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而肝臟是我們人體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由各類處方或非處方的化學藥物、生物制劑、傳統(tǒng)中藥、天然藥、保健品、膳食補充劑及其代謝產物乃至輔料等所誘發(fā)的肝損傷稱為藥物性肝損傷。已知全球有1100多種上市藥物具有潛在肝毒性。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開始注重養(yǎng)生,會用中藥調理和服用保健品,殊不知某些看似“補品”的成份有可能對肝臟造成損傷,嚴重的可能導致肝硬化及肝衰竭等惡性后果。
最近,上海中山醫(yī)院消化科收治了一位40歲左右的女性患者,因為皮膚鞏膜黃染并進行性加重已有半月而入院。在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疾病后,醫(yī)生細問患者發(fā)現(xiàn),原來其聽聞何首烏有促進腸道蠕動、降低血脂等功效,自行每日服用何首烏燉湯,沒想到卻造成了嚴重肝損甚至不可逆的肝硬化的嚴重后果。
在歐美發(fā)達國家,非甾體類抗炎藥、抗感染藥物、草藥和膳食補充劑是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常見原因;我國有報道相關藥物涉及傳統(tǒng)中藥、抗感染藥、抗腫瘤藥、激素類藥、心血管藥物、免疫抑制劑、鎮(zhèn)靜和神經精神藥物等。國內報道較多的與肝損傷相關的傳統(tǒng)中藥、天然藥、保健品、膳食補充劑有何首烏、土三七,以及治療骨質疏松、關節(jié)炎、白癜風、銀屑病、濕疹、痤瘡等疾病的某些復方制劑等。但由于組分復雜,很難確定究竟是哪些成分引起肝損傷。
如何判斷有沒有肝損傷?
急性藥物性肝損傷的臨床表現(xiàn)一般無特異性。多數患者可無明顯癥狀,僅有血清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堿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轉肽酶等肝臟生化指標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部分患者可有乏力、食欲減退、厭油、肝區(qū)脹痛及上腹不適等消化道癥狀。全身皮膚黃染、大便顏色變淺和瘙癢等可見于淤膽明顯者。少數患者可有發(fā)熱、皮疹、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甚至關節(jié)酸痛等過敏表現(xiàn),還可能伴有其他肝外器官損傷的表現(xiàn)。病情嚴重者可出現(xiàn)急性肝衰竭或亞急性肝衰竭。
出現(xiàn)肝損傷怎么辦?
一旦明確或者懷疑藥物性肝損需要及時停用可疑肝損傷藥物,盡量避免再次使用可疑或同類藥物;應充分權衡停藥引起原發(fā)病進展和繼續(xù)用藥導致肝損傷加重的風險;同時根據藥物性肝損傷的臨床類型選用適當的藥物治療;如果遇到特別急性肝衰竭/亞急性肝衰竭等重癥患者,必要時可考慮緊急肝移植。
藥物性肝損傷可治嗎?
急性藥物性肝損傷患者大多預后良好。慢性藥物性肝損傷的預后總體上好于組織學類型相似的非藥物性慢性肝損傷。但是藥物性急性肝衰竭/亞急性肝衰竭病死率高。當然,最簡單、安全的做法,就是不要隨意服用保健品、中草藥等,需要在醫(yī)師指導下合理規(guī)范用藥,必要時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
來源/名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