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目前已累積達二萬三千多件中華文物,是海外擁有數(shù)量最多的中華文物寶庫,自從1914年對外開館以來,在考慮個別情況許可下,盡可能將這些中華文物,輪流展示與公眾人士參觀。
早于1992年之前,這些中華文物均放置在該館“英王愛德華七世古物廊”。直至1992年,才較有系統(tǒng)地展放在一個中國展覽館,即現(xiàn)時第33號展館的位置,由何鴻卿爵士贊助經(jīng)費,并命名為“何鴻卿爵士東方古物廊”,于同年11月9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 親臨主持揭幕,并同時開放與公眾人士參觀。目前展覽二千件收藏品,來自中華和南亞的文物,各佔一半,即各約一千件。
2016年6月,何鴻卿爵士東方古物廊關閉,安排在原來的第33號展館范圍內(nèi),進行長達十八個月的佈置翻新及展品重整。
2017年11月8日,翻新古物廊的中國展覽館部分,首先以全新面貌重開,當日適逢該古物廊二十五周年紀念志慶,可謂雙喜臨門,特邀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再度蒞臨主持重啟典禮,并為古物廊大門口中央一個大理石圓形天眼揭幕,上面凋刻著“THE SIR JOSEPH HOTUNG GALLERY OF CHINA AND SOUTH ASIA”及“OPENED BY HER MAJESTY THE QUEEN 8 NOVEMBER 2017”的金色字樣。該天眼將古物廊分為兩半,位處右方的中國展覽館部分,除了原有展品外,還增加書法、繪畫和絲綢類展品,以及現(xiàn)代中國的玉器、瓷器和漆器等。
還可以直接通往塞爾溫和埃莉·阿萊恩中國玉器展廳(Selwyn and Ellie Alleyne Gallery of Chinese Jade,33b號展廳);左側為南亞廳,也可以通向朝日新聞印度展廳(The Asahi Shimbun Gallery of India,33a號展廳)。
迎面正對一套中國明代龍紋琉璃墻飾,上有精美的黃、藍游龍穿梭于蓮花之間。曾屬中國北部山西省寺廟建筑屋脊上的裝飾,是約公元1465–1600年間(即明朝憲宗至神宗時期)制作的文物。
該幅雕塑由四行、每行五塊、共20塊琉璃瓦片組成,上面雕鑄四條三爪龍,第一行和第四行的龍是藍色,第二行和第三行的龍是黃色,并裝飾有花紋,包括蓮花和牡丹。
雕塑左右兩旁,各有一座清朝乾隆御造宮廷使用的藍色瓷制大型景泰藍薰香鼎,各由三隻瓷制仙鶴品字形站立彎頸以背項承托。
館首中央正前方,擺設一座清朝乾隆御造寺廟神壇使用的金色銅制大型燒香鼎,鼎身凋鑄兩對二龍爭珠圖案,鼎口邊緣則刻有“大清乾隆年造”字樣和兩對小金龍。
該銅鼎引領一條中央通衢,直至館尾。依次布置兩件(套)展品。
景泰藍佛教曼荼羅或壇場 清朝 AD 1772
壇城,梵文音譯“曼荼羅”或“曼陀羅”。用立體或平面的方圓幾何圖形繪塑神像、法器,表現(xiàn)諸神的壇場和宮殿。壇城是密教修習和供奉的重要法物。
這個小型建筑代表一個佛教曼荼羅在三個維度。景泰藍曼陀羅在乾隆皇帝時期(1736 - 95年在位)很受歡迎,鑲嵌著珊瑚和翡翠和銀鈴鐺。本尊均嚴格地依照藏傳佛教儀軌中的規(guī)定一一表現(xiàn)出來,繁而不亂,反映出宮廷工匠高超的工藝水平。
唐墓三彩塑像群 唐朝,約公元728 年
中央這個展柜里的唐三彩分為六人六獸,實際上它們分別是屬于兩套,是后來人為的擺放在了一起,前邊六個,分別是鎮(zhèn)墓獸一對,鎮(zhèn)墓神一對,還有是文武兩位隨從(從衣飾上分別)。后邊六個分別是兩個馴養(yǎng)駱駝和木皮的仆人,以及背著貨物的馬匹及駱駝。前邊一套六枚是從中國武漢地區(qū)發(fā)掘的一位重要的官員劉廷荀的墓穴中發(fā)現(xiàn),屬于唐中期作品,后六枚的創(chuàng)作時間大致相同,但是描寫的卻是絲綢之路的一個場景。
后邊六個分別是兩個馴養(yǎng)駱駝和木皮的仆人,以及背著貨物的馬匹及駱駝。
中央通衢將展覽館分開左右兩邊,每邊以紅色到頂高柱和展柜形成八個間隔,兩邊共十六個間隔,從右邊開始,直落至館尾,兩邊最后一個間隔于館尾連接,轉(zhuǎn)左再回歸至左邊館首。每個間隔呈馬蹄鐵型,兩邊各一個具有三扇玻璃的大展柜,中央一個全玻璃展柜。間隔之間的立柱有的布置一件展品。
這些展品分別為:
(沒找到說明)
明代彩釉判官 中國明朝,公元16 世紀,高137 cm
公元10 世紀早期,地獄這個概念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自唐代(公元618-906 年)晚期開始,中國藝術中經(jīng)常見到地獄審判的場景。在這些場景中,剛逝去的死者出現(xiàn)在十殿閻王和判官面前,他們評價死者的善與惡,并處以合理的懲罰。死者必須就自己的行為對判官作出解釋,就如同生者必須向地方官做出解釋一樣。判官會拿來檔案文件來支持案例審判。
這尊瓷像怒目圓睜,臉部施以綠釉,胡須呈暗黃色,穿著世俗生活中的官服,手持地獄生死簿,給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感。
明代彩釉地獄賞善判官
與上面判官手中的人名冊的厚度相比,就知道自古都是善人少??!
口沿兩側有“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監(jiān)造”雙款的掐絲琺瑯云龍紋大罐是博物館官方網(wǎng)站上最耀眼的明星。
絲琺瑯技術自元代傳入中原后深得皇家喜愛,至明初尤盛,明代帶有官方年款的掐絲琺瑯只有宣德、景泰、嘉靖、萬歷年間制造,此件大罐即是珍罕的宣德官方年款存世琺瑯器中器型最大者,身高逾60厘米,早在1967年便入藏大英博物館。
據(jù)記載,存世尚有另外一只,可與其配為一對兒,目前保存在蘇黎世藏家烏氏(Uldry)手中,而就在2012年,美國一家名不見經(jīng)傳的拍賣行里,悄悄出現(xiàn)了第三只宣德款龍紋大罐,由一位中國買家現(xiàn)場以135萬美元拍得。
大英博物館這件,銅胎質(zhì)地厚實,包漿古舊,造型敦實古拙,豐肩收腹,配有圓紐卷沿圓蓋。該大罐色調(diào)濃郁且對比強烈,具有明早期掐絲琺瑯的典型特 點。以寶藍色琺瑯為底,上面有琺瑯彩極少使用的紫黑色,通身滿布黃、綠、藍、白、赭、紅各色交映的卷云紋,龍身為大面積的黃彩,呈輪狀五爪張弛有力,紅焰、綠發(fā),須發(fā)前沖,體現(xiàn)標準明代龍型。
因為體積較大,原來這個大罐被放置在玻璃展柜最底層。必須跪在地上貼著玻璃才能看這件館藏?,F(xiàn)在放置在顯要位置。
元朝,金色青銅佛徒頭像。
另一側依次陳列:
青銅镈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包括商周時期非常重要的樂器。它早先脫胎于鐘,編鐘的發(fā)音銀色不是很完美,就用镈來配合它發(fā)聲,作為一種輔音樂器。到了后期隋唐時期,編镈失去了地位,被編鐘所取代,名存實亡。編镈基本上是由大到小進行演變的。早期的編镈像編鐘一樣很龐大,后期就越來越小了。還有人說小型的編镈被編鐘用來做定音用的工具。因為鐘在敲擊時間長了以后音色會發(fā)生一些變化,所以需要用個頭比較小、敲擊頻率不高的編镈用來校正音色。
編镈和青銅鐘的外形是有區(qū)別的,雖然都是橢圓形,但是镈的口是平口的,鐘的口會有一些弧度。鐘發(fā)出的聲音比較雄渾沉穩(wěn),所以會作為主音樂器。這件文物造型紋飾是比較典型東周時期的青銅镈,上面有回首的伏虎紐系,表面飾盤回紋。
公元535年河北省的砂巖佛像浮雕,收藏于1937年
這尊木質(zhì)觀音像本來是彩色并有金線勾勒的,目前僅在表面還殘留一點彩色。觀音菩薩的瓔珞是典型的西亞中亞風格,表到了佛教北傳的路徑;這尊菩薩像出自公元550年左右,陜西省,1961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最后一件是牛車和駕車的老外。
中央通衢盡頭是遼代三彩羅漢塑像(公元950-1050年)。兩側的間隔至此結束。三彩羅漢背后是一塊長方形展廳,正中有一面壁畫。左側有大門,通向33A展廳,即玉器。大門上方有一塊漆木浮雕。
壁畫兩側各有一座雕像和一幅畫,均有玻璃保護。壁畫前方還有兩個長形展柜,展示長幅畫作。
右側墻壁有一獨立展區(qū)是敦煌藏經(jīng)洞文物及其它展品。
遼代三彩羅漢塑像
尊面容嚴肅,眉心微蹙,雙手結印打坐。遼三彩是繼唐三彩后發(fā)展起來的陶瓷新品種,它不僅繼承了唐三彩燒制技術的精華,而且更臻成熟,更珍貴的是,等身大的遼代三彩陶塑羅漢像在國內(nèi)根本是看不到的。
左側墻壁上方的一塊漆木浮雕。
三彩羅漢背后有一面殘破的、酷似“敦煌壁畫”的彩像,畫中三位菩薩人物形象端莊、雍容華貴、體態(tài)豐滿文雅,作行進的姿態(tài),衣飾飄帶較多,線描流暢,色彩豐富。第一身菩薩手執(zhí)拂塵,回眸一笑,神態(tài)自如。第三身菩薩身紋飄逸,頗有吳帶當風之意。其實,這面壁畫與敦煌沒有一點關系。旁邊的說明文字顯示,該壁畫原在河北省行唐縣清涼寺內(nèi),由五臺山僧人創(chuàng)作,始繪于公元1424年,完工于1468年。
敦煌風格的壁畫,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意義,他對于我們國家佛教的起源考證,起了很大的作用。
現(xiàn)在基本的觀點認為: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主要為唐朝或稍前,主要有三條路線,也就自然的形成了我們國家現(xiàn)在佛教的三大派別.他們分別是:
1,大乘佛教:主要路線通過西域,以絲綢之路為主要傳播路線,流傳下來的經(jīng)文主要以漢字為主,形成了今天的漢文系佛教。
2,小乘佛教:主要是通過今天天的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傳至今天的云南,主要以今天的廣州為中轉(zhuǎn),主要語系為巴利語系。
3,通過吐魯番一帶,傳到西藏,與當?shù)氐淖诮倘诤虾笮纬山裉斓牟貍鞣鸾?也就是喇嘛。
彩繪木制的觀音菩薩(左側)
彩繪木雕觀音坐像是一尊五代時期的佛教藝術品。它高達141厘米,木雕表面殘留有彩繪痕跡。觀音緊閉雙眼、垂頭打坐,做轉(zhuǎn)法輪傳經(jīng)的手印,表情透露出安詳肅穆的感覺。菩薩的發(fā)髻高高束起,帶有唐代發(fā)型特點。流暢的衣紋和華麗纓絡使觀音顯得卓爾不群、超凡脫俗。斜披在上半身的袈裟是10世紀和11世紀佛像多采用的風格。如此古老的木雕造像歷經(jīng)戰(zhàn)火和風雨沒有被毀,的確是奇跡。
其左側是玻璃保護的一幅仕婦畫。
漆木觀音菩薩像(右側)
在中國觀音是菩薩里最多和經(jīng)常受到崇拜的。菩薩有獲得啟蒙和幫助別人作用,觀音是由形象確定的,佛陀在她的頭飾。她能聽到世間的呼聲,是被視為母親或女神的觀音菩薩。這幅規(guī)模很大的寺廟雕塑是發(fā)現(xiàn)于山西的晉朝(約1115-1234)時期的作品。
宋許道寧攜琴訪友圖 絹本墨畫淡彩,縱148.5厘米,橫89.5厘米。
許道寧(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活躍于北宋中期(約公元970—1052年)。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一作河間(今屬河北)人。宰相張文懿(964—1049)曾令許道寧為家中畫居壁及屏風,并作詩贊云:“李成謝世范寬死,唯有長安許道寧?!?/span>
此畫實際上為明代蔣嵩創(chuàng)作于十六世紀的作品。(玻璃反光太厲害?。?/span>
壁畫前方兩個長形展柜分別展示的長幅畫作是 謝楚芳《乾坤生意圖》和明代唐寅的《西山草堂》。
謝楚芳《乾坤生意圖》絹本設色,縱27.8厘米,橫352.9厘米。這是元朝(1279-1368年)一幅注明署名和日期的珍貴畫作。繪畫主題為動物和昆蟲捕食。一只蟾蜍埋伏等待著正在肢解蝴蝶的螞蟻,一只蜻蜓襲擊蜥蜴捕獲的一只小昆蟲,以及螳螂捕蟬。卷尾為我們展示了作品更深層的含義:自然界的美好和光明掩蓋了昆蟲求生引起的混亂無序。
《西山草堂》是明代唐寅(公元1470-1523年)的山水畫作品,它描繪了暮色朦朧中的山水風光。河岸青山連綿起伏。在畫面前方,一位學者坐在他的鄉(xiāng)村小屋里,享受著鄉(xiāng)村隱居生活。打開手卷,可以看到更多的山水景色。將手卷展開,從左方一彎水路映入眼簾。
右側墻壁是明代《瑤池仙劇圖》 。
右側墻壁是明代《瑤池仙劇圖》,由中國畫家修復成功。
張翀,生卒年不詳,活動于17 世紀,字子羽,號渾然子,圖南,江都(今江蘇南京) 人;一作江寧(今南京) 人。善人物,上追古法,筆墨豪邁,亦能山水,所畫山石古樹,蒼郁深秀,在當時,能得其真跡者,必如若拱璧。此件《瑤池仙劇圖》為大英博物館館藏,畫于絹本上,水墨設色,縱200 厘米、橫110厘米,繪傳說中的八仙聚樂于瑤池的情景,皆頭插花枝,閑適逍遙,吹樂觀鶴,或吹笛,或擊節(jié),或聆聽欣賞,人物皆刻畫生動傳神,線條爽利流暢,著色淡雅古樸,是為張翀所畫之精品。
接著是一幅畫(有點華君武的風格)和一幅對聯(lián)。
京門溥儒(溥心畬)行書七言聯(lián)“竹靜似聞蒼玉佩,松寒欲傍綠荷衣”。
溥心畬(yú)(1896年9月2日~1963)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滿族,為清恭親王奕訢之孫。曾留學德國,篤嗜詩文、書畫,皆有成就。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并稱“南吳北溥”。
一組玻璃陳列臺。
敦煌藏經(jīng)洞中發(fā)現(xiàn)的4萬多件經(jīng)書書稿中,大英博物館就藏得1.3萬件,主要是由匈牙利裔英國人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分幾次從看守自盜的王道士手中以極低的價格獲得的,這次大英博物館只展出了藏經(jīng)洞中發(fā)現(xiàn)的1.3萬件藏品中的這四件絹畫。
這幅色彩鮮艷的觀世音菩薩像源自敦煌莫高窟第17窟,創(chuàng)作于五代時期(公元910年)。畫中觀世音左手執(zhí)柳枝,右手執(zhí)凈瓶,足踏蓮花,背后有竹枝。頭飾上還有一個小佛像,代表來自凈土的佛陀。
這幅精美的絲綢繪畫描述的是一個叫張佑城大戶人家?guī)в幸粋€香爐,作為已故的佛教修女燕輝站在右邊,拿著蓮花盤子,死者的弟弟勒人委托繪制的。一幅銘文描繪了這幅畫創(chuàng)作于天府十年(公元910年) 唐朝雖然在公元906年就被推翻了,但是這幅畫暗示了一點,就是敦煌地處偏僻,使得新聞過了4年都無法傳遞到偏遠的西域。
莫高窟千佛洞五代經(jīng)幡的上部遺畫-對角彩繪佛像,絹本設色,絹上織有鳳凰紋。色彩較簡單,顯得質(zhì)樸大方。高寬均為53cm。
王道士的照片和挖掘現(xiàn)場。
立柱旁有一座佛雕像。
33號展廳外的走廊,肅靜而沉寂,一路走到盡頭,被兩重緊閉的鐵門阻隔開來,門后面就是著名的斯坦因密室,這個隱蔽的角落不過20多平方米,常年恒溫恒濕,無數(shù)畫卷在這里沉寂著。 斯坦因密室(或許是因為斯坦因的"貢獻"巨大,大英博物館專門將存放中國古畫的藏室以斯坦因命名,《女史箴圖》也收藏在此。),這間神秘庫房名聲顯赫,但是探秘者稀少。密室只對研究絲綢之路的學者開放,至今登記在冊的進入者不到50人。即使是社會名流乃至英國前首相卡梅倫、查爾斯王子走到門口,都要自覺止步。(網(wǎng)絡照片)
該十六個間隔以編年方式為基本布置,全部涵蓋從公元前5000年至現(xiàn)在,按年代依時序先后逆時針方向編排展示中華文物,其中十二個代表十個不同年代或朝代,而明、清兩朝則各分占兩個間隔。再者,在唐朝前及后再各加插兩個(共四個)特別類別的間隔,標題包括:佛教在中國、絲綢之路、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
每根紅柱牆上展板都以英文清楚顯示該間隔的年代、朝代或特別類別的精簡介紹,包括:點出標題、期間年分;征引代表該年代、朝代或特別類別的中國詩文(中英并列);撰寫該段期間的歷史總結。
前一個標識,新石器時代中國;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Neolithic China 5000-1800 BC)。
下一個標識,早期王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Early dynasties;1600–1046 BC)
1、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China 5000-1800 BC)。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啊抖Y記》約公元前400至200年
(“The origins of ritual lie in food and drink.” Book of Rites, about 400-200 BC)
詩句出自《禮記.禮運》,指出人類最早的禮儀,是從飲食禮儀開始。
該館征引此詩句為啟端,配合展示的文物,包括:”仰韶文化“之日常生活應用盛載的彩陶器皿和”紅山文化“之祭葬儀典裝飾穿戴的玉造禮器。一方面既闡釋人類文明發(fā)展,最早是飲食禮儀的應用器皿;另一方面亦向游客展示,中華文化源自禮儀之邦。
世界第一只水壺。公元前16000-3000年
在節(jié)日里喝酒的器皿,這種陶器的外形具有很高的上升性,噴口和三個袋形腿 是一種與飲酒有關的典型的酒壺,出土于黃河下游的山谷中。這種白陶主要是由高嶺土在約1200度下燒制而成的。在新石器時代這可能是最好的陶器制品了,無論是工藝還是燒制技術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2、早期王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Early dynasties;1600–1046 BC)。
”…登帚好三千,登旅萬,乎伐…?“《商代卜辭》約公元前1200年
(“Lady Fuhao is recruiting three thousand men to join a troops of ten thousand. Will they be victorious…?” Shang divination record, about 1200 BC)”
這段甲骨卜文出自《商代卜辭》,背景是三千多年前的殷商(已遷都殷墟的商朝),當時崇拜鬼神,凡事喜愛求神問卜。于武丁中興時期,第二十三位君王武丁其中一位愛妃名叫婦好,根據(jù)甲骨卜辭記載,她是一名女戰(zhàn)神,善于領兵作戰(zhàn),可算是中國第一位女將軍。她因為準備出兵羌方國而問卜勝敗,該卜文記述說:”…為婦好徵集三千士兵,另再為軍旅徵集一萬后備士兵,命令征伐羌方,可會得勝?…“從卜文可引證,商朝已設立可達一萬三千兵力的軍隊,互相攻伐。
二里頭文化(Erlitou culture) 是中國中原地區(qū)跨越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文化,以河南省偃師市翟鎮(zhèn)二里頭村的二里頭遺址而得名。二里頭主要的文物有青銅祭器、玉製祭器、嵌有綠松石的小牌飾等等,還有一些工具與武器類的文物。
以下玉器已在玉器篇中詳述。
3、周朝:古典時期;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21年 (Zhou: period of the classics;1046–221 BC)。
“檀車煌煌…肆伐大商…“《詩經(jīng)》約公元前1000至800年
(“How splendid the [Zhou] chariots are!… Swiftly [the Zhou] smote the Great Shang…”Book of Songs, about 1000-800 BC)”
詩句出自《詩經(jīng).大雅.大明》,屬一首史詩性質(zhì)敘事詩的最后八句,原文曰:“…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驟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全套禮器。
甲骨卜文
觚(gū),是中國古代一種用于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xiàn)為喇叭狀。觚初現(xiàn)于二里頭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見。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雙羊尊 商朝,公元前十三至前十二世紀。
它鑄造于公元前13世紀到12世紀,同“婦好”(商王武丁之妻)墓出土器皿造型相似,屬于南方青銅器風格。顧名思義,這件青銅器的形狀為兩只背對背聯(lián)結為一體的公羊,四只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撐,羊背上馱著的圓柱體則是器皿的口。兩只羊都長著彎曲的羊角,眼睛、嘴巴和胡子也被塑造得惟妙惟肖,讓人聯(lián)想起著名的國寶“四羊方尊”。柔和素雅的銅綠、四平八穩(wěn)的對稱、紛繁復雜的紋飾和厚重拙樸的質(zhì)感賦予雙羊尊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魅力,令觀者陶醉不已、沉迷其中。
鸮(xiāo)形卣。商代晚期,公元前1200-1000年。
鸮,俗稱貓頭鷹。兩只貓頭鷹,背靠背,蓋子兩側往上翹的是它們的喙,器足是它們的腳。紋飾精美,包漿漂亮。
卣(you )是盛酒器。一般形狀為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腹或圓或橢或方,也有作圓筒形、鴟鴞形或虎食人形。
立鸮蓋方斝 商代晚期 公元前1550-1050年
斝(音甲)即可做酒器又可用來溫酒。口沿上的傘塔形的柱狀物是斝必有的裝飾物,不過個個形狀有異。屬于獸面紋的表面裝紋圖案,鑄作精美。
兕觥(sì gōng)。
兕觥是漢族古代盛酒或飲酒器。。橢圓形腹,圈足,有流和鋬,蓋做成獸頭形。
鳳紋提梁卣 西周 公元前10世紀
西周時期的康侯簋(100件文物說世界史之23)
在1931年出土于河南??h辛村衛(wèi)侯墓,戰(zhàn)亂中流落海外,最終定居在大英博物館。此簋身高24厘米,口徑41厘米,兩個對稱的半環(huán)形把手上都裝飾翹鼻獸頭。簋的口部和足部相間排列著火紋和目紋,腹部刻劃流暢密集的豎直條紋。特別有意義的是,康侯簋底部刻有24字銘文,記載了周王伐商,命令康侯建國于衛(wèi)地的歷史,同時說明簋的主人涾(音同“沒”)司徒鑄造這件器物是為了紀念他死去的父親。成段銘文是西周青銅器的一大特色,因為商代青銅器大多只刻有一兩個字。周人在祭祖器物上寫下他們的功績,希望祖先在享用供品的時候得以知曉。所以,西周青銅器對銘文的重視大于紋飾,對含義的追求勝過表象。筆畫遒勁的銘文不但是中國書法的一種字體,它們還給相關史書提供了確鑿有力的證據(jù)。
邢侯簋
是邢侯為了祭祀自己的父親周公而鑄造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曾輔佐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公元前十一世紀,武王兒子周成王即位時年幼,周公又竭盡全力輔佐成王,穩(wěn)固了周成王的統(tǒng)治地位。周公死后,周成王為報答周公輔佐之恩,便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為邢侯,封地就是今天河北省的邢臺。姬苴受封后,為祭祀父親周公,鑄造了大批青銅器,邢侯簋便是其中之一。它有一個劃歷史的意義是在于最早將文字鑄造進入鼎的底部,使得對于鼎的年份考證提高了一個很高的精度并對了解當時的歷史文化有很重要的意義
青銅爵
前有流,后有尖尾,中為杯,下有三足,流與杯口之際有雙柱。以前大家都認為爵是喝酒的飲器,但其實用它喝酒很困難。時間越早的爵,前面的流越長,比如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爵,前面的流差不多有三四寸長,而且很窄,明顯不適于用來喝酒,而是用來溫酒的。
青銅爵造型獨特奇巧是中國所獨有,沒有任何一種酒器能像青銅爵那樣深入人心,它成了中國所有古酒具中的形象大使。
盉(hé)
是中國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調(diào)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diào)和酒味的濃淡。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盤
盛水或承接水。圓形、淺腹,圈足。盤中有銘文。
尊
今作樽,是商周時代中國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青銅器,尊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后期已經(jīng)少見。
這對壺是在山西省侯馬的晉國鑄造廠制造的,這里是北部的青銅鑄造地,成為了東周時期(公元前771-221年) 的青銅制造中心。在壺蓋的下邊緣,即花瓣壺頂?shù)南路蕉加型瑯拥你懳摹c懳挠涊d著公元前482年晉國和吳國會晤時,晉國大臣趙孟鑄造了此壺。在這次會晤中,兩國力圖簽訂合約,或結盟。
這對青銅壺上的紋飾是一樣的。每尊壺的壺身上都有四只饕餮,或四張怪物的臉。這樣的設計很有創(chuàng)意,在粘土上刻出花紋印版,并用浮雕裝飾。八張臉的模具部分是用單獨的花紋印版做成的。
鑲玉銅帶鉤 東周 公元前4-3世紀
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鉤,古又稱"犀比"。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制成。帶鉤起源于西周,戰(zhàn)國至秦漢廣為流行。帶鉤是身份象征,帶鉤所用的材質(zhì)、制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小都是判斷帶鉤價值的標準。
鎏金銀牛首車飾 東周時期公元前4th-3rd世紀
這個牛頭和一個類似的虎頭(現(xiàn)存美國華盛頓特區(qū)自由畫廊)是從一個戰(zhàn)車埋葬的墓穴中發(fā)掘的,墳墓就在洛陽附近,這里曾是周朝的首都(公元前771 - 221),后來證實這是周王的陵墓,也解釋了為什么這些銅首的精美。 青銅表面鎏金并以錯金銀飾表現(xiàn)細節(jié)。公牛的頭非常圓,突出的耳朵,大眼睛和模仿的鼻子和下巴,眼睛曾經(jīng)鑲嵌玻璃,現(xiàn)在已經(jīng)瓦解。
這兩只動物的頭可能用來裝飾戰(zhàn)車車軸,后端有一個矩形套接,套接部分頂部和底部有方孔,用于安裝和固定木軸。
青銅劍
4、秦與漢:帝國的誕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Qin and Han: birth of empire;221 BC –AD 220)
“四境之內(nèi),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薄渡叹龝芳s公元前300至200年
(“Within the four frontiers, men and women are known by name to their superiors; at birth they are registered and at death they are erased. The Book of Lord Shang, about 300-200 BC)”
語出商鞅所著《商君書.境內(nèi)第十九》,本文記述說:國家四境內(nèi)的男女,都在官府登記名字,新生的人就注上,死亡的人就注銷。
東漢綠釉陶樓 公元25-220年
在漢朝時期,富人死后會用實物或模型陪葬,以裝飾他們的墓穴和保障在陰間的生活。墓穴中會有模型建筑、動物和仆人,為死者營造其生前所享受的環(huán)境。
墓葬中的大型陶樓往往體現(xiàn)了死者生前所擁有的龐大財產(chǎn),這座陶樓的主人很可能是當?shù)匾晃桓挥械牡刂鳌?/span>
守護者木雕。年代非常早。來自公元前4世紀的東周時期。這樣的雕像被作為守護者放置在湖南省和湖北省境內(nèi)的楚國古墓中。楚國以其悠久的雕刻傳統(tǒng)和木雕工藝而聞名,其中包括許多現(xiàn)實動物的雕塑,如鶴和鹿等。
5、 佛教在中國:外國統(tǒng)治者與宗教;公元220年至1000年 (Buddhism in China: foreign rulers and religion AD200–1000)
“太祖明睿好道,即是當今如來?!啊段簳饭?51年至554年
(“Wise and devoted, Emperor Taizu [of Northern Wei] is the Buddha of our time.” Book of Wei, AD551-554)”
語出《魏書.釋老志第二十》,背景是北朝北魏時期,本屬鮮卑族的開國皇帝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篤信佛教,下紹沙門法果(北魏僧人) 前赴京師,任用為道人統(tǒng)(亦稱僧統(tǒng))之僧官,統(tǒng)監(jiān)全國僧尼事務,既開啟中國僧官的先河,亦形成北朝佛教的特色。法果每與皇帝議事,意氣相通,供施甚厚。此文記載法果所提倡:”道武帝英明好佛,現(xiàn)在皇帝即當今佛祖如來“的說法。
公元500-700年陜西省,收藏于1937年,在一塊黑色的石頭上雕刻的西方極樂世界
兩尊木質(zhì)菩薩像約產(chǎn)于公元900-1100年陜西,收藏于1987年
釋迦牟尼坐像,夾纻,13-14世紀
鍍金青銅曼荼羅 來自中國,清朝,公元17-18世紀。
這件精致的青銅曼荼羅是漢藏風格的物品。清朝時期在中國制造,但呈現(xiàn)的卻是藏傳佛教的元素。這件鑄造品就如同一朵石榴花,與蓮花樣式的印度鑄造品有點相似。
佛像與裝飾合為一體。在花壇的中央有一尊佛像,其佛教頭銜為本尊。他與其般若,即智慧纏繞在一起。20尊佛像環(huán)繞著本尊和他的般若,每片花瓣上有兩三尊小佛像立于圓鼓,即祭壇前方?;ò晟峡逃蟹鹣窈透鞣N符號,包括:馬、大象、輪子、香爐、水罐、仗、傘、緞帶、天蓬和寶石。
雕漆壺。乾隆時期,1736-1795年。
這對精美的紅色雕漆龍紋壺為清朝宮廷所制,曾用來盛藏族酥油茶。在西藏,這些容器的管狀結構有銅制的也有木制的,并以一只摩羯(梵文:makara,神話中的生物)咬住壺嘴底部為特征。
藏傳大威德金剛唐卡,出自乾隆的承德山莊,是布達拉宮同本的復制品,表達乾隆皇帝對藏傳佛教的重視
6、 絲綢之路;公元100年至1000年 (Silk Roads;AD100–1000)
“無數(shù)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張籍《涼州詞》約公元800年
(“Countless bells ringing across the desert from afar, it should have been the camels carrying white silk to Anxi.”Zhang Ji, The Song of Liangzhou, about AD800)”
這兩詩句出自唐代詩人張籍的樂府詩《涼州詞》三首,描寫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戰(zhàn)事。背景是安史之亂以后,吐蕃族乘虛而入,大舉興兵,從八世紀后期到九世紀中葉,長達半個多世紀,東下牧馬,佔據(jù)唐朝西北涼州等幾十個州鎮(zhèn)。詩人目睹唐朝戰(zhàn)敗過程,感慨萬千,寫下《涼州詞三首》,分別從”邊城的荒涼、邊塞的侵擾、邊將的腐敗“三個方面,再現(xiàn)邊城的慘澹情景,表達詩人對邊事的深切憂患。
絲綢之路(Silk Road;德語:die Seidenstrasse) 一詞,最早來自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舴?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于1877年出版的《中國》,亦簡稱”絲路"。絲綢之路是指于西漢時代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從帝都長安 出發(fā),經(jīng)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lián)結地中海各國,橫貫歐亞的陸上通道,全長約七千馀公里;將世界文明連成一體,使中國人認識更廣闊的世界視野,也對中國以至世界歷史的進程,帶來無法估量的重大影響。
公元600-800年之間陜西的的哼哈二將。
7、唐朝:新國際秩序;公元618年至907年 (Tang: a new international order;AD618–907)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蓖蹙S《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公元758年
(“The most exalted central gate opens on to the palace; officers from countless states bow down to the tasselled crown.” Wang Wei, Response to Dawn Audience in the Palace of Great Brightness, AD758)”
此兩詩句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律詩《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原詩全文載錄如下:
絳幘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纔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怀T須裁五色詔,珮聲歸向鳳池頭。
珍珠母嵌花青銅鏡 唐朝,公元8-9世紀。
鏡子是私人物品,通過鏡子光亮的一面,鏡子的主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容貌。
鏡子沒有鏡面的一面通常都有華麗裝飾。但是這樣的裝飾并不是用簡單的裝飾物,帶有宗教意義的鏡子可能早在公元前18世紀就出現(xiàn)了。
雕刻銘文,裝飾暗指整個宇宙的四象神獸,以及采用其它奇珍異獸的圖案。在鏡子上嵌入珍珠母和琥珀。這面鏡子上有一對在荷花池中的鴨子,這是婚姻幸福的象征。
唐三彩
唐三彩用含銅、鐵、鈷、錳、金等礦物作為釉料的著色劑,加入適量的煉鉛熔渣和鉛灰作為助劑。
由于鉛釉的流動性強,在燒制過程中釉面向四周擴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潤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駁絢麗的色彩,因此,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
8、中國繪畫;公元618年至現(xiàn)代 (Chinese Painting;AD400–today)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公元847年
(Reaching outward to imitate creation; turning inward to master the mind.” Zhang Yanyuan, Famous Paintings in Successive Dynasties, AD847)”
此兩文句出自唐朝國畫歷史家、鑑賞家「張彥遠」撰寫的《歷代名畫記》,是論述中國繪畫源流的第一部通史著作。
《女史箴圖》是公元6世紀至8世紀顧愷之(約公元345-406年)最早、最好的繪畫作品的摹本。于1903年進入大英博物館,在此之前幾經(jīng)轉(zhuǎn)手。此圖的歷史可以通過印章和題字得知。最早的印章來自8世紀翰林院的分院弘文館。
它闡述了張華(約公元232-300年)所作的政治諷刺作品。該諷刺作品采用說教的語調(diào),攻擊皇后的過分舉止。故事的主角是宮廷女教師,她教導皇帝妃嬪們的行為規(guī)范。由于其珍貴,每年僅兩個月展出。有緣親眼目睹。下面是乾隆為此畫題詩。
秋林讀書圖 項圣謨
項圣謨,字逸,后字孔彰,號易庵,別號子璋、子毗、胥山樵、胥樵、古胥山樵人、兔鳴叟、蓮塘居士、松濤散仙、大酉山人、存存居士、煙波釣徒、狂吟客、鴛湖釣叟、逸叟、不夜樓中士、醉瘋人、煙雨樓邊釣鼇客等。室名朗云堂,秀水(今浙江嘉興)人。萬歷二十五年(1597)生,順治十五年(1658)卒,年六十二。項元汴之孫。能詩文,善畫山水、人物、樹石、屋宇、花卉,取法宋元,寫意工筆皆能。著有《朗云堂集》,編有《歷代畫家姓氏考》。
此軸《秋林讀書圖》是項圣謨前期山水畫的重要代表作。目前將泰昌元年(1620年)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凡此二十三年間項圣謨的作品歸為其前期作品。初期項圣謨山水主要以北宋及以前的畫為學習對象。在《秋林讀書圖》中山川樹木的表現(xiàn)皆細致周密,皴法的使用也以塑造山體的塊感為主,對應了其“無物不備,必至肖形”的早期山水畫思想。正如清代陳鑾對其這一時期繪畫的評價:“孔彰此畫,初觀之筆意太刻,細玩知其謹細沉著,真能取法宋人,迥非時手可及,由所見名跡多而學力深耳。”此中較為客觀的談及項圣謨這一時期的山水畫特點及其師法淵源。
大英博物館用3D還原山水畫《秋林讀書圖》,讓世界看到了最美中國。
視頻鏈接://v.youku.com/v_show/id_XMzM4MjEzMDgyMA==.html
南宋馬和之《陳風圖》。
馬和之,錢塘(今杭州)人,被譽為御前畫院十人之首。宋高宗、孝宗每寫《詩經(jīng)》,均命其補圖。陳國始封于西周初年,建都于今淮陽縣,前后延續(xù)500多年,其文化以鳥為崇拜對象;簡禮儀而重巫祠;其俗善歌舞,民風浪漫開放。這些在《詩經(jīng)·陳風》中得以體現(xiàn)。
清朝蘇州畫工丁亮先的“博古花果圖”,一種專門制作出口的套彩木版畫。
鐘魁圖 公元1680-1720 蘇州
9、中國書法;公元900年至1900年 (Writing Chinese;AD900–1900)
“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睆堖^庭《書譜》公元687年
(“Some [brushstrokes] areas heavy as storm clouds, others light as a cicada’s wing.” Sun Guoting, Manual of Calligraphy, AD687)”
此兩文句形容書法的線條和造形變化,出自唐朝書法研究專家孫過庭著作的《書譜》。
《永樂大典》作為明初以前的曠世大典,比法國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書》還要早三百余年。它全書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嘉靖副本,今存不到800卷,378冊,約為原書的4%, 其中,中國大陸收藏164冊(43.4%),英國36冊(9.5%)。
紙質(zhì)文殊菩薩像,出自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
10、宋朝及其近鄰;公元960年至1279年 (Song and its neighbours;AD960–1279)
“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diào)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公元1147年
(“New songs and laughter emanate from the pleasure quarters, wind and string music flows from the tea houses and taverns.” Meng Yuanlao, Dreams of Spendour at the Eastern Capital, 1147)”
此兩文句出自北宋文學家「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稏|京夢華錄》一書的意義和價值,代表中國古代「都市文學」的開端,也可諭為蜚聲國際之《清明上河圖》的文字版,更是揣摩品味中國古代宋朝民眾生活美學及考察研究北宋當時東京帝都城市經(jīng)濟的重要參考文獻。
宋磁州窯白釉黑剔花熊紋如意形臺座枕
如意形枕面,尖形一端高高翹起,前方枕沿刮釉,幾何形枕座邊角圓滑無裝飾。枕面先上一層白色化妝土,后上黑色化妝土,隨枕形在其內(nèi)劃出兩周如意形開光,進一步做類似柿葉形開光,剔除與正中熊紋飾之間的黑色化妝土,形成大片留白。正中的黑色狗熊憨態(tài)可掬,身朝左方,下肢著地,兩只前爪撐在一棍狀物上,脖下系一粗繩,拴在不遠處左方矮木樁上。
緇素瓷
原意為僧人與俗人之合稱。因過去僧服多為緇(黑)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素色)衣服,故以緇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佛教傳入中國后,唐代佛教信徒與制瓷藝人便將此著裝習俗引入到茶器設計中。此類瓷茶具,外壁黑循乎緇門儀 軌,內(nèi)里白宜于茶湯品觀,頗受大德高僧及文人雅士鐘愛。
琺華器又稱琺花器或法花器,是山西省的地方傳統(tǒng)工藝美術品。以藍、綠、黃、紫、白等多種釉色為基調(diào)的低溫彩釉陶瓷器。它是在琉璃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所以陶瓷界有人認為是琉璃與琺瑯的結合體。
11、 元朝:中國的蒙古世代;公元1271年至1368年 (Yuan: China’s Mongol century;1271–1368)
“其祖宗祭享之禮,割牲、奠馬湩,以蒙古巫祝致辭…”宋濂《元史》公元1370年
(“In their ancestral rites, animals are sacrificed, fermented mare’s milk is offered, and dedications are made by Mongol shamans….” Song Lian, History of the Yuan, 1370)”
本文幾句出自《元史》〈祭祀志三.宗廟上.卷七十四〉,記述蒙古對祖先的祭祀。
元《青花魚藻紋大盤》
盤上鱖魚的鰭、鱗、牙、斑皆刻畫精細
鳳凰麒麟圖
元青花孔雀牡丹紋罐
藍釉白龍戲珠紋盤 江西景德鎮(zhèn) 元,約1320-1350年
高1.5厘米,口徑15.7厘米 瓷盤將白色圖案和純藍色基底相結合,這是一種極稀有的工藝,它也因此而備受矚目。一開始,工匠們將單色鈷藍色釉施于瓷盤,只留下盤底未施釉。之后,工匠在薄粘土上裁下一條蒼勁有力的龍在追趕燃燒著的明珠的圖案,并將其用于盤中。他們還使用泥釉來豐富圖案的細節(jié),比如龍的三爪,還雕刻龍的鱗片、涂龍的眼睛為藍色,以增加整體的動感。最后,工匠在瓷盤上施一層透明釉,將其放置在1280-1320℃的高溫下燒制。
元代河北磁州窯張家造人物故事枕。
落款"漳濱逸人制"。
漳河邊上的隱逸之人,制枕高手,書法、繪畫均有造詣。
枕呈長方形,枕面出沿,前低后高,向中間微弧。在白色化妝土上施加黑色紋樣裝飾。枕面邊框與中部如意形開光之間為線條與弧線組成的繁密花卉紋。開光內(nèi)為主題紋飾,在松柏掩映的古寺前,兩位僧人正在臺階下交談,右側一位行者手挎提籃向寺廟行來,行者衣帶飄動,上身前傾,趕路的形象被繪制得十分生動。
12、明初:庭院與商業(yè);公元1368年至1487年 (Early Ming: courts and commerce;1368–1487)
“至若地勢寬厚,關塞險固,總據(jù)中原之夷曠者,又莫過于燕薊?!睏顦s《題北京八景卷后》公元1414年
(“No place surpasses Beijing for having broad, deep terrain and steep secure passes which will firmly protect the level, broad plain forever.” Yang Rong, colophon on The Eight Views of Beijing, 1414)”
此文幾句出自明朝內(nèi)閣首輔、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楊榮」的《題〈北京八景〉卷后》,目的是替明成祖朱棣解釋,為何登基后不久,決定將明朝首都從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定都于此)遷往順天府(今北京)。這次遷都北京,對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造成的影響,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是中國歷史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真武銅像(公元1416-1439)高133厘米。
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后,敕令在武當山奇峰建造道觀。在道觀里供奉著相同的一尊真武銅像。真武好似皇帝及朝廷的保護神。他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紀,被稱為玄武,并以烏龜和蛇的面貌顯現(xiàn),代表北方。
這尊銅像有代表兵權的龍及五爪圖案,銅像是1908年日本山中先生捐贈給大英博物館??赡苁亲畲蟮你~像之一。
釋迦牟尼鍍金青銅像 來自中國,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1424年)。
公元8世紀,西藏王邀請佛教僧侶修建寺院,并在這片與世隔絕的土地上傳播佛教。最終,佛教掌握了很強的勢力,吸收當?shù)匦磐?。中原佛教和藏傳佛教的?lián)系由來已久,公元9世紀,中原和西藏佛教僧侶談判達成和平條約。從那以后,很多中國皇帝,尤其是明朝和清朝時期(1368-1911年)的皇帝,都受到佛教僧侶神賜能力的鼓舞,成為了藏傳佛教忠實的支持者。
這尊歷史著名的釋迦牟尼佛像,復雜的設計和金屬鑄造工藝,彰顯中原佛教和藏傳佛教的融合。它是現(xiàn)存的15世紀早期最大、最華麗的中藏佛教風格的青銅器之一。這尊青銅像分三部分鑄造:佛像和雙層蓮花座、矩形階梯式基座以及圖案為火焰和纏枝花紋的橢圓光輪背景。佛像的姿勢表明著釋迦牟尼抵擋住誘惑,獲得了安寧和真理。
13、 晚明:家具與建筑;公元1487年至1644年 (Late Ming: furnishings and architecture;1487–1644)
“今之世風,侈靡極矣。…所謂『月異而歲不同』已?!睆堝端纱皦粽Z》公元1593年
(“The customs of this age have reached extreme extravagance… ‘things are different every month and every season’.” Zhang Han, Dream Essays by the Pine Window, 1593)”
此文幾句,形容晚明時期民眾生活趨向窮奢極侈,社會風氣墮落,與明初比較變化很大,出自明朝「張翰」著作的《松窗夢語》〈卷四.百工紀〉。
古代中國人認為,人死后的世界和生前差不多,所以墓葬中安放的物品都是平時生活習慣所需要的物品;在漢代221年至公元220年的墓葬中,陶瓷模型的房屋,農(nóng)場動物,仆人,藝人,盤子等日常生活用品十分常見。
這組展品所體現(xiàn)的是漢人的民居院落,制于明朝,各處細節(jié)再現(xiàn)了當時的建筑風貌。
韋馱
珍珠母鑲嵌黑漆盒。16世紀。
這個盒子是16世紀鑲嵌漆器的典范。這種類型的圖案設計變得越來越復雜,部分原因在于木刻版畫的廣泛應用為工匠提供了清晰的參照物。盒子上的場景描繪了一群身著精致長袍頭戴禮帽的文人學士,以及分散在建筑各處的侍者,他們享受著諸如繪畫、書法和古箏彈奏等娛樂活動。
14、清朝:帝國庭院;公元1644年至1911年 (Qing: The imperial court;1644–1911)
“每歲年班蒙古、回部、番部等到京接見,即以其語慰問,無藉通譯?!鼻』实邸队圃姟饭?788年
(“Each year when the Mongols, Muslims and Tibetans come to the capital for an audience, I use their languages and do not rely on an interpreter.” Emperor Qianlong, Imperial Poems, 1788)”
此文幾句,是清朝乾隆皇帝講述自己為方便和外藩能夠直接交談,便親自學習并通曉多國語言,出自乾隆的《清高宗御制詩文十全集》《卷三十四》《上元燈詞》。
八旗軍服
15、中國與西方;公元1644年至1911年 (China and the West;1644–1911)
“…來天朝當差之人…即遵用天朝服飾,安置堂內(nèi),永遠不準復回本國。”乾隆皇帝《敕英咭利國王諭》公元1793年
(“[Westerners] who came to serve the dynasty… adopted dynastic dress, kept to their halls and were never permitted to return home.” Letters from the Qianlong emperor to King George III, 1793) ”
此文幾句,出自清朝「乾隆皇帝」的《敕英咭利國王諭》,這是他于1793年 9月23日(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九日)寫給英國國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 的一封信。敕諭措詞全是上國口吻,一面嘉許英王恭順,一面不許留人住京,理由是不合體制。馬嘎爾尼與使節(jié)團遭受一番羞辱之后,一無所穫,帶著未完成的使命,于同年10月初被迫離京返國。
克拉克瓷
1604年,荷蘭人在海上捕獲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號",船上裝有大量來自中國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產(chǎn)地,歐洲人把這種瓷器命名為"克拉克瓷"。
這批瓷器在阿姆斯特丹拍賣,法國國王亨利四世、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也參與了拍買,于是,克拉克瓷名聲大震。
克拉克瓷原產(chǎn)地為中國福建漳州的平和,克拉克瓷古窯址:五寨洞口陂溝窯、花仔樓窯、田坑窯、大垅窯、二垅窯等。
克拉克瓷的特點是寬邊,青花瓷為多,在盤、碗的口沿繪分格及圓形開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實等。
16、現(xiàn)代中國;公元1911年至現(xiàn)在 (Modern China;1911–today)
“Translation is like river, it always flows towards new ground.”Wu Guanzhong, written for a solo exhibition of his paintings at the British Museum 1992”
此句英語意謂:「繙譯如河川,永流新境域」;出自中國現(xiàn)代畫家吳冠中于1992年在大英博物館舉行個人畫展時所題。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創(chuàng)作的毛澤東畫像
中國陶瓷藝術家鄭祎(Caroline Yi Cheng)的《?!?/span>
它從遠處看來是一件漢代服飾,而細細看來卻是由形態(tài)萬千的手捏陶瓷小蝴蝶組成。
特寫
這件作品工序復雜、繁瑣,必須分工合作。陶瓷蝴蝶部分,先反復實驗泥巴顏色,再由景德鎮(zhèn)民間藝人一只只手工捏制而成,以致每只蝴蝶都栩栩如生,形態(tài)各異;其后布衣部分,是經(jīng)過反復的研究與試驗,最終選用一種可以承重,防止變形的布料,然后由裁縫手工縫制而成。就如漢字一般,單獨拆分成筆畫就毫無意義,但是組合起來則意義深遠。
《服》就是取了《?!返闹C音。
徐冰,中國現(xiàn)代版畫家。1986年的某一天,他突然想到要做一本誰都讀不懂的書。
從1987年到1991年,花了四年的時間,依照《康熙字典》筆畫從少到多的序例關系,平行對位地編造了四千多個假字,也就是在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中都不存在也找不到的字。然后按照書的方法,分出段落章節(jié)。然后用中國古代最傳統(tǒng)的手工刻制、活字印刷的方法,印在中國傳統(tǒng)的宣紙上,采用宋體字,宋版風格,線裝。成為一本真的誰都無法讀懂的天書。
版畫
照片太多,可能混淆了展區(qū)。容以后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