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文杰 (江西省博物館),張杰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 要:玉舞人是中國佩玉史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尤其在漢代已成為當(dāng)時貴族婦女身份地位的體現(xiàn),同時也反映出漢代的樂舞文化。?;韬顒①R墓內(nèi)出土了一件玉舞人佩,其色澤溫潤、造型精美,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本文以玉舞人為切入點(diǎn),通過對地域內(nèi)相似器物的對比及其時代性對比,揭示它的出土不僅填補(bǔ)了江西玉舞人出土的空白,還是世上少有的戰(zhàn)國玉舞人;更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劉賀墓內(nèi)出土文物等級之高、內(nèi)涵之深、傳世之久遠(yuǎn)。
關(guān)鍵詞:劉賀墓;玉舞人;年代
中國自原始社會時期,就有著以玉隨葬的習(xí)俗。到了漢代,由于玉文化的發(fā)展,以玉隨葬在漢代禮制中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①。據(jù)研究,漢代諸侯王及貴族墓中出土的玉器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禮玉、裝飾玉和實(shí)用玉②。其玉舞人便屬于裝飾玉。
玉舞人佩飾源于戰(zhàn)國,作為古代玉器類的一個小眾,關(guān)于它的研究不下百篇。在這些論著里,主要以舞蹈的角度進(jìn)行研究,如張雅寧《古代玉舞人的舞蹈文化研究》④、朱紅《漢代玉舞人和舞蹈》⑤等等,都是從玉舞人的造型來探究古代舞蹈文化的起源發(fā)展及對現(xiàn)代藝術(shù)的應(yīng)用。除此之外,還有就是從其年代、造型、出土等方面進(jìn)行研究的,如黎國韜等《南越王墓出土玉舞人考》⑥、劉云輝等《漢杜陵陵區(qū)新出土的玉杯和玉舞人》⑦、盧兆蔭《南越王墓玉器與滿城漢墓玉器比較研究》⑧、田芝梅《徐州出土漢墓玉器的分類》⑨、周長源等《揚(yáng)州西漢“妾莫書”木槨墓》⑩、鄭清森《永城芒碭山出土西漢梁國玉器初探》?、周南泉《徐州西漢早期墓出土玉器》?等等。
目前除了洛陽金村戰(zhàn)國墓和廣州西村鳳凰崗西漢早期墓?出土的戰(zhàn)國玉舞人外,絕大部分的玉舞人出土于漢墓,如北京豐臺大葆臺漢墓?、河北保定滿城漢墓?、河北定縣43號漢墓?、山東五蓮張家仲崮漢墓?、山東昌樂東圈漢墓?、陜西西安三橋鎮(zhèn)漢墓?、江蘇徐州韓山漢墓?、徐州石橋漢墓?、江蘇銅山小龜山漢墓?、揚(yáng)州妾莫書漢墓?、河南淮陽北關(guān)漢墓?、廣州南越王墓?等等。南昌漢代海昏侯國劉賀墓中也出土了一件精美的玉舞人,本文試從其造型與其他地方出土的玉舞人進(jìn)行比較,對該玉舞人的年代進(jìn)行考證,還敬請專家指正。
就全國范圍而言,玉舞人的出土并不少見,尤其是漢代玉舞人。它們一般出土于王侯貴族墓中,如山東張家仲崮漢墓就出土7件玉舞人,徐州韓山西漢墓、銅山小龜山漢墓及廣州南越王漢墓各出土玉舞人6件等等?,然而就江西而言,劉賀墓中出土的這件玉舞人則是首次發(fā)現(xiàn)的“玉舞人”。
下面,我們來看下江西以往出土“玉人”的情況:
1956年江西南昌縣一明墓中出土了一對玉人,青玉,質(zhì)溫潤,有水沁。圓雕,頭圓無發(fā),有陰刻線琢出棱形眼,三角鼻,雙手共執(zhí)一芭蕉葉,蕉葉繞于腦后,肥褲,兩腳交叉?。這對負(fù)蕉葉青玉童子形象,并非舞人。(圖一)
圖一
1958年江西南城發(fā)掘了明代益莊王朱厚燁夫婦合葬墓。在王妃王氏墓內(nèi),出土了人形玉1件,孩兒紋玉片2件。其中人形玉為透雕觀音白玉牌,拱手蹲坐,輪廓簡潔;孩兒紋玉片略呈刀形,上刻小孩兒紋?。王妃萬氏墓內(nèi)也出土了陰刻孩兒形玉飾2件,薄片形,單面陰刻一側(cè)臥正面小孩,寫意性刻畫,制作簡糙?(圖二);另有人形青玉墜飾一件,近圓柱形,背部平整。頭面稍圓,一斜陰線分出兩手作拱抱于胸前,從頭到底有一通天穿以系掛?(圖三)。顯而易見,這幾件器物并非玉舞人,只是一般的人形玉佩飾。
圖二
圖三
1972年江西南城又發(fā)掘了明代益端王朱祐檳夫婦的合葬墓,在益王夫人彭氏的棺內(nèi)出土了兩件玉人,造型簡單粗獷,青玉。圓頭碩腦,頭光,縮頸,下頷于胸前。窄袖緊身衣,兩手于胸前作持物狀。肥褲,兩腿交叉,一前一后?。很明顯,這也只是玉人而非舞人,形象似孩兒狀(圖四)。
圖四
1973年南昌東郊西漢墓中出土了一件劍飾,為一個女舞人形象。造型簡單優(yōu)美,片狀鏤雕形,舞容呈靜止?fàn)?,一手甩袖于腰前,一手高舉拂袖于頭頂,具有漢代女舞人的一般特征。簡潔的線條刻出了頭發(fā)、眉目、衣服花紋和佩飾。此舞人身上的佩飾形象是由1件玉環(huán)、1件菱形玉飾及1件沖牙組成的。整個舞人中有一孔,自頭上通到腳下,可穿繩,為劍的飾品?。然而這件漢代舞人卻不是玉器,而是一件象牙飾品,從造型上看應(yīng)屬于漢代前期的作品(圖五)。
圖五
1 989年江西省新干縣大洋州出土了一件商代玉羽人佩飾,葉臘石類質(zhì),呈棗紅。羽人造型,作側(cè)身屈臂蹲坐。首如鳥形,圓眼粗眉,長勾鼻作喙?fàn)?,嘴微微張口,“C”形大耳,頂上扉棱狀的高凸冠,頂后部連系三個相套環(huán)形成的短鏈。身亦人亦鳥,體形如人,兩臂屈于胸前,拳緊緊握住,拳心朝內(nèi),雙膝彎曲蹲坐。身體兩側(cè)各雕一翼,脊背雕刻層疊的羽紋?。這件佩飾為羽人造型,是商代玉器中難得一見的精品,也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玉“羽人”,反映了南方地區(qū)遠(yuǎn)古土著民族鳥圖騰崇拜的遺俗和變異,在中國玉器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圖六)。
圖六
除去以上文物,江西目前并沒有其它的玉人出土。因此,南昌漢代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這件玉舞人是江西考古史上首次發(fā)現(xiàn)的“玉”“舞人”。
從2011年開始?xì)v時5年的南昌漢代?;韬顕脊虐l(fā)掘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南昌漢代?;韬顒①R墓出土了一萬余件 (套)文物,其中包括金器、玉器、青銅器、漆器、銅錢及大量簡牘等重要文物。尤其是出土的大量玉器,精美不凡,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王室貴族的階級地位和身份等級。有華貴的玉具劍、代表身份的玉印、精巧的龍鳳螭紋韘形佩、華麗的花蕾鳳鳥紋玉耳杯及大量的玉環(huán)玉璧等等。其中出土了一件作為佩飾玉的玉舞人,工藝高超、雕刻雋秀、質(zhì)地潤澤,可謂是美倫美奐。
這件玉舞人(圖七)為白玉,高93毫米,最大寬處為30.5毫米,重量為17.5克。有褐色沁,片狀鏤雕,造型寫實(shí)。其眼眶斜削,眼球凸出,浮雕直鼻。發(fā)型復(fù)雜,在兩耳側(cè)各有一綹飄揚(yáng)的卷發(fā),以細(xì)密的陰線雕琢頭發(fā)。著交領(lǐng)寬袖曲裾長裙,衣袖在肘部最寬,腕部收緊,衣袖下部為綯索狀,袖口作馬蹄形,領(lǐng)口、袖口、曲裾邊沿裝飾幾何紋樣,腰帶略寬,表面雕有弧線紋,衣褶較多,用斜刀雕琢。一袖甩至頭頂,另一袖橫置腹部?。頂部及底部分別有一穿孔,用來穿系佩戴。這件玉舞人造型飄逸、舞姿秀美,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一件玉佩飾。
圖七
玉舞人佩在漢代佩飾玉中是很常見的一類,早在戰(zhàn)國時期便有此類佩飾出現(xiàn),后來在漢代女性墓葬中常出土?。這不僅反映了漢代組玉佩已成為漢代貴族婦女裝飾玉佩這一特點(diǎn),也反映出兩漢時期樂舞文化的盛行?及古代服飾制度的發(fā)展。然而,劉賀墓出土的這件玉舞人,從其紋飾看,究竟是漢代作品還是歷史遺留的傳世之作,值得分析。
先來看戰(zhàn)國時期的玉舞人。目前所知最著名的便是出土于洛陽金村戰(zhàn)國晚期大墓的雙人連體玉舞人及單體玉舞人(圖八)(摘自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及廣州西村鳳凰崗西漢早期墓中出土的玉舞人 (圖九)(摘自 《廣州西村鳳凰崗西漢墓發(fā)掘報告》)。
圖八
圖九
接下來再看漢代玉舞人。這里選擇幾個有名的玉舞人,如廣州南越王墓 (圖一〇)(摘自錢伊平主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漢代玉器篇》)、河北獻(xiàn)縣M36墓(圖一一)(實(shí)物拍照)、揚(yáng)州“妾莫書”墓中的玉舞人(圖一二)(摘自錢伊平主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漢代玉器篇》)。
圖一〇
圖一一
圖一二
通過這兩組圖像的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時期的玉舞人與漢代玉舞人看上去一脈相承,但仍有許多不同之處。
第一、頭發(fā)。戰(zhàn)國玉舞人有著很明顯的頭發(fā),額發(fā)齊平,兩鬢(或后發(fā))卷曲如蝎子尾?,水袖與頭頂之間有鏤空,卷發(fā)基本垂于肩上,呈“S”形,與面頰分離鏤空,腦后梳一條長辮系發(fā)式?;漢代玉舞人頭發(fā)并不明顯,兩鬢無卷發(fā),水袖與頭頂之間并無鏤空。
第二、水袖。兩個時期的水袖都呈一上一下的樣式,但戰(zhàn)國玉舞人上翹的水袖并不再下垂,而是緊貼頭頂再向上;漢代玉舞人上翹的水袖則會下垂,其中大部則會垂至肩頭甚至更長。
第三、腰部。戰(zhàn)國玉舞人腰間所束腰帶較寬,上刻水波紋或是相似的弧線;漢代玉舞人的束腰腰帶則窄。
第四、服飾。戰(zhàn)國玉舞人衣領(lǐng)較寬,衣袖邊飾為網(wǎng)格紋、尖鉤三角紋飾,寬大的袖口中又有細(xì)長內(nèi)袖,身上有一道斜直的邊飾,是戰(zhàn)國時流行的曲裾長袍的曲裾邊飾?;漢代玉舞人衣領(lǐng)稍窄,大部分袖邊邊飾為螺旋紋,有些袖口是由小到大,有些則無區(qū)別,更無斜直的曲裾邊飾,有些腰部裝飾有組玉佩。
第五、舞姿。戰(zhàn)國玉舞人舞姿不明顯,下半身基本垂直,裙裾流線弧度不大,呈靜止造型狀。而漢代玉舞人則多呈“翹首折腰”狀,下半身扭動明顯,給人感覺輕盈飄逸,動感強(qiáng)烈,且兩只水袖方向一致,為漢后期玉舞人特色;另一些則類似戰(zhàn)國時期的玉舞人,下半身扭動不明顯,且兩只水袖方向相反,為漢前期玉舞人特色。
通過對比,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劉賀墓中出土的玉舞人應(yīng)屬于戰(zhàn)國晚期的器物,它有著明顯的兩鬢卷發(fā),上翹的水袖緊貼頭頂向上,腰間束腰較寬,衣領(lǐng)較寬,且有明顯的網(wǎng)格紋,裙邊有明顯的尖鉤三角紋,寬大的袖口中又有細(xì)長內(nèi)袖,身上有一道斜直的曲裾邊飾,造型動感不強(qiáng),但流線刻畫的細(xì)膩,并不顯呆板沉悶。
戰(zhàn)國玉舞人在漢代本身就屬于古董級文物,能擁有它的人一定為帝王將侯。因此,它出現(xiàn)在劉賀墓中可能是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漢代樂舞為“我國歷史上的第二座高峰”?。漢代婦女善樂舞,劉賀的奶奶李夫人就為其中翹楚,又深受武帝龐愛,這在《漢書》中也是有記載的。由此,這件器物可能為李夫人所有,然后傳世下來的。二是因為漢代貴族崇玉,加上劉賀曾為皇帝,本人也通音律、喜愛歌舞,所以這件玉舞人也可能是他自己所珍藏的。
綜上所述,玉舞人起源于戰(zhàn)國,流行于漢代,是漢代樂舞發(fā)達(dá)的一個重要折射和體現(xiàn),也是中國玉器史上類型多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將漢代樂舞通過物的形式記載下來,還賦予了玉石人的靈動與姿態(tài)。這件出土于漢代?;韬顕鴦①R墓中的玉舞人不但造型優(yōu)美、質(zhì)地優(yōu)良,其意義和價值更是無與倫比。它體現(xiàn)了墓主劉賀的身份地位及其家世樂舞淵源,同時也反映了劉賀對樂舞的非凡喜愛。
注釋:
①盧兆蔭:《論玉文化在漢代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中關(guān)于漢代玉文化之葬玉的觀點(diǎn),《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3期。
②袁勝文:《漢代諸侯王墓用玉制度研究》,《南開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2年第5期。
③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第88頁,商務(wù)印書館,2011年版。其圖轉(zhuǎn)引自梅原末治:《洛陽金村古墓聚英》,小林寫真制版所出版部,1937年。
④張雅寧:《古代玉舞人的舞蹈文化研究》,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4年碩士論文。
⑤朱紅:《漢代玉舞人和舞蹈》,《中國文化報》2006年12月28日。
⑥黎國韜、陳熙:《南越王墓出土玉舞人考》,《文化遺產(chǎn)》2011年第1期。
⑦劉云輝、劉思哲、王保平:《漢杜陵陵區(qū)新出土的玉杯和玉舞人》,《文物》2012年第12期。
⑧盧兆蔭:《南越王墓玉器與滿城漢墓玉器比較研究》,《考古與文物》1998年第1期。
⑨田芝梅:《徐州出土漢墓玉器的分類》,《東南文化》2008年第1期。
⑩周長源、徐良玉、吳煒:《揚(yáng)州西漢 “妾莫書”木槨墓》,《文物》1980年第 12期。
?鄭清森:《永城芒碭山出土西漢梁國玉器初探》,《中原文物》2009年第3期。
?周南泉:《徐州西漢早期墓出土玉器》,《收藏家》2001年第2期。
?廣東省文物局:《廣東文物考古三十年》(電子書)之《廣州西村鳳凰崗西漢墓發(fā)掘報告》,第347頁,暨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
?大葆臺漢墓發(fā)掘組:《北京大葆臺漢墓》,第71頁,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滿城漢墓發(fā)掘報告(上)》,第295頁,文物出版社,1980年。
?定縣博物館:《河北定縣43號漢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73年第11期。
?濰坊市博物館、五蓮縣圖書館:《山東五蓮張家仲崮漢墓》,《文物》1987年第9期。
?濰坊市博物館、昌樂縣文館所:《山東昌樂縣東圈漢墓》,《考古》1993年第 6期。
?古方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4》,第146頁,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
?徐州博物館:《徐州韓山西漢墓》,《文物》1997年第2期。
?徐州博物館:《徐州石橋漢墓清理報告》,《文物》1984年第11期。
?南京博物院:《銅山小龜山西漢崖洞墓》,《文物》1973年第4期。
?揚(yáng)州市博物館:《揚(yáng)州西漢 “妾莫書” 木槨墓》,《文物》1980年第12期。
?周口地區(qū)文物工作隊:《河南淮陽北關(guān)一號漢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91年第4期。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第120頁,文物出版社,1991年。
?見此前各地的發(fā)掘報告,都有玉舞人出土的數(shù)量。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玉葉金枝——明代江西藩王墓出土文物精品展》,第127頁,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
?江西省博物館:《江西明代藩王墓》,第124頁,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江西省博物館.《江西明代藩王墓》,第130頁,文物出版社,2010年。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玉葉金枝——明代江西藩王墓出土文物精品展》,第99頁,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
?江西省博物館:《江西明代藩王墓》,第69頁,文物出版社,2010年。
?江西省博物館:《南昌東郊西漢墓》,《考古學(xué)報》1976年第2期。
?江西省博物館:《國寶——江西省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第31頁,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4年。
?權(quán)敏、羅曉燕:《南昌漢代?;韬顕脊胖械挠衿鳌?,《收藏家》2016年第7期。
?在目前已知的漢墓中,有出土玉舞人的大多為貴族女性墓,如揚(yáng)州西漢“妾莫書”木槨墓、滿城漢墓2號竇綰墓、大葆臺2號漢墓為廣陽王王后墓、徐州東洞山石橋楚王后墓、山東昌樂縣甾川王后墓、西安東郊竇氏墓、獅子山楚王墓東四側(cè)室、南越王墓的東側(cè)室及西耳室等,這些都在發(fā)掘報告中提及為貴族女性墓室。
?黃誠:《漢代佩飾玉與佩玉思想研究》,第30頁,江蘇師范大學(xué)2013屆碩士學(xué)位論文。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第88頁,商務(wù)印書館,2011年。
?馬金花:《風(fēng)姿綽約 妙麗擅舞——從侯馬博物館展出的一件玉舞人談起》,《文物世界》2007年第1期。
?馬金花:《風(fēng)姿綽約 妙麗擅舞——從侯馬博物館展出的一件玉舞人談起》,《文物世界》2007年第1期。
?金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舞蹈》,第91頁,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
Abstract:Dancer Jade Pendants were commonly see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ade pendant,and they weren't only the identity status symbol of noble womenin the Han Dynasty,but also replied the music and dance culture of that time.A Western Han Dancer Jade Pendant was discovered in the marquis of HaiHun's cemetery,which was bright in colour and beautiful design as well as time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Jade and compares the similar Jade Pendants from the same places and different ages,Proving that it fills up the blank of JiangXi Dancer Jade Pendants'history,and be the Jade rarely seen in the world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What'smore,It adduces the cultural relics that uncovered in this tomb were high-qualities,deep connection and long history.
Key Words:Sumerian civilization; Liangzhu civilization; Social complication; Civilization contr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