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潛說:'杜詩'江心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俱入理趣。'
真正有理趣之美的作品,如沈德潛所舉杜詩名句,既非以理語成詩,也不是哲理詩。它要求作家在進行藝術(shù)構(gòu)思的時候,以形象為君,而以哲理為其輔弼;要做到融理入景,理與景化,從而使哲理與詩情畫意融合無間,渾然一體。
蘇軾作于黃州時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便是這樣一篇佳作。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相信很多人都背過這首詞,先來回顧一下詩中講了什么: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仆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么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走進詞中情境,你是否看見穿著草鞋,拄著拐杖在雨幕中一面吟詩一面悠然前行的蘇軾,這漫天的風雨似乎與他毫無瓜葛,他并非走在雨幕中,而是走在自我的境界里,外界的一切都不能對他造成絲毫的影響。
眾所周知,蘇軾這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一路走來不可不謂艱難,其內(nèi)心和精神上所飽受的苦痛自然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感悟的。
但盡管命運多舛,仕途不順又如何,只要活的自在,過的瀟灑,人生又有什么坎是過不去的呢。
有人曾說,'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事'。我想確實如此,因為我每次在失意之時就會反復(fù)誦讀蘇軾的詩詞,慢慢的似乎心中的烏云也漸漸消散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若總是那么輕易就受挫,那么又如何有勇氣去走好未來的長遠道路呢。
正如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言——'也無風雨也無晴',心中想明白了,一切都看開了,自然也就曠達了,一切也就雨過天晴了。也正應(yīng)了蘇軾所言:'須臾便堪笑,萬事風雨散'。
通過這首詞,我們要學習他那種遇艱危而不悔,身處逆境而泰然的豁達精神。我們只是一介凡人,可能對一些事情或壓力無法釋懷,但我們能做到盡力從容面對,就算真正讀懂并學會這首詞了。
這本《蘇軾詞傳》中不但收集了蘇軾的詩,還讓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讀懂了他的豁達。
當我走近這位'性情中人',再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詩句,便有了一種'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懷、豁然與洞明。
我讀的這本《蘇軾詞傳》中選取了蘇軾一生中所作的詞和詩?,F(xiàn)在市面上有很多的蘇軾詩詞讀本,也有不少是名家編寫的,但主要都是詩詞加譯文的形式,很多人讀完依舊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難得的是,這本書不僅是用了蘇軾的詞為主題,還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fā),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shù)、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xiàn)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文筆華麗而不浮夸,如此心靜方能品人間至味。
書中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既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又能從東坡的生平中體會到他作詞時的心情,從而更加了解這位詩詞大家的超脫心境。
這一套書中還有一本《辛棄疾詞傳》。
東坡仙才,史無二例;稼軒雄才,如鯨吞海。
辛棄疾是亂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卻終成文業(yè),與蘇軾并稱為'蘇辛',被譽為'詞中之龍'。正所謂'劍有殺氣 詞有柔情'。
這本書也以同樣的手筆,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chǔ)上,再現(xiàn)了辛棄疾傳奇的一生。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這套書不僅包裝精美,更是根據(jù)人物的不同背景和形象設(shè)計了優(yōu)美的封面,紙質(zhì)也很精良,閱讀起來不得不說是一種享受。
每個時代都有所謂的'大家',而真正流傳下來的這些古詩詞才是我們要細心珍藏的。
古詩詞不僅是孩子需要學習的,我們成年人,更需要學習!我們都不應(yīng)該忘記我們的國家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