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作者 / Celia、Mikasa
數(shù)據(jù) / Mikasa
繪圖 / lulu
編輯 / KY主創(chuàng)們
……”
這是我們的合作方丁香醫(yī)生今日推送的一段開頭。
誰說不是呢?
明明心里已經感覺被掏空,還要帶上面具嬉皮笑臉。
明明覺得未來一片迷茫,還要自己給自己打雞血。
每天夜里都想辭職,白天在公司還是拼命表現(xiàn)。
對于這樣的當代人來說,精神健康始終搖搖欲墜。
在新舊年之交,精神健康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去年十二月上旬,KY和丁香醫(yī)生聯(lián)合發(fā)起一項調查,深入調研當代人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
注:本次研究使用的隨機樣本來自KY粉絲群體,若以此數(shù)據(jù)推論其他群體的情況,可能出現(xiàn)偏差?;貜?/span>“樣本”提取本次調研樣本分布情況。
我們的心理困擾,來自哪些方面?遇到困擾時,我們從哪里獲取過力量?又希望在哪里得到更多支持?
來看本次的調查結果——
在問卷中,我們請被訪主觀評估自己近一個月內的心理健康程度,從0-10進行打分。在參與調查的被訪中,主觀心理健康程度總體平均值為5.23分;
同時,我們對被訪人群的負面情緒、自我了解程度、社會支持系統(tǒng)、認知效能(即一個人有多能夠集中精力做某事)、情緒調節(jié)能力,以及處理負面經歷能力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測量,作為Ta們的客觀心理健康程度指標(郭菲等,2019)。
結果顯示,被訪客觀心理健康程度總體平均值5.89分,顯著高于Ta們的主觀評估(p<.00)。
注:需要注意的是,自評數(shù)據(jù)可能受到KnowYourself粉絲群體特征影響。相比一般人群,KY粉絲更關注心理健康、對心理健康程度要求更高,這可能會導致Ta們自評打分整體偏低。
*有26.22%的被訪低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是說,我們中有這么一部分人,他們的實際心理健康狀況比他們自以為地更好。
從年齡、學歷水平及所處地域來看,年齡越大、學歷越高、身處城市越發(fā)達的被訪,客觀心理健康水平越好;從婚戀狀況來看,相較于其他被訪,身處親密關系(包括戀愛和婚姻關系)中的被訪客觀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看起來,變老、讀書、相愛、和經濟能力提升,都的確能使人變得更加幸福。
本次調研還發(fā)現(xiàn),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指標與客觀心理健康水平呈顯著正相關。具體來說:
1身體越健康
2三餐越規(guī)律
3睡眠滿意度越高
4性生活滿意度越高
5社交頻率越高
6運動頻率越高
做到以上六條的被訪客觀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
在問卷中,我們請大家用0-10分評估了自己近一個月內感受到各種負面情緒的程度。在參與調查的被訪中,該題目均值為6.04分。
整體而言,學歷越高、收入越高、睡眠滿意度越高、性生活滿意度越高的被訪,感受到負面情緒的程度越低。
其中,關聯(lián)性最強的兩大因素是“睡眠滿意度”和“性生活滿意度”。(KY作者:所以說,“睡得好”心情才會好;當然,反過來心情好也會“睡得好”~)
另一方面,越多工作可能意味你會越不高興——調研結果顯示,工作小時數(shù)越多,感受到負面情緒的程度越高。看來,工作還是使人不快樂的??
*在眾多負面情緒中,人們感受到疲勞、焦慮和壓力的程度最嚴重;
如圖所示,在這三項中,被訪總體平均值均超過了7分(滿分10分);
全體被訪中,感受到疲勞、焦慮、壓力程度處于8-10分(滿分10分)的被訪分別占比為51.20%、50.29%及46.51%。也就是說,有接近一半的被試,都感到相當高度的疲勞、焦慮與壓力感。
*女性被訪感受到負面情緒的程度顯著高于男性被訪。
數(shù)據(jù)顯示,比起男性被訪,女性被訪感受到焦慮、疲勞、壓力、低落沮喪、絕望和想到死亡的頻率更高。
注:這個結果與“女性被訪的客觀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性被訪更高”并不矛盾。參照這兩方面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更可能的解讀是,相較于男性被訪,女性被訪的自我了解程度、支持系統(tǒng)、認知效能、情緒調節(jié)能力或處理負面經歷能力更好一些。
從年齡來看,年紀越輕的被訪,壓力感、疲勞感、低落沮喪感和想到死亡的頻率都越高;這可能是源于人們在年輕時情緒尚不夠成熟的概率更高,應對負面情緒的能力仍待發(fā)展。
而從學歷水平來看,調研結果印證了“知識就是力量”這一常識:受教育水平越高的被訪,絕望感和對生活缺乏興趣的程度越低。
在不同性別、不同婚戀狀態(tài)的被訪之間,最影響情緒的生活事件類別沒有顯著差異。
*而年紀越大的被訪,工作學習情況、人際關系對Ta們情緒的影響越小,家庭關系、個人身體健康情況帶來的影響則越明顯。
盡管被訪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評分數(shù)并不低(5.23分,滿分10分),卻有84.77%被訪認為,自己可能患有或曾經可能患有一種或多種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癥、躁郁癥(雙相情感障礙)、強迫癥、焦慮癥、物質成癮及其他心理疾病。
其中,占比最高的三項心理疾病為抑郁癥(58.40%)、焦慮癥(53.73%)和強迫癥(23.12%)。
僅有15.23%的被訪不認為自己(曾)患有任何心理疾病。
從性別來看,認為自己(曾)患病的女性被訪(85.18%)略多于男性被訪(81.57%)。
從世代來看,80后和90后被訪認為自己(曾)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高,分別為85.61%和85.08%;70后被訪比例最低(78.04%)。
我們認為,這一數(shù)據(jù)仍有可能是由KY粉絲群體的樣本特征造成的。因為懷疑自己曾經或當下得過心理疾病,從而關注了我們。而前文提到的客觀心理健康水平,正好給這個群體提出了友善的提示——負面情緒并不等于心理疾病,很多時候我們不必過于杞人憂天。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人們一般如何應對自己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或心理疾病呢?
數(shù)據(jù)顯示,在所有被訪中(N=23322),睡覺、上網購物、玩游戲、進食等方式成為首選(62.47%)。這可能是因為,相比其他方式,這類行為更容易實現(xiàn),付出的成本(無論金錢還是其他成本)看上去更低、更可控。
也有不少被訪表示,會找人傾訴心理困擾(54.94%)。
還有一些人選擇培養(yǎng)興趣愛好(41.71%)、與親友外出游玩、聊天或參與其他社交活動(41.45%)、運動鍛煉(41.01%)等積極活動來緩解情緒壓力。
令人遺憾但在意料之內的是,僅21.48%的被訪嘗試過進行心理咨詢、求助救援熱線等專業(yè)服務;僅12.09%的被訪前往精神衛(wèi)生中心或醫(yī)院的精神科就診。
我們也詢問了大家,沒有尋求心理咨詢幫助或精神衛(wèi)生診斷的原因:
*58.03%的被訪表示,認為自己能夠面對或解決目前的心理問題/不良狀態(tài)。
面對這樣的回答,我們一方面欣喜于,這些用戶有著足夠的力量感,相信自己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擔憂是對于心理問題缺乏足夠了解、對尋醫(yī)問診感到害怕或有一定偏見。
人們不尋求專業(yè)幫助的其他原因還包括,負擔不起治療費用或療程(43.30%)和不知道怎么尋找靠譜的治療渠道(38.35%),等。
在選擇主動就醫(yī)的2,820名被訪中,有82.30%的人被確診,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主動就醫(yī)被訪對自身心理健康問題嚴重程度是有判斷的,側面印證了及時尋求專業(yè)幫助、就醫(yī)確診的必要性。
而在上述確診的2,315名被訪中,有超過九成被訪(91.79%)選擇遵醫(yī)囑接受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專業(yè)心理治療,等等);
不到一成被訪(8.21%)沒有選擇接受治療,主要的顧慮包括“覺得病情不嚴重,能夠自己好”、“怕上癮或產生依賴”和“經濟或時間上負擔不起”。
寫在最后:
在這次調研中,我們留意到,在認為自己存在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或(曾)患有心理疾病的被訪人群中,即使保守估計,也有至少六成的人沒有尋求專業(yè)幫助。
同時,此次調查也反映出,很多人雖然未達到疾病的嚴重程度,但已經處于心理亞健康的狀態(tài),ta們需要負擔更低、更可及、更去病化的方式,來應對自身的心理困擾。
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們?yōu)榇蠹医榻B過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方便嘗試的身心健康練習,例如正念冥想、書寫、積極的自我對話、放松練習,等等;
我們也鼓勵大家回歸線下,在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關系中支持、照料彼此。你可以參加互助小組、團體分享、與自我探索相關的工作坊……在心理疾病尚未發(fā)生時,就開始關注內心的健康狀況。
KY正在研發(fā)一大批能夠在生活中,通過堅持自我練習,有目標、有針對性地提升心理能力的工具;以及能夠在線下結伴成長的心理服務與產品。2020年敬請期待。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