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掃黑風暴》里的“海哥”因武漢話火出圈。不過在一些彈幕里,有人表示聽著像成都話(???),也有外地人說自己聽懂沒壓力。
這讓我想起上大學(xué)的時候,我有一個同學(xué)來自黃岡,一個同學(xué)來自湖南常德,而我是仙桃人。常德的同學(xué)說方言,大部分都聽得懂;但聽黃岡同學(xué)說方言,我常常滿臉問號。
所以,到底什么是湖北話呢?先聽聽下面的鄉(xiāng)音。(配合耳機食用更佳,想多次收聽,刷新即可)
釣魚-鄂西小片(竹溪)和鄂北小片(鄖陽 襄陽 隨州).mp3音頻:00:00/00:19
釣魚-黃孝片(孝感 黃陂 黃岡 黃梅).mp3音頻:00:00/00:22
釣魚-大通片(黃石 咸寧 監(jiān)利).mp3音頻:00:00/00:15
釣魚-湘北小片(公安 鶴峰).mp3音頻:00:00/00:10
釣魚-鄂中小片(武漢 仙桃 荊州 荊門 宜昌 神農(nóng)架 恩施 咸豐).mp3音頻:00:00/00:36
哪里的方言讓你覺得最親切或者最陌生?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襄陽古城內(nèi)的昭明臺
說到漢語方言,大家耳熟能詳?shù)耐?/span>東北話、北京話、粵語、四川話、閩南語等等。之所以如此,或者因為經(jīng)濟政治地位和歷史原因,或者因為語言的特性,或者因為人多勢眾。
而湖北話的存在感卻很弱。為什么呢?從中國漢語方言的分布可知一二。
除了官話和晉語,其他方言幾乎都分布在長江以南、貴州以東。如果把官話和晉語區(qū)域稱作“北方”,那么其他方言區(qū)域就是“南方”。
湖北本身位于中國中部,又恰恰處在方言的南北過渡地帶。所謂“湖北話”并不是一種方言,而屬于各種方言的過渡與混合,沒有統(tǒng)一鮮明的特征。所以難以從各種方言爭奇斗艷中脫穎而出。
中國十大類漢語方言中,官話使用人數(shù)達8億多人,高居第一。其他九種方言總共才4億多人使用。而八種官話中,西南官話使用人數(shù)最多,高達2.6億以上。
湖北的5800萬人,大部分就屬于西南官話區(qū)(湖廣片)和江淮官話區(qū)(黃孝片),少部分在贛語區(qū)(大通片),三者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這些方言又與周邊省份多有相似之處。
所以到底什么是湖北方言?一句話說不清啊。
西南官話是湖北省分布最廣、使用最多的方言。東到武漢,西南到恩施,西北到十堰,都是西南官話湖廣片的分布區(qū)。包括鄂北小片、鄂中小片、鄂西小片及湘北小片。
湖北方言具體分布如下。
由于一些獨特的特征,鄂西小片的竹溪、竹山等地有時也被歸入江淮官話中,同時語言特點也與隔壁陜西的白河、平利等地相似。
很多湖北人會覺得川、渝、云、貴等省份的方言易懂,因為他們基本都使用西南官話,所以和他們交流沒有什么障礙。湖北西部口音與川渝地區(qū)尤其相似。這與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有關(guān)。
咸寧九宮山
清早期,四川因長期戰(zhàn)亂而人煙稀少。此后100多年里,來自湖北與湖南(合稱湖廣)及江西、廣東、陜西等地的人口大規(guī)模移民至此,成為新四川人。這就是“湖廣填四川”。因此,與其說湖北話像四川話,不如說四川話像湖北話。
黃陂清涼寨
除西南官話外,湖北分布第二廣的是江淮官話。
江淮官話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蘇的江淮地區(qū)及,在湖北的黃岡、孝感、鄂州一帶也有分布,武漢的黃陂、新洲曾分別屬于孝感和黃岡,那里的方言更接近江淮官話。這些地區(qū)共同組成了江淮官話黃孝片。
江西的九江、安徽的安慶等地也屬于黃孝片,與黃岡很相似。
再聽聽下面各地的方言,哪里的最難懂?(配合耳機食用更佳)
告訴他-鄂西小片(竹溪)和鄂北小片(鄖陽 襄陽 隨州).mp3音頻:00:00/00:21
告訴他-黃孝片(孝感 黃陂 黃岡 黃梅).mp3音頻:00:00/00:22
告訴他-大通片(黃石 咸寧 監(jiān)利).mp3音頻:00:00/00:16
告訴他-湘北小片(公安 鶴峰).mp3音頻:00:00/00:11
告訴-鄂中小片(武漢 仙桃 荊州 荊門 宜昌 神農(nóng)架 恩施 咸豐).mp3音頻:00:00/00:38
除了贛語區(qū),恐怕大家都會認為贛語最難懂,簡直像外語!
贛語是湖北的第三大方言,以咸寧為主體,包括黃石大部分地區(qū),荊州監(jiān)利的部分人口也說贛語,這些區(qū)域稱作贛語大通片。
前面兩段音頻里的咸寧話大家或許還能接受,因為就兩句話。但如果不看字幕,外地人可能一句也聽不懂。
在做視頻的過程中,由于有些語句沒有準確的“翻譯”文稿,所以特地求助了咸寧的朋友。
但朋友很遺憾地告訴我,就算周邊鄉(xiāng)鎮(zhèn)的方言她也不一定聽得懂,更別說其他縣的了。她幫我求助了當?shù)厝?,才解決了一些疑難句子。
宜昌長陽清江畫廊
除了成片分布的方言,還有一些特殊情況——方言島——就是像海上的島嶼一樣被其他本地方言包圍的方言,即“話里有話”。
方言島一般是因移民而產(chǎn)生。如清康熙年間,滿洲旗人駐防荊州,后演變形成了“東邊腔”,不同于當?shù)胤窖?,?/span>接近北京口音,但近年來已經(jīng)基本消失。
又如“三線建設(shè)”時期,武鋼、二汽等大型企業(yè)、工程的建設(shè),使得大量北方人、尤其是東北人移居湖北武漢、十堰、襄陽等地,在廠區(qū)附近形成了一片片方言島。以襄陽的東方化工廠為原型的電影《您好,李煥英》中的“東北味兒”就是因此產(chǎn)生。
宜昌長陽清江畫廊
在宜昌,為建設(shè)葛洲壩工程而聚集起來的各地工程人員,在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形成了“三三零話”,這一方言與武漢話、普通話比較相近,而與宜昌話相去甚遠。
上世紀60年代,因丹江口水庫修建將淹沒大片土地,當?shù)鼐用翊罅客膺w。其中河南淅川縣近5萬人遷至今荊門市鐘祥市柴湖鎮(zhèn),形成“中國移民第一大鎮(zhèn)”。隨移民而來的是河南老家的方言、習俗乃至地名。
而隨著南水北調(diào)工程的建設(shè),又有大量丹江口庫區(qū)移民外遷至襄陽、天門、潛江、武漢等地,在方言差異較大的地區(qū)就形成了新的方言島。
宜昌長陽清江畫廊
在湖北省之外,也有一些湖北話的方言島。晚清太平天國運動之后,皖南地區(qū)人口流失嚴重,河南、湖北等地移民遷入皖南。在安徽寧國一帶便形成了湖北移民聚集區(qū),湖北話因此流傳至今。
所以在外地聽到“湖北話”,可能并不一定是湖北人哦。
對于武漢話,可以聽聽馮翔的方言歌,聽聽朱一龍、撒貝寧的武漢話。仙桃話網(wǎng)上很難聽到,但小米創(chuàng)始人雷軍的仙桃普通話可以說十分典型。
(其他地方方言案例火熱征集中
)
比起大家耳熟能詳?shù)臇|北話、粵語等等,湖北話怎么樣呢?
荊州方特
武漢的著名評書表演藝術(shù)家何祚歡先生不僅武漢話說得溜,對湖北各地的方言也信手拈來。在他看來湖北方言最好聽,在京劇里也有大量湖北口音留存。(請至B站欣賞評書《湖北方言研究》)
不僅戲劇里有方言口音,很多古詩詞也是基于當時的口音創(chuàng)作。因此相對于現(xiàn)在的普通話,用南方的一些方言念詩誦詞可能更有“韻味”。
黃陂清涼寨
比如宋代抗金名將岳飛的詞作《滿江紅·怒發(fā)沖冠》:
怒發(fā)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大家試試用方言讀一讀,尤其注意韻腳,是不是比普通話更對味?
網(wǎng)上我們常常會看到粵語字,如睇(看)、嘈乜嘢(吵什么)等等。那湖北方言有對應(yīng)的文字嗎?有些字還真有,當然很多方言里也都有類似表達。請看下圖。
///
地形阻隔形成了方言的差異,方言差異又阻隔了人們的交流溝通。而長期以來聲音又無法被直接記錄和傳播,可見“書同文,車同軌”是多么重要。
另一方面,各不相同的方言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并成為一方水土的重要印記。
黃岡麻城尾斗湖
今年,一位與家人失聯(lián)21年的成都老人被武漢民警救助,因其操四川口音,警方通過有限的信息很快與其家人取得了聯(lián)系,使得破碎的家庭得以團圓。而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由于人口大范圍流動,普通話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方言變得越來越弱勢,但它們需要被保護和記住。因為,方言是我們每個人獨特的胎記。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民族學(xué)與人類學(xué)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xué)語言資訊科學(xué)研究中心編. 中國語言地圖集 第2版 漢語方言卷.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2012.
[2]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采錄展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