偉琴 何強 萬陶
唐斌杰 鮑俊德 孔春華 汪梅芳 徐暗華 謝明
夏潔萍 吳小軍 張健 王鳳盤 曹潔 唐朝軍
秦慕云 潘濤 吳東瑾 楊逸雯 朱敏 周志君
周建英 周庚大 張菊萍 閔路 余其元 程懸
許國強 徐蘭君 陳付大 金全大 彭耀年 劉建軍
袁立新 范亞琴 林軍 史科琴 范麗華 范卓華
范榮仙 史建中 張菊芳 陳順根 史學(xué)明 劉友良
周新保 王岳林 吳東元 范荷 蔣夕娟 高儉
張彩英 李霞(小) 何強 蔣秀娟 顧小麗 錢立群
高凌云 劉國亞 高峰 馮杏華 范小龍 范海燕
崔龍喜 陳玉良 高曉東
工藝美術(shù)員,<地方>
黃淑英 唐建林 范曉楓 都群 王超群 邵美華
李學(xué)芬 姜林芳 孫利芳 胡洪鎖 史偉曙 顧菊仙
沈菊芳 李美玲 鄭存琳 陳暗軍 邵志良 咸平
楊陶 張秀珍 高祥芬 沈菊芳 練美萍
宜興紫砂陶網(wǎng)http://www.yxzst.com/
【 · 發(fā)布:BIRDBILL 2006-09-11 14:10 】
研究陳曼生紫砂藝術(shù)的珍貴資料
《陽羨砂壺圖考》是繼《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后又一部詳細系統(tǒng)載述宜興紫砂藝術(shù)的專著,此書之上卷為文,成書于1937年,由香港百壺山館出版,它在《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的基礎(chǔ)上加以考證、補遺、增添。時間跨度“溯自明代正德初創(chuàng),迄于清末宣統(tǒng)”。兩位作者均是砂壺收藏家,故能以獨創(chuàng)的目光對壺人壺事尤其是傳器加以評論和鑒賞瓦別。
全書的重點是“壺藝列傳”,可貴的是他們不但為藝人列傳,還別具慧眼單列“雅流”篇對文人參與紫砂壺藝詳加評述,而其中關(guān)于“陳鴻壽”的條目可說是壺藝史上首次較全面地記錄、介紹、評論了陳曼生及其曼生壺,是我們今天研究陳曼生紫砂藝術(shù)的珍貴資料和重要參考。本文試對此加以詮釋。
一、 介紹了陳曼生平。《陽羨砂壺圖考》“陳鴻壽”條目先介紹了陳曼生其人:“鴻壽,
字子恭,號曼生,一號種榆道人。乾、嘉間浙江錢塘人,嘉慶六年(1801年)卒酉拔貢,以古學(xué)受知于阮云臺尚書,云臺 浙時與從第云伯同在幕府,有‘二陳’之稱。后官江蘇淮安同知……嘗作宰定興,后調(diào)海防同知,道光二年壬午卒于官,時年五十五。”
這里記述了曼生生平。作者還在按語中對陳曼生生卒年代作了推斷:“曼生卒于道光二年(1822年),時年五十有五,以此推之實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戌子(1768年),故書之日乾、嘉人。蓋在乾隆已二十八矣。世傳曼生為嘉道間人,雖不為誤,但在道光僅年余耳?!币陨险f法應(yīng)當(dāng)是正確的。只是其中提到“嘗作宰宜興”,我們翻閱了相關(guān)的宜興縣志,在這段時間縣令的任命中未見陳鴻壽之名,而在嘉慶本《溧陽縣志·溧陽縣知縣》中有“陳鴻壽,字曼生,浙江錢塘人,嘉慶辛酉拔貢,十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到任”的記載;而且這本《溧陽縣志》就是陳曼生任內(nèi),由他與史炳等共同修撰的,應(yīng)當(dāng)是可信的,所以曼生是作宰溧陽,而不是作宰宜興,但何時離任卻無記載。據(jù)《曼生壺研究》一文作者陳誦睢推測,曼生在溧陽任期可能連任兩屆而有5~6年,即從1811年到1816~1817年,這一說法我們認為是基本可信的。
二、 評價了陳曼生在書畫、文學(xué)、篆刻方面的造詣。
《陽羨砂壺圖考》說:陳曼生“素善書、酷嗜摩崖碑版,行楷古雅,八分書尤簡古超逸,脫盡恒蹊;篆刻追蹤秦漢,為西泠八家之一;兼好六法,意到生趣盎然,山水不多著筆,悠然意遠,在姚云東、程孟陽間,亦工花卉蘭竹,其言曰:‘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時見天趣?!瘻贤ㄕ撘病铝υ姽盼霓o,居恒著述自娛,有《桑連理館集印》、《種榆山館詩集》?!边@里分別介紹了曼生的文學(xué)藝術(shù)方面的造詣(1)書法:素善書、行楷古雅,八分書(即隸書)簡古超逸,脫盡恒蹊;(2)篆刻:追蹤秦漢,是西泠八家之一;(3)繪畫:兼好六法(即指中國畫),而且山水、花卉蘭竹都能畫,“不多著筆悠然意遠”“意到生趣盎然”;(4)詩文:致力詩古文辭,居恒著述自娛。
可見陳曼生是一位詩、文、書、畫、印全面發(fā)展的文學(xué)家、藝術(shù)家。因此,她愛好、參與壺藝能作出杰出貢獻也就不奇怪了。
三、 記述了曼生壺創(chuàng)作過程并對其貢獻作了適當(dāng)評價。
《陽羨砂壺圖考》詳細記述了陳曼生參與紫砂壺藝的過程:“曼生公余之暇,辨別砂質(zhì),創(chuàng)制新樣、手繪十八式,倩楊彭年、邵二泉等制壺,為時大彬后絕技,以推壺藝中興。曼生壺銘多為幕客江聽香、高爽泉、郭頻迦、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為之者。凡自刻銘、刀法遒逸,每經(jīng)幕僚奏刀或代書者,悉署雙款;尋常貽人之品,每壺只二百四十文,加工者價三倍?!?div style="height:15px;">
以上可見,曼生參與壺藝是全方位的。首先,曼生制壺注意“辨別砂質(zhì)”,即根據(jù)原料不同加以設(shè)計;其次,革新造型,“創(chuàng)制新樣,手繪十八式”,即根據(jù)自己的理念、繪制、設(shè)計了全新的砂壺造型,這里的“十八式”是言其多,并非只有十八種造型款式。事實上,曼生壺的造型取材是多方面的:“如取自然現(xiàn)象的有‘卻月’、‘飲虹’、‘橫云’等;取植物形志的有‘瓜形’、‘葫蘆’等;取實用器物的有‘鈿盒’、‘復(fù)斗’、‘牛鐸’、‘井欄’、‘合斗’、‘棋奩’、‘笠形’等,取幾何形體的有‘汲直’、‘合歡’、‘春勝’、‘員珠’、‘方壺’等;仿古器物的有‘石銚’、‘百衲’、‘古春’、‘延年半瓦’、‘飛鴻延年瓦’、‘天雞’、‘鏡瓦’、‘乳鼎’等”,這些造型不但在當(dāng)時改變了“承襲前代的造型,陳陳相因,大甚變化”和“繁瑣、守舊、題材狹窄貧乏”的局面,從而成為簡潔、明快、新穎美觀的新作品、“是造型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又經(jīng)歷了一百七十余年,一直影響到現(xiàn)在紫砂茗壺產(chǎn)品設(shè)計制作”(以上見郭若愚《漫談陳曼生紫砂壺的造型設(shè)計》)第三他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壺藝創(chuàng)作模式,即文人與藝人聯(lián)手合作制壺。在曼生之前也有文人請藝人定制茗壺或在砂壺上題字刻畫但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合作”,而曼生及其幕客則從辨別砂質(zhì)、設(shè)計壺樣、監(jiān)制壺坯、撰刻壺銘等是全方位、全程序參與的,這是一種全新的創(chuàng)作模式。而且曼生及其幕客均是擅長詩書畫印的藝術(shù)家,他們設(shè)計的壺交由楊彭年、邵二泉等名藝人制作,再由他們親自撰刻銘文可謂名士名工、珠聯(lián)璧合,強強聯(lián)手,先稱雙絕。在曼生的影響下,其后多有文人與藝人合作,但所取得成就很難超過曼生壺;即使在今天,曼生壺的這種合作模式也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提倡的;第四對壺銘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曼生壺銘的構(gòu)撰、書寫和鐫刻“多為幕客江聽香、高爽泉、郭頻迦、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為之者。”而這些幕客都是與曼生志趣相投的詩文飽學(xué)之士,故改變了“明清兩代名手制壺,每人擇刻前人詩句而漫無鑒別,或切茶而不切壺,或茶與壺俱不切”的情況,因此能“切定茗壺而貼切壺形作銘者,實始于曼生”,加之他們多為書畫篆刻高手,在好題銘鐫刻于壺體時能講究刀法、布局,所以徐秀棠大師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陶刻工種也是由曼生開創(chuàng)的。據(jù)此,《陽羨砂壺圖考》評價“曼生壺”為時大彬后絕技,在壺藝史上“允推壺藝中興”是恰如其分的。
《陽羨砂壺圖考》根據(jù)所見資料及碧山壺館的實物記述了八把曼生壺傳器。這八把壺,從造型看有大壺、笠形壺、合歡壺、瓜形壺、方壺以及提梁壺等;從泥質(zhì)看,除一般的紫砂泥外,還有深赫墨色、淡紫砂、粗砂等;從款識看大都是底印“阿曼陀室”方印, 下有“彭年”小章;也有底印“桑連理館”方印, 下有“彭年”小章的。作者還“因研究曼生書法,葉子次周出示其尊甫所藏曼生墨跡尺牘十?dāng)?shù)通,牘尾赫然有‘阿曼陀室’印章”從而證明“阿曼陀室”是曼生室名,因此,底款“阿曼陀室”方印, 下“彭年”小章,這應(yīng)是曼生壺款識的標(biāo)準(zhǔn)特征;從題銘看,這些傳器中既有款署“曼生銘”的,亦有署“曼生作合歡壺銘”、“老曼銘,頻迦書”、“阿曼陀室銘”的,甚至有一壺題銘僅署“鴻”字,作者推測是“曼叟自用之品”,還有一把提梁壺的“阿曼陀室”印上有“眉”字隸書,“尤為別致”,可見凡署“曼生銘”的,未必是曼生親自書刻,具體還要看其書法、刻工是善具有曼生特點,同時也進一步證明了曼生壺是以曼生為首的一批文人幕客與壺工的集體創(chuàng)作的智慧結(jié)晶。這些記載為我們今天辨別、鑒識曼生壺的真?zhèn)翁峁┝丝少F的依據(jù)。
《陽羨砂壺圖考》對曼生壺銘的貢獻作出了高度評價:在曼生以前“明清兩代名手制壺每每鐫刻前人詩句而漫天鑒別……至于切定茗壺并貼切壺形者,實始于曼生,世之欣賞由來矣:“鑒此,書中輯錄了二十二則曼生壺銘,加上八柄傳器中的七則,共有二十九則壺銘,這為我們今天賞析、研究曼生壺銘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這些由曼生及其幕僚精心構(gòu)撰的壺銘,可謂字字璣珠,句句華美,他們有的切壺切形,摹形狀物妙趣橫生,如“作葫蘆畫,悅親戚之情話”;“天雞鳴,寶露盈”等;有的切茶切水,品茶飲銘修身怡性,如“苦而旨,公孫丞相甘如醴”、“蠲忿去渴、眉壽無割”等;有的如箴言警句富有哲理,發(fā)人深省如“月滿則虧,置之座右,以為我規(guī)”,“內(nèi)清明外,方直,吾與爾偕臧”等;有的切情切景,詩情畫意,引人遐想。如“笠蔭 ,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簾深月迥,敲棋斗茗,器無差等”。曼生的題銘,影響了一代文人,其后如瞿子冶、鄧奎、梅調(diào)鼎的壺銘中都可看到曼生壺銘的影子。我們敢說自曼生的后直到目前為止,在壺銘方面,可能有一、二則題得精辟深刻但在整體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還沒有人可以與曼生壺銘相比,達到或超越其高度的。因此,要進一步提高紫砂壺的文化品位,細細體味深刻雋永的曼生壺題銘,并從中吸收精華,探究其創(chuàng)作規(guī)以指導(dǎo)今天壺銘的創(chuàng)作,這是我們今天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而《陽羨砂壺圖考》輯錄匯集了近30則曼生壺銘,僅從這一點來說,在紫砂史和曼生壺藝的研究的貢獻就是極其珍貴和功不可沒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