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以為,人生一世,最大的悲哀莫過于貧窮,好像世間的一切煩惱,都可以通過金錢來解決。
后來才漸漸明白:其實,物質的滿足是很容易做到的。生活中,各種煩惱的罪魁禍首,也并非是沒錢,而是人本身的欲求和惰性。
越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是發(fā)覺,金錢能夠帶來的快樂越來越少。生命中還有很多事情,遠比“沒錢”更令人感到悲哀。
說到底,人這一生中,最大的悲哀,并不是沒錢,而是年過六十之后,生命中還遇到以下三件事。
1、“養(yǎng)兒防老”美夢破滅,被兒子嫌棄并拋棄
一直以來,中國人都延用著“養(yǎng)兒防老”的養(yǎng)老模式,認為只要有了兒子,就可以老有所依,老有所養(yǎng)。很多老人到了六十歲以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兒子住在一起,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年輕人的自我意識比較強,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和長輩生活在一起,甚至以各種理由逃避為父母養(yǎng)老,讓父母淪落到老無所依、老無所養(yǎng)的凄慘境地。
電視劇《安家》里有這樣一幕,看完令人十分心酸:年邁的嚴叔夫婦用一輩子的積蓄為兒子兒媳買了一套新房子,本以為兒子結婚以后,夫婦倆也可以一起住進去??墒牵斔麄儩M懷激動地背著大包小包來到新房門口時,開門的兒媳連門都不讓他們進。
被兒子兒媳拒之門外的嚴叔夫婦,租住的房子已經到期,所有的積蓄都為兒子買房了,如今身無分文的他們,只能背著鋪蓋卷流落街頭,實在令人惋惜。
所謂養(yǎng)兒防老,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一些有兒有女,甚至不止一個兒子的老人,晚年流落街頭、孤苦無依、處境悲慘。
說實話,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養(yǎng)兒防老”的美夢破滅。一些人把一輩子的心血都傾注在兒子的身上,到頭來卻毫無回報,被嫌棄,甚至被拋棄,著實令人感到悲哀。
其實,時代發(fā)展到如今,養(yǎng)兒已經不再防老,真正能夠防老的,只有自己而已。
所以,人到了晚年,與其把所有的心思和積蓄都用在兒子身上,不如多愛自己一些,多為自己攢些養(yǎng)老錢,這才是明智之舉。
2、生活不能自理,處處依賴他人
人過了六十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會說:錢!
當然,錢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對于每個人而言,比錢更重要的東西,是健康!尤其是對于老人而言,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那就是晚年最大的資本。
俗話說:富貴和貧窮之間,只隔了一張病床的距離。的確如此,人一旦失去了健康,不僅要花費大量的金錢用于醫(yī)治,還失去了人生最大的本錢。
人到了六十歲,身體各項機能開始下降,身體出現(xiàn)小疼小痛也是比較常見的,雖然說小毛病無需緊張,但也在提醒著我們,要注意鍛煉身體,保持健康,別等到失去時才后悔莫及。
人到晚年,一旦失去了健康,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那么生活就沒什么幸??裳粤?。余下的歲月只能和病床為伴,以藥物為食,事事依賴他人,過著毫無尊嚴的生活。另外,時刻還要遭受這病痛的折磨,身心都飽受摧殘,痛苦不堪。
對于每個人而言,除了健康以外,其他都是身外之物,唯有守護好自己的健康,才能擁有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3、心態(tài)悲觀消極,覺得生活沒有意義
很多老人,一輩子的心血都傾注在家庭上,父母、伴侶、兒女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可是,忙忙碌碌走到了晚年,父母已經離自己而去;伴侶總是不理解自己;兒女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突然間,覺得自己走過的大半生,什么都沒有留下,心頭涌來一陣傷感,覺得人生沒有了希望,生活沒有了意義。
其實,人這一生,最該好好對待的人,是自己。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陪伴我們走完生命的全程,唯一能夠從始至終陪伴,并且決定生活幸福與否的人,就是自己。
人到了晚年,需要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不要讓消極悲觀的情緒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要知道,一個人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就會有什么樣的生活。
其實,生活本沒有好與壞之分,只是每個人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不同,生活也就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模樣。
所以,到了晚年,就不要胡思亂想了,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尋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給生活增添些樂趣,讓自己的余生過得更加充實美滿。
結語:或許,人在年輕的時候會覺得金錢很重要,認為沒有錢,是人生最可悲的事情。
但是,到了六十歲的年紀,就會發(fā)現(xiàn),生命中還有很多事情,要比“沒錢”更可悲。
然而,不管境遇如何,我們都要勇敢堅毅地去面對,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這樣未來才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