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組有關圓明三園被毀前,拍攝于19世紀50年代的黑白照片,在英國被競拍。其中一張照片就以高達20萬英鎊(相當于176萬人民幣)的天價起拍,創(chuàng)下了蘇富比拍賣會照片類的新紀錄。
至此,關于圓明園被毀前的真實模樣,呈現(xiàn)在了世人的眼前,也讓人感受到了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美。
皇家園林
圓明園并非歷史上唯一留存至今的皇家園林,頤和園、拙政園、承德避暑山莊、環(huán)秀山莊等,均是皇家園林的留存遺址?;始覉@林,作為伴隨著古代皇帝制度下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的園林建筑,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公元前16~11世紀)。
根據(jù)周朝史料《周禮》記載,殷商時期,皇家園林以“囿”的形式出現(xiàn),指的是在一定自然環(huán)境范圍之內,挖池筑臺、種植林木、放養(yǎng)動物,以供皇家打獵、游樂、通神明和生產之用。后秦統(tǒng)一六國建造的阿房宮,魏晉時期將園林藝術、儒家思想、玄學等融合的園林建筑,宋代的“燕京八景”……均體現(xiàn)著不同歷史時期,皇家園林的藝術風格。
圓明園
圓明園,始建于康熙末年(1709年),最初只是位于北京西交的普通花園,后被康熙賞賜給第四子愛新覺羅·胤禛,也就是未來的雍正皇帝,并賜名“圓明”二字。雍正登基次年(1724年),開始擴建,直到乾隆九年(1744年),圓明園四十景全面竣工。自此,清園林建筑技藝進入鼎盛時期。
圓明園,占地總面積為350多公頃,其中水域面積約有140公頃,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組成,因圓明園最大,故名圓明園。圓明園內的建筑群,多仿建全國各地的名園名景,尤以江南為主,涉及到殿、堂、亭、臺、樓、閣、廊、軒、齋、房、榭、舫、寺廟、道觀、村居、街市等多種建筑,配以38種建筑平面布局,堪稱清朝皇家園林之最。
(圖片均源于網(wǎng)絡,侵刪)
此外,圓明園內還移植了不少西方園林建筑,比如長春園北端的歐式建筑—西洋樓,囊括了“巴洛克”、“勒諾特”等諸多歐式經典風格,并與現(xiàn)代宮廷建筑相得益彰。如此中外古今相結合,成就了它的藝術之大成。
因此,圓明園被毀,是世界的一種損失。如今,看到圓明園被毀前的照片,這種來自視覺的沖擊,在不少人眼中,雖有一種“失而復得”的精神寄托,但更多的是一種對圓明園被毀的憤怒與惋惜。
圖片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