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對齊桓公的疑問是在初中課堂上學(xué)習(xí)《扁鵲見蔡桓公》,注釋解釋蔡桓公為齊桓公。當(dāng)時就隱隱感覺不對,只是年齡小沒有格物致知精神,沒有考證這段歷史。
后來讀了《史記》,才徹底弄清了這個“齊桓公之謎”。
原來齊國有兩位齊桓公,一位是大眾熟悉的春秋五霸之首,姜姓,名小白(?-前643年10月7日)。曾經(jīng)“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天子賜胙肉、彤弓矢、天子車馬(后世發(fā)展成九錫,不過九錫一般是篡位的前兆),成就其霸業(yè)。這個我不必多談,想必大家都熟悉;另一位不那么有名了,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君主,田姓,名午(前400年-前357年),也就是扁鵲會診的那位。說到這里,有人會有疑問,怎么齊國的姓都變了?原來齊國發(fā)生過臣子篡位,齊國的九卿之一田氏家族,其祖先是陳國逃亡到齊國的公子陳完(改姓田),經(jīng)過累世的發(fā)展成了權(quán)臣家族,取代了原來的齊候姜氏一脈,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史稱“田氏代齊”(晉國淚奔,同病相憐啊)。田氏齊國相當(dāng)于重新建國,雖然國名未變,但是謚號卻重置了。
“桓謚曰辟土服遠(yuǎn)”,也就是開疆?dāng)U土,威震遠(yuǎn)方的意思??墒堑诙积R桓公卻沒什么功績,在歷史上默默無名,看來謚號頗有溢美之意,也難免被大眾遺忘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