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2016年9月歐洲行-梵蒂岡-圣彼得教堂之二北側和南側

              北側第一間小禮拜堂“圣母憐子堂”(Cappella della Pieta)聚集了很多人,遠遠地就看見著名的它-米開朗基羅青年時代的作品《哀悼基督》。是由一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斜披在圣母身上的綬帶,由米開朗基羅新手刻上的“佛羅倫薩人”字樣,他通常如此自稱。值得驚嘆的是大師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此巨作,而時年才21歲!在當時被評為“羅馬有史以來最美麗的大理石作品”,時人還稱贊這尊雕像不僅超越了同時代所有雕塑家的作品,甚至比起古希臘羅馬的雕塑作品,也有過之而無不及。1971年有個瘋子敲壞了圣母面部,現(xiàn)在,外部用防彈玻璃保護起來。


             在那紅褐色的底座壇上,圣母瑪利亞像一座山那樣,美麗,堅固;身上的圣袍褶皺起伏卻毫無凌亂;那只在基督腋下的右手,修長并有力的五指張開,穩(wěn)穩(wěn)地托住了袍布之上冰冷的身軀;寬大而層層疊疊的袍裙遮住了她彎曲的雙腿,那張因為圣潔而永不老去的臉,雙目微垂,嘴唇緊閉。
              基督男性的軀干,但柔軟得像一條河一樣流淌在圣母身上,是壯闊的,卻也是無力的。肋骨下的傷疤清晰可見,右手與左腳微垂著,透著肌肉的僵硬感?;降镊馨l(fā)柔順地緊貼于頭發(fā),眼睛與嘴唇顯得自若而放松,那是張全無痛苦與怨恨,猶如幸福的人兒熟睡時安詳知足的臉,仿佛立刻能起死回生。


              “圣母憐子堂”的最后一座壁龕屬于利奧十二世教皇。這位教皇1823年9月28日即位,1829年2月10日辭世。壁龕由Giuseppe de Fabris 在1835到1836年間完成,表現(xiàn)的是利奧十二世教皇在1825年圣年時為教徒祈福的場景。


              第二座小禮拜堂是圣塞巴斯蒂安禮拜堂,中間是圣塞巴斯蒂安祭壇,祭壇下葬有2011年移來的教宗約翰?保羅二世的靈柩,原在此處的教皇英諾森六世靈柩被移至主顯圣容祭壇下。

              禮拜堂的名字來源于祭壇中央的馬賽克壁畫。教皇庇護十一世、庇護十二世紀念像分列于祭壇兩側,分別是1949年和1963年的現(xiàn)代作品。 

              壁畫基本上都是馬賽克鑲嵌畫。據(jù)說各種顏色的馬賽克小圓柱,是用特殊的原料和燒結技術燒出來的,再用工具捏取,一個一個依照原圖鑲嵌到墻壁上去的,然后再作拋光處理,使之不容易看出馬賽克之間的縫隙,逼真的程度超乎想象。馬賽克有天然石材的耐磨特性,可以歷經(jīng)百年而不變,所以文藝復興時期,馬賽克被用來拼貼藝術大師的作品。 

             《圣塞巴斯蒂亞諾殉難》的馬賽克鑲嵌畫,這是根據(jù)十七世紀多米尼季諾的名畫制作的。公元3世紀,塞巴斯蒂亞諾是羅馬皇帝的衛(wèi)隊長,長相俊美,皇帝愛他甚至許以一半江山,但虔誠基督徒的他不為所動,最后被綁在樹干上亂箭射死。被亂箭射后的塞巴斯蒂亞諾仍活著,最后被棍棒打死,當時他僅30歲,為紀念他每年1月20日定為圣塞巴斯蒂亞諾節(jié)。



              祭臺的左壁上是教皇庇護十二世銅像。他是二戰(zhàn)期間在任的教皇,伸出來的手勢似乎在阻止戰(zhàn)爭。


          祭臺的右壁是庇護十一世。

              由Francesco Nagni完成于1949年。庇護11世坐像展開其箴言“基督的和平在基督的王國中(Christ's peace in Christ's kingdom)”,告誡世人,應遠離戰(zhàn)爭。

              教宗Pius XI(1922-1939年在位)擁有三個博士學位。他面對一戰(zhàn)后盛行的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以及唯物主義思潮,發(fā)表過30道教宗通喻,試圖提高教會在世間的主導地位。


          克里斯蒂娜紀念碑     

              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紀念碑與墓龕由Carlo Fontana完成于1702年。6歲登基的Christina of Sweden,于在位22年后,因皈依天主教而放棄新教國家瑞典的王位并移居羅馬。62歲去世,安葬于圣彼得大教堂的教皇石室,內臟以甕高懸。是唯一一位葬在圣彼得教堂內的外國元首。

              下面的浮雕內容為:1. 讓出瑞典王位;2. 棄絕新教;3. 蔑視權貴和戰(zhàn)勝異端的信心。

              在克里斯蒂娜的墓的正對面就是教皇英諾森十二世的紀念像,這是十七世紀最后一位教皇,紀念像由藝術家菲利普德拉瓦萊于1746年完成。英諾森十二世端坐于上,下面分別是代表善良和公平的女性塑像。一直以來,代表善良的這座雕像被認為是整個教堂內最為杰出的母親形象,她懷抱熟睡的孩子,身態(tài)和表情彰顯著偉大的母愛,與英諾森十二世最受人尊敬的品德最為貼切:他總是以謙遜和關切的態(tài)度對待窮人。而代表公平的女性塑像則演繹了英諾森十二世的另一面,她手持利劍和桿秤以意喻英諾森十二世特別關注“正義維護公平”。英諾森十二世擔任教皇期間創(chuàng)建了英諾森法庭,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現(xiàn)在的意大利國會就在英諾森法庭的原址。紀念像的整體設計極為生動,英諾森十二世與兩位女性的塑像形成金字塔形的穩(wěn)定結構,而三個人物形態(tài)各異,在穩(wěn)定中表現(xiàn)出動感,人物形象極具個性,確切地表現(xiàn)出特定的身份,這在宗教紀念像作品中并不多見。


              北側的第三座小禮拜堂,前廳左右分別是馬蒂爾伯爵夫人墓和教皇格雷高里十三世紀念像,中間則是整個教堂北側最大封閉式小禮拜堂:圣餐禮拜堂。大門是手工鍛鐵制成,極為精致,門口用布幔遮擋著。這是貝尼尼的作品,深深淺淺的棕色和耀眼的金色構成華麗的穹頂和四壁,拼花大理石地面溫潤地折射出歷久彌新的柔和的光。

              穹頂天花板上裝飾四位神,分別代表著富足、忠誠、奉獻和慈善,他們被十六位天使所環(huán)繞,八個大的在穹壁上,八個小的在梁上,墻上和圓形拱窗的裝飾則出現(xiàn)了有關圣餐的一系列場景。光透過天頂?shù)男】走M入室內,在禮拜堂的最顯眼處。當然就是那座著名的青銅鍍金祭壇,也是貝尼尼的杰作。十二位圣徒的小塑像分立于祭壇的檐口,耶穌立于祭壇中央圓頂之下,那圓頂上裝飾著一層深藍色的青金石,高度飽和的藍色與祭壇的金彩銀輝達成華美的和諧,主祭壇兩側各有一位極可愛的天使,向著主祭壇相向而跪,也是青銅鍍金的雕像,不是常見的童子形象,而是青少年,充滿青春、健康、純真和活力,右邊這位天使的臉上更是呈現(xiàn)出對耶穌無限崇拜的迷人表情,他的純潔足以動人,不愧為貝尼尼的大師之作。祭壇的背后是整個教堂唯一的一幅布面油畫《贊美三位一體》,圣父、創(chuàng)造人類并為人類而死去的圣子以及主管所有教堂的圣靈稱作“三位一體”。


              馬蒂爾伯爵夫人墓是貝尼尼的作品,整件作品精致、完整而有氣勢,基座部分是馬蒂爾伯爵夫人的石棺,上方的馬蒂爾伯爵夫人立像更是仿佛生命的瞬間凝固,她右手握有權杖,左手抱著榮譽之冠和鑰匙,平靜地目視遠方。

              在石棺和塑像之間,兩位天使手扶巴洛克風格的橢圓形牌匾,那上面的拉丁文寫著:“烏爾班八世教皇將馬蒂爾伯爵夫人的遺骸移置這里,這位具有陽剛之氣的女性勤于宣教,以其寬厚慷慨而著稱。1635年從曼圖亞的圣本尼迪克特修道院遷葬至此。” 

              伯爵夫人雕塑下面是浮雕《卡諾莎悔罪》,德意志境內部分教區(qū)主教的續(xù)任雙方發(fā)生了爭執(zhí),亨利四世被教皇絕罰,處罰門律,按基督教規(guī)定如果一年內得不到教皇寬恕,他的臣民都將解除對他效忠的誓言,這還不是關鍵,最要命的是德意志下面諸侯國開會決定,如果一年內得不到教皇寬恕他們將不承認國王亨利四世的合法性,亨利四世沒有足夠實力擺平諸侯,只好向教皇低頭悔罪。浮雕上是當時的情形再現(xiàn),亨利四世身披麻氈、赤裸雙足在風雪中等候許久才被允許入內見到教皇,他匍匐在教皇面前,展開雙臂,使全身呈十字型,教皇給了懺悔者一個赦罪之吻。這個事件由伯爵夫人瑪?shù)贍栠_調停,足見她對教廷支持之巨大。


              教皇格雷高里十三世紀念像是米蘭雕塑家卡米洛?羅斯柯尼(Camillo Rusconi)歷時八年,在1732年完成的作品,所表現(xiàn)的場景是格雷高里十三世為教徒祝福,左下方是手持書寫板的宗教之神女性塑像,右邊是智慧之神,帶著頭盔和甲胄,正撩開幔布,展現(xiàn)基座石棺上的浮雕,那浮雕是1582年格雷高里十三世與著名的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開會,頒布格雷高里年歷的場景。

              紀念像的基座上有一條龍,這在歐洲藝術形象中非常少見,之所以出現(xiàn),是為了與邦孔帕尼(Boncompagni)家族族徽相呼應,喻示教皇格雷高里十三世的家世,他本名烏戈?邦孔帕尼(Ugo Boncompagni)來自顯赫的意大利貴族邦孔帕尼家族。教皇格雷高里十三世紀念像是所有教皇肖像中公認的最美的一座。


              北側的第四個小禮拜堂,因為教皇格雷高里十三世的出資捐助,它被命名為格雷高里禮拜堂。此處工程伊始由米開朗基羅負責設計和建造,但是他沒能完成,最后是由繼任者迦科莫(Giacomo Della Porta)接替施工并告竣。大理石、珍珠貝母、珍貴石材、鎏金銅、五彩馬賽克以及雪花白石膏裝飾在大師手中變身為美麗的和諧,身臨其境,宛若天界,令這座小禮拜堂獲得“世上最美禮拜堂”的聲譽。

              小禮拜堂內四周分列著教皇格雷高里十四世墓、格雷高里十六世墓、圣母救助祭壇(Altar of Our Lady of Succour)、教皇本篤十四世墓、圣·巴塞利祭壇(Altars of St. Basil)和圣·杰羅姆祭壇(Altar of St. Jerome)。

              教皇格雷高里十四世墓,儉樸而莊重,白色大理石拱門下安置著石棺,拱門兩邊各有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像,左邊是宗教之神,右邊是正義之神,拱門上是兩位天使托著教皇格雷高里十四世的石雕盾形徽章。



          圣杰羅姆祭壇

              與格雷高里十四世墓相對。祭壇主畫中的圣杰羅姆似已無力領受圣餐,但天使正在準備接引其上天堂。在畫面的右下角,因杰羅姆為其拔出掌底棘刺而長年追隨的獅子也顯露悲容軟臥在旁?!妒ソ芰_姆的最后圣餐》由Komenichino作于1614年,其馬賽克摹品完成于1744年。

              St. Jerome為公元四五世紀時的神學家,他后半生的34年都在圣地隱修譯經(jīng),他所翻譯修訂的拉丁文圣經(jīng)版本沿用至今。    

          祭壇下為教皇約翰二十三世的靈柩。

              右邊第二間是教皇格雷高里十六世墓,他是歷史上最后一位由修道士直接推舉為教皇的人,就任于1831年2月2日。他的墓看上去要正式得多,主要由三座大理石雕像構成穩(wěn)定的正金字塔形,教皇格雷高里十六世的坐像高高在上,他右手抬起,食指和中指并攏直指天空,為眾生祈福。座下是他的石棺,正立面的浮雕描繪了主教團成員圍攏在教皇格雷高里十六世身邊聆聽布道的場景,在歷史上,他是圣會布道最出色的紅衣主教之一。與石棺的底部平齊,有兩座雕像分列石棺的兩側,左邊的一位頭戴王冠,是知識之神,右邊的一位持鏡子和蛇,是審慎之神。石棺的下面是一座門,通往隔壁的圣餐禮拜堂。


              格雷高利禮拜堂的中心所在 - 圣母救助祭壇(Altar of Our Lady of Succour)。這是一件十六世紀中葉的作品,使用了多種珍貴建材,如雪花白石膏、天然紫水晶、半寶石石材等,頂部的半圓壁上裝飾著傳統(tǒng)的“天使報喜”圖案,四根非洲大理石和綠色斑巖柱子莊嚴華麗,馬賽克細密精致,將高大的祭壇裝飾得五色斑瀾,金黃色、棕色和綠色基調構成了巨型畫框,中央是一幅圣母瑪利亞和圣子木板畫。祭壇頂部的拱肩上有四座雕像,分別是拉丁教堂之父圣·杰羅姆和圣·格雷高利一世、希臘教堂之父圣·巴塞利和神學家圣·格雷高利·納西昂,這些雕像的作者是一位與米開朗基羅同時代的藝術大師捷洛拉莫(Girolamo Muziano)。

              圣·格雷高利·納西昂(329 - January 25,389)在神學史上對三位一體理論有著重要貢獻,他對希臘神學和拉丁神學中的相關內容作了系統(tǒng)歸納和闡述,被譽為三位一體理論泰斗,在圣父、圣子、圣靈三者關系方面的研究尤為影響深遠。如今,圣·格雷高利·納西昂的遺體依然靜靜地安臥于此間小禮拜堂地面之下,圣彼得大教堂以這樣的方式給了他至高無上的榮譽。

              在穆斯林國家的崛起過程中,經(jīng)常有基督徒落在穆斯林手中,并因不愿改變信仰而淪為奴隸。為此,有人以圣母救助之名,集資贖回那些堅持信仰的被俘基督徒。



              圣母瑪利亞和圣子都頭戴金色皇冠,神情穆然,這幅畫是十二世紀的古物,重建之前就在老教堂,1578年被重新安放到這里。


              圣母救助祭壇的左邊是教皇本篤十四世墓,這位教皇于1740年即位,在位十八年。1750年恰逢圣年,本篤十四世教皇主持了這次非同尋常的盛典。本篤十四世教皇的等身塑像顯然是選取了圣年祈福的場景,雕塑家伯拉奇(Pie-tro Bracci)將這座雕像設計成激情演講的瞬間,右手抬起,口中仿佛念念有詞,和圣彼得大教堂內的其他教皇的紀念雕塑相比,實在是生動得不同尋常。 

              立像的基座正是這位教皇自己的石棺,石棺上并沒有常見的浮雕紋飾,代之以簡單的銘文,這在十八世紀的時候,是不常見的裝飾方法??v觀整座祭壇,顯現(xiàn)的依舊是巴洛克成熟時期的風格,石棺的下方是一扇通往地下的門,門的兩側各有一個神話人物雕像,是另一位雕塑家加斯帕(Gaspare Sibilla)的作品,左邊是莊嚴智慧之神,右手持書,左手托腮,斜倚在門框上凝神仰視本篤十四世教皇,姿態(tài)優(yōu)雅;右邊是慷慨無私之神,對稱著斜倚在門框的另一側,身邊多出一個小丘比特,天使手持裝滿珠寶和金錢的羊角(cornucopia,是希臘神話中用來哺養(yǎng)宙斯的器具,日后成為豐饒富足的象征),然而慷慨無私之神的表情分明是對此嚴辭拒絕。

              這三尊雕像呈品字形,布局穩(wěn)定,鮮活的人物形態(tài)與這種穩(wěn)定形成動靜相依的格局,而整個祭壇的最上方的半圓形穹頂則是典型巴洛克風格的紋樣,棕色為主調的多色彩復合,為雕塑增加了幾分沉穩(wěn)和大氣。 


          圣巴希爾祭壇

              與本篤十四世墓相對。祭壇的馬賽克畫為Pietro Subleyras于1745年所作油畫的摹品。畫面描繪公元372年主顯節(jié)的場景,圣巴希爾因專注于主持彌撒,沒有看到東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斯及其隨從走進教堂。

              作為主教,St. Basil the Great指引修士幫助貧困和下層社區(qū)作禮拜,被稱為社區(qū)修士之父。作為教會神學家,他捍衛(wèi)《尼西亞信經(jīng)》和圣三一教義,被推崇為天國秘事的啟示者。圣巴希爾被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和英國圣公教奉為圣人。

              離開格雷高里禮拜堂,下一間禮拜堂稱作“北翼”。圣彼得大教堂的平面像一只平躺著的十字架,橫豎交叉,右邊橫的部分就是北翼。1869年12月8日,教皇庇護九世在這間禮拜堂主持召開第一屆梵蒂岡議會會議,討論天主教的發(fā)展方向,頒發(fā)了《教皇國絕對教條》,共有約七百位神父參加。會議持續(xù)到1870年7月18日,因意大利入侵教皇國而突然中斷,這次入侵是意大利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一部分,借普法戰(zhàn)爭之機,意大利軍隊最終占領整個羅馬城,教皇庇護九世為表示抗議,宣布自己為“梵蒂岡囚徒”,將活動范圍限制在梵蒂岡城堡內。圣彼得大教堂北翼見證了梵蒂岡議會第一次大會的全過程,同時也經(jīng)歷了會議戛然而止、教皇國滅亡的巨大變故,如今這里早已歸復平靜。包括圣伊斯拉姆祭壇(東側)、圣普洛瑟蘇斯和圣馬提尼安祭壇(居中)、以及圣溫塞斯拉祭壇(西側)。

          圣伊拉斯姆祭壇

                 St. Erasmus原為敘利亞古都安提俄克主教,他于羅馬皇帝戴克里先時代受抽腸之刑殉教。

              祭壇主畫《圣伊拉斯姆殉教》反映,伊拉斯姆裸身受刑,主教法冠和祭服散落于地下;異教祭司手指大力神像作宣教狀;劊子手正在抽出圣者的腸子,其裹頭巾顯示殉教地點位于中東。油畫原作由Nicolas Poussin作于1629年,馬賽克摹品完成于1739年。

          圣普洛瑟蘇斯和圣馬提尼安祭壇

              祭壇主畫描繪兩位圣人的殉難場景。St. Processus和St. Martinian原為監(jiān)禁圣彼得的看守,在受勸化后改變信仰并接受洗禮,最終因拒絕背教而被尼祿皇帝判處斬刑。油畫原作由Valentin作于1630年,馬賽克摹品完成于1712年。

          祭壇下的骨灰甕收殮著兩位圣人的遺骨。

          圣溫塞斯拉祭壇

              祭壇的馬賽克畫為Angelo Caroseli于1630年所作油畫的摹品。畫面上的溫塞斯拉頭戴公爵冠冕,著甲掛劍攜盾,手持頂飾飛鷹的旗幢。

              Wenceslas在繼位波西米亞大公后,因在外交上靠攏東法蘭克王國,且在國內積極推進基督教化,于公元935年被暗殺身亡。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均視其為殉教圣人。他是波西米亞、捷克和布拉格的中保。


              北翼現(xiàn)在專門用于信徒前往懺悔,接待的牧師可以提供多種語言服務。

          小船祭壇

              祭壇 the Navicella主畫描繪福音書故事,耶穌夜行湖面顯示神跡,并讓圣彼得下船,在水面上走向自己。油畫原作《耶穌水面行走》由喬托作于1628年,馬賽克摹品完成于1726年。

          祭壇與克萊門特13世紀念碑南北對立。


          克萊門特十三世紀念碑

              紀念碑由Antonio Canova建于1792年。教皇雕像跪在他的靈柩之上虔誠祈禱,身前放著他的教皇三重冠。紀念碑右側身著猶太祭司服裝的雕像象征宗教,左邊半躺著的陪葬精靈代表死亡。雕像腳下的兩只臥獅一醒一睡,分別意味教皇工作的進取和中庸。

          圣彼得妮拉祭壇

              祭壇主畫《圣彼得妮拉的葬禮》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半部為人間,人們正將彼得妮拉的遺體葬入墓穴;上半部為天堂,耶穌基督已在接受彼得妮拉的屈身致禮。油畫原作由Guercino作于1623年,馬賽克摹品完成于1730年。

              據(jù)傳St. Petronilla(希臘語,意為小磐石)為圣彼得的女兒,她因拒絕嫁給異教徒貴族而殉教。祭壇之下葬有她于750年發(fā)掘自羅馬地下墓窟的遺骨。

          祭壇與米迦勒祭壇分別位于教堂西北角經(jīng)堂的西墻和北墻。


          米伽勒祭壇

               祭壇主畫為Guido Reni所作油畫《天使長米伽勒腳踩撒旦》的馬賽克摹品。畫面上,St. Michael the Archangel身著晚期羅馬軍團的胸甲和披風,舉劍刺向被他踩在腳下的惡魔撒旦。

          克萊門特十世紀念碑

              紀念碑由Mattia de' Rossi設計。教皇坐像兩側的雕像分別寓意仁慈(benignity)和寬容(clemency),其下的兩個丘比特展開寫有贊語的卷軸,石棺上的浮雕描繪教皇在1675禧年慶典率眾打開圣門時的場景。紀念碑前的地面有一塊簡樸的墓碑,其下埋著教皇西斯廷四世和朱利葉斯二世的遺骨。

              教皇Clement X(1670-1676年在位)曾頒布法令稱,只要不從事零售,貴族經(jīng)商也不失身份。他在外交上勉力抗衡法王路易14的威壓。他授意建造圣彼得廣場上的兩個噴泉,還批準貝尼尼將圣天使橋上除圣彼得和圣保羅外的使徒像換為留存至今的天使像。


          塔比莎祭壇

              祭壇St. Peter raising Tabitha與克萊門特10世紀念碑東西相對。

              祭壇主畫為Placido Costanzi于1757年所作油畫《圣彼得喚醒塔比莎》的馬賽克摹品。在圣經(jīng)故事中,基督徒塔比莎因常行善事,病故后獲圣彼得祝禱而得以復生。



          至此,北側參觀完畢。

              圣彼得大教堂的南側,和北側對稱,這里同樣分布著多間禮拜堂。

              南側最西側叫做圣母柱禮拜堂(Our Lady of the Column Chapel)。這間禮拜堂是米開朗基羅的繼任者迦莫科的作品,里面包括教皇圣利奧一世祭壇和圣母柱祭壇。此間禮拜堂得名于一幅叫做《祈禱的貞女》的畫作,這幅畫是圣彼得大教堂重建之前,老教堂一根柱子上遺留的舊作。1607年,迦莫科用上好的大理石和珍貴的雪花石膏柱作裝飾,將這幅畫安置在這座禮拜堂內的圣母柱祭壇,禮拜堂名稱就此而來。在第二屆梵蒂岡議會會議之后,教皇保羅六世將這幅畫命名為“Mater Ecclesiae”(母會,即眾教堂之母)。1981年,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將這幅畫的馬賽克復制品放置在圣保羅大教堂面向圣彼得廣場的外廊柱上,以便晚上也可供人觀賞。這所禮拜堂內還安裝了鏡子,折射陽光以作室內照明。


              這是教皇圣大利奧祭臺,他是第一位被葬在圣彼得教堂的教皇,他曾經(jīng)阻止了匈奴王本世紀提拉入侵羅馬。

              在歷史上,圣利奧一世被譽為維護教廷、反對異教的“西方救贖“,他的著作和布道辭至今仍被視為經(jīng)典。早在圣彼得大教堂重建前的老教堂時期,他就是第一位安葬于教堂內的教皇,后遷往他處。新教堂重建完成后,教皇保羅五世決定將他連同教皇利奧二世、利奧三世、利奧四世和格里高利十三世的遺骸安葬于此,并選取了教皇利奧一世生命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制作了這座大理石祭壇,由雕塑家阿爾加迪(Alessandro Algardi ,1595-1654)制作,歷時八年方才完成,雕塑家本人在完成后第二年去世,享年僅59歲。

             《圣利奧一世會見阿提拉》是整個圣彼得大教堂所有大理石紀念碑中唯一一件大體量、深浮雕、繪畫形制祭壇作品,它描繪了圣利奧一世在曼圖亞說服匈奴君王阿提拉放棄進犯羅馬的場景,這是公元452年發(fā)生的真實事件。阿提拉在會見后返回軍中對大家說,當他和圣利奧會談時,天空顯靈,圣彼得和圣保羅現(xiàn)身天際,刀劍出鞘,以示警告,這是天意,因此他別無選擇,只能決定不犯羅馬。在這件大理石雕像中,我們看得見阿提拉伸出手臂,驚異于圣彼得和圣保羅顯現(xiàn)于云端,他的表情交雜著對神無奈的臣服。

          圣母柱祭壇(Our Lady of the Column)

              祭壇由Della Porta建于1581年。祭壇畫為從老圣彼得大教堂中殿石柱移來的圣母像。在祭壇下繪有基督及其門徒的4世紀石棺內,葬有教皇利奧二世、三世及四世的遺骨。




              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紀念堂(Monument to Alexander VII),貝尼尼八十歲時制作的生命中最后一件偉大的作品,也是圣彼得大教堂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當然,有很多藝術家為貝尼尼助了一臂之力,其中的四座神像便是出自五位藝術家之手。

              正是教皇亞歷山大七世,委任貝尼尼用兩個半圓柱廊將圣彼得大教堂前的空地圍成了著名的圣彼得廣場,成就了貝尼尼最初的聲名,貝尼尼因此對這位教皇很是感恩戴德,他親自完成了亞歷山大七世的跪坐祈禱像。


              圍在教皇周圍的是四尊塑像象征教廷倡導的四種美德,當您面向作品,左側外邊的那位是G. Mazzuoli制作的慈愛之神,她懷抱嬰兒,神情充滿愛憐;


              右側外邊的則是Morelli and Cartari聯(lián)手合作的真理之神,腳下一張世界地圖,她踏著的正是英格蘭,那地方興起了一種叫做Anglicanism的英國國教,亞歷山大七世一直試圖遏制這個教派卻始終未能達成;


              左側里邊的是G. Cartari完成的智慧之神和L. Balestri完成的正義之神。

              在亞歷山大七世教皇跪坐像的底座下方,貝尼尼用大體量的桃紅色西西里碧玉制作了巨大的棺罩,它有著逼真的紡織物的質感,翻卷著巨大的褶皺停在塑像下方的門框邊緣,那門通往教堂的一個出口。就在門框的右上邊,厚重的棺罩下露出半截掙扎的骷髏,上半身還在棺罩下扭動,彷佛就要掙脫出來,腳緊緊地貼在了右邊的門框上,他手中的沙漏說明了身份,他是死神,用沙漏提醒人們已經(jīng)流逝的時間。亞歷山大七世教皇似乎毫不為死神驚懼的表現(xiàn)所動,身邊眾神的關注也似乎只在教皇身上。死神的骷髏完全是銅鍍金的,無論誰從大門經(jīng)過,貼在門框上的腳一定就在身邊。

          圣心(the Sacred Heart)祭壇

              與亞歷山大七世紀念碑相對而立的圣心祭壇,由Carlo Muccioli作于圣女瑪格麗特被冊封的1923年。St. Margaret Mary Alacoque倡議崇拜耶穌基督的圣心,祭壇主畫描繪耶穌于1675年在法國修女瑪格麗特前顯圣的場景。


              與北翼對稱的下一間禮拜堂稱作“南翼”。空間呈U型,里面有三座祭壇,分別是:圣彼得受難祭壇、圣約瑟夫祭壇和圣多馬祭壇。兩側是巨大的壁柱,壁柱間有人物雕像。上方有圓穹頂。穹頂檐口下是又一圈金地黑字“Dicit ter tibi, Petre, Iesus: Diligis me? Cui ter, o electe, respondens ais: O Domine, tu omnia nosti, tu scis quia amo te.”(第三次,耶穌問彼得,你愛我嗎?愛的,主,彼得回答說,你知道我是愛你的。見《約翰福音》)



              中間是圣約瑟祭壇。上方是半球型的圓拱,其上有精美的浮雕。


          供奉圣母子鑲嵌畫,圣約瑟是圣母瑪麗亞的世俗丈夫。



              右側的圣多馬祭壇上是意大利畫家卡姆錫尼1822年作品《圣多馬的疑問》,這是圣經(jīng)故事,耶穌復活后,門徒多馬有疑問,提出要近前察看耶穌傷口,看后信服,從此投身傳教,最后殉教。



              左邊的圣彼得受難祭壇一直被認為是最靠近這位圣使徒的蒙難地。《圣彼得殉教》原作雷尼,1784年制成鑲嵌畫。圣彼得殉教時要求倒著釘十字架,因為他覺得自己不配與耶穌同樣的方式。


              南翼西側是比奧八世教皇祭壇,它的體量并不大,但是規(guī)格之高,在整個圣彼得大教堂中首屈一指。祭壇由雕塑家皮耶羅(Pietro Tenerani)于1866年完成,這座祭壇也是位于一座大門之上,最上面是基督耶穌,下邊跪著的是雙手合十的比奧八世教皇,左右分別站著的則是圣彼得和圣保羅,四個人物呈菱形分布,這種形式在圣彼得大教堂中顯得非常特別,而這么多重量級的人物出現(xiàn)于在位僅一年多的教皇的祭壇上,更令人相信有非同尋常的原因。他擔任主教時曾拒絕宣誓效忠拿破侖而遭囚禁,在教皇任上不足2年去世,驗尸表明是毒殺。


              庇護教皇八世祭壇的下半部分是一座大門,門兩側分別是正義之神和智慧之神的半圓雕像,門口貼有本堂每日彌撒的日程,而大門則通向教堂的圣器收藏室和珍寶博物館。

              入口處門旁有石碑上列葬于教堂內的歷任教皇與教宗(意大利獨立前據(jù)有教皇國的方能尊稱教皇,其后退居梵蒂岡城國的只堪稱作教宗)的名單。跟團旅游,時間有限,不能進去瞻仰,留下遺憾!

          謊言祭壇

             The Falsehood祭壇的主畫《Pomarancio》《謊言》原作蘭卡利1604年作品,這幅鑲嵌畫制作于1727年。圣經(jīng)里一段故事,第一個基督教團體“耶路撒冷教會”的一個信徒亞拿尼亞試圖欺騙圣靈,將出賣 田產所得私自留下一部分,卻向圣彼得謊稱全部奉獻,當即倒斃,3小時后他的妻子撒非喇不知已發(fā)生的情況,又向圣彼得重復了丈夫的謊言,也當場倒斃。

           

          克萊門特經(jīng)堂(Clementine Chapel  

              由教皇克萊門特世發(fā)起修建,先后經(jīng)由米開朗基羅和Giacomo Della Porta設計和施工,建成于1600年。經(jīng)堂南墻為圣格里高利世祭壇,東墻為庇護世紀念碑,經(jīng)堂的西北角立柱下為主顯圣容祭壇。經(jīng)堂拱頂四角的馬賽克畫像為四位早期基督教神學家(教堂后庭的圣彼得寶座也由他們拱衛(wèi)),位于東南和西南角的分別為拉丁教會神學家St. AmbroseSt. Augustine,位于東北和西北角的分別為希臘教會神學家St. AthanasiusSt. John Chrysostom

              主顯圣容祭壇上拉斐爾(Raphael,1483-1520)的臨終杰作《基督變容圖》,原作在梵蒂岡博物館。1758年,一個六位藝術家組成的小組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克雷芒禮拜堂用馬賽克復制放大拉斐爾的這幅作品,歷時九年才竣工,他們的辛苦沒有白費,作品被譽為圣彼得大教堂最美麗的馬賽克壁畫。

              《基督變容圖》又名《基督顯圣》、《耶酥的復活》,是拉斐爾應紅衣主教朱利奧·美第奇邀請為法國納博納教堂繪制的祭壇畫,也是拉斐爾臨終前的最后一幅杰作。


              天上部分出自拉斐爾手筆。耶穌帶彼得、雅各和約翰上高山,突然變相,臉色明亮如日,衣裳潔白如光。此時,忽有摩西、先知以利亞向他們飛來并同耶穌說話。忽然飄來的 一朵云彩里傳出聲音:“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遍T徒聞言匍匐在地,極其害怕。耶穌撫著他們頭說:“起來,不要害怕。” 拉斐爾這幅畫中,地面雖然陰暗,但人群被耶穌顯靈的光照亮,畫家在此運用螺旋形造型技法,形成一種旋轉的動感。 

          圣大格里高利(St. Gregory the Great)祭壇     

              祭壇主畫《圣格里高利的神跡》描繪圣者展示染著殉道者血跡的布片,以神跡激勵信眾忠誠于基督。油畫原作由Andrea Sacchi作于1625年,馬賽克摹品由Alessandro Cocchi和Vincenzo Castellini完成于1772年。

              教皇圣大格里高利(590-604年在位)當過隱修士,其著作《教牧關懷(pastoral care)》被奉為經(jīng)典。他因抵御外敵的功績被稱為“教堂拯救者”和“羅馬保衛(wèi)者”,并且是第二位被尊稱“偉大”的教皇。

              庇護七世(Pius)教皇祭壇。庇護七世,1800年58歲繼任教皇,第253任教皇,在位23年,他就是那幅名畫《拿破侖加冕》里的教皇。后因反對拿破侖被下獄,拿破侖失敗后獲釋,他積極推動宗教改革,使天主教復興。

          利奧十一世紀念碑與英諾森十一世紀念碑相對而立。 

              利奧十一世,1605年70歲繼任教皇,第234任教皇,他出身美蒂奇家族??上谖粌H27天,這座墓由亞歷山大.阿加迪于1650年雕刻而成。利奧十一世坐像呈祝圣祈福狀,左右兩位女性分別寄寓堅毅和慷慨(手撒金幣,傳說暗喻法王亨利4世曾花30萬法郎助其當選),其下方基座的浮雕描繪時任教廷大使的利奧十一世見證法王亨利四世發(fā)誓棄絕新教教義、以及簽署西班牙法國和平條約的場景。


              英諾森十一世, 1676年65歲繼任教皇,第242任教皇,在位的13年,厲行改革,爭取各天主教國家的經(jīng)濟支援以避免教廷崩潰,但是與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關系緊張,路易十四號稱“太陽王”,法國的凡爾賽宮是當時歐洲的政治中心,可見教廷當時的處境艱難。

              紀念碑由P. E. Monnot制作。教皇坐像呈布道狀,其左右兩邊的女性分別代表忠誠和堅毅。


          唱經(jīng)席經(jīng)堂(Chapel of the Choir)

              由 Carlo Maderno設計。經(jīng)堂的東側為舉行整點禱告時的唱詩班坐席,經(jīng)堂的南墻正中為圣靈感孕祭壇。

              祭壇上的鑲嵌畫《圣母無染原罪》,這是天主教與東正教和新教的重要分歧之一,天主教認為圣母蒙受天主特恩使其無染原罪,1854年庇護九世為此頒布通喻。為紀念這則通喻頒布50周年,庇護十世給圣母像周圍鑲嵌了12顆鉆石,這些鉆石來自12個國家。原作是比安奇1740年作品,1747年制成這幅鑲嵌畫。


          放大后,才隱約看出馬賽克鑲嵌的痕跡。

              英諾森八世(Innocent VIII)。這是唯一從老圣彼得大教堂移來的紀念碑,由Pollaiolo作于1498年。英諾森8世像的左手握著命運之矛,其身后上方和兩側浮雕分別體現(xiàn)神學三德之忠誠、希望和仁愛、以及四項基本道德之謹慎、公正、堅毅和節(jié)制。

          英諾森八世的權威有限,評價不高。其主要功績?yōu)閺膴W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2世處獲得傳說曾刺入耶穌左肋的命運之矛,該遺物目前保存在圣女維羅妮卡雕像上方的龕頂內。

          對面是圣庇護十世(St. Pius X)紀念碑  

              由Di Fausto設計的紀念碑完成于1923年。由Pietro Astorri雕刻的圣庇護十世像雙手向天,為信眾祈福。保守派教宗圣庇護10世(1903-1914年在位)批評對信仰的現(xiàn)代主義解說,反對外部強權對教會權利的干擾。他于1954年被奉為圣人。

          庇護十世在其遺囑中說道,“我出身貧窮,一生艱苦,也希望死時節(jié)儉。”他拒絕接受將遺體去除內臟并作防腐處理后保存的安葬形式,但其繼任者并未遵從遺愿。他覆蓋著銀面具的遺體,被安葬在瑪麗奉獻經(jīng)堂的祭壇之下。


          瑪麗奉獻經(jīng)堂(Presentation Chapel)

              祭壇主畫《瑪麗在神殿的奉獻》描繪3歲的瑪麗被其父母帶去神殿還愿的場景。其后,她被選中并留下接受教育,直到成年后出嫁,成為耶穌之母。油畫原作由Giovanni Francesco Romaneli完成于1642年,馬賽克摹品由Cristofari完成于1728年。

          祭壇下的水晶棺內保存著教皇圣庇護十世的遺體。

              左側為本篤十五世紀念碑。本篤十五世,1914年繼任教皇,第260任教皇,在任8年,初任教皇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本篤十五世支持教廷中立,并一生致力于世界和平。雕像表現(xiàn)教皇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死難者祈禱。


          右側為約翰二十三世紀念碑。


              英國王室斯圖亞特家族最后三位成員的墓地,分別是詹姆士三世和他的兩個兒子邦尼王子查理和亨利。

              十六世紀,英格蘭在宗教問題上和羅馬教廷有巨大嫌隙,皇帝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決裂,在英格蘭推行宗教改革,到了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任內成功建立了英國國教體制。不過由于伊麗莎白一世沒有子嗣,便由當時的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英格蘭王位,稱詹姆士一世,開始了動蕩的斯圖亞特王朝,動蕩的原因就是宗教。

              1685年詹姆士二世即位,他是天主教徒,希望在英國恢復天主教的國教地位,導致民眾不滿,朝廷官員反目,于1688年被他的女兒瑪麗二世和女婿推翻。瑪麗二世的妹妹安妮于1702年繼位,1714年去世,因為沒有后裔,斯圖亞特王朝宣告結束。詹姆士二世的兒子詹姆士三世在父親被推翻之后,便流亡到羅馬,一直在那里生活,直到1766年去世,但是他信奉天主教而不是英國新教,安妮自然不能選擇他繼承王位。流亡期間,詹姆士三世與波蘭公主瑪麗亞·克萊門蒂娜·索畢耶斯基結婚,于1720年生下查爾斯,1725年生下亨利。羅馬教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一直承認詹姆士三世為英國皇位的正式繼承人,有墓碑為證,那上面寫著:詹姆士三世,詹姆士二世之子,大不列顛國王;查爾斯愛德華和亨利,紅衣主教團教長,詹姆士三世之子,斯圖亞特王室最后成員。

              這座位于圣彼得大教堂內的流亡王室的墓,居然是英國在任國王喬治三世出資修建的。喬治三世1760年登基,1820年去世,他在1817年委托意大利雕塑家卡諾瓦設計建造這座墓,不管是出于怎樣的目的,總算是給斯圖亞特家族畫上了一個比較隆重的句號。

              卡諾瓦從1817年開始設計,歷時12年才告竣工,這么長的時間,幾乎是一位藝術家黃金創(chuàng)作期的全部。簡潔的線條加上類金字塔的臺城式造型以及石材表面平潤的光澤,都是新古典主義的特征,即抽取古典美學造型中的幾個要素做構成,但并不大量使用繁復的裝飾;而宗教的精神則集中體現(xiàn)在三位墓主人的半身胸像和下邊相向而立的兩位天神以及緊閉的大門,它們象征著基督徒視死亡為生命和靈魂走向永遠寧靜的歸宿。

              緊挨著詹姆士三世父子墓地的是瑪麗亞·克萊門蒂娜·索畢耶斯基祭壇,主人正是詹姆士三世的妻子?,旣悂喪钱敃r波蘭國王約翰二世的侄女,1719年嫁給流亡在羅馬的詹姆士三世的時候才17歲。羅馬教廷為了表示對詹姆士三世的支持,在羅馬為這對新人舉辦了盛大的婚禮,然而瑪麗亞33歲時因患肺結核去世。

              這座祭壇由雕塑家皮耶羅(Pietro Bracci,1700-1773)于1742年完成,大大早于詹姆士三世父子的那一座,在風格上是循規(guī)蹈矩的古典主義?,斃麃喌男は癞嫳环旁谝粋€精致的大獎章鏡框內,由仁愛之神和小天使托著,她的目光正好注視著詹姆士三世父子的墓地,這應該不是巧合。



              南側的最后一個小禮拜堂:洗禮池禮拜堂。1722年,這個小禮拜堂內的裝飾由卡洛(Carlo Fontana,1634-1714)完成,是公認的圣彼得大教堂中最漂亮的小禮拜堂之一,正中間是一座洗禮池,至今每個星期天還都用來做洗禮,小禮拜堂因此得名。洗禮池的紅色斑巖最早來自一座異教徒陵墓的裝飾材料,后來被當做羅馬皇帝奧托二世石棺的棺蓋,最后被制成洗禮池。池蓋的部分特別引人注目,作者喬萬尼(Giovanni Giardoni),是洛可可風格成熟期的作品,全部銅鍍金的材質,下邊是螺旋形紋樣和小天使造型,上帝的羔羊端坐上中,兩邊天使的手持物一個代表圣三位一體,一個是意大利版圖。

              洗禮池禮拜堂內的主要裝飾品是精美的馬賽克壁畫,取自畫家馬契茲和卡洛馬拉塔1696-1698年間的作品,施洗約翰在約旦河邊為耶穌做洗禮,圣母坐著觀看,其他都是天使。原作保存在天使圣母大教堂,這里看到的是鑲嵌畫,1722年被布置在這里。

              左右墻壁畫分別為油畫《圣彼得為百夫長Cornelius施洗禮》、以及《圣彼得為圣 Processes和Martinian施洗禮》的馬賽克摹品。

          至此,南側參觀完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梵蒂岡精美絕倫的圣彼得教堂
          梵蒂岡游記:探訪世界上最大教堂的三寶!
          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室內展覽【原創(chuàng)】
          梵蒂岡 Vatican
          歷史上的今天——1626年11月18日,圣彼得大教堂重建后正式宣告落成
          意大利:在羅馬做一場最華美的夢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