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清代錢泳在《履園叢話》的一句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覺得十分有道理,再三品味“讀書”“行路”,我發(fā)現(xiàn)讀書與行路有許多相似之處。
讀書和行路都有彎路和直路。清代張潮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少時讀書以為語言華麗就是好書,可是隨著年歲漸長,發(fā)現(xiàn)金代元好問的“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才是真知灼見。行路誰不想走直路快速到達目的地呢,可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是走了許多彎路之后才明白哪一條路才是直路。孫子云:“先知迂直之計者勝?!蔽已裕骸皬澛泛螄L不是路?”讀書和行路的彎路和直路,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細心體悟,不斷反省才能辨別,才會懂得的,不是嗎?
讀書和行路都有快有慢。我們平時讀書和行路都有目的性,這就需要合理地選擇快或者慢。有些書需要粗讀瀏覽、不求甚解,只需了解大概就可以了;有些書需要精讀揣摩、慢慢品味,對思想內(nèi)容要做到透徹理解。有些路需要快走,不要因一時迷戀美麗的風(fēng)景而延誤前程,影響遠大的目標;有些路需要慢走,不要因匆匆趕路而無暇欣賞路上迷人的風(fēng)光,給人生徒留下遺憾。讀書和行路在緊要處需要我們處理好快和慢的關(guān)系:當(dāng)慢時則慢,當(dāng)快時則快。這是一種學(xué)問,一種修為,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
讀書和行路都豐富人生。北宋詩人蘇軾有詩曰:“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庇骷遗喔凇墩撟x書》中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倍嘧x好書,能陶冶人的性情,涵養(yǎng)人的精神,增長人的才能?!白x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是說人不能“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兩耳不聞窗外事”,要廣泛地了解、認識和接觸社會,并把書本知識應(yīng)用于社會實踐。人走的路多了,就會眼界開闊,見多識廣,經(jīng)驗豐富。中央電視臺《朗讀者》欄目主持人董卿說:“你現(xiàn)在的氣質(zhì)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誠哉斯言,多讀些書和多行些路都大有裨益于我們的人生,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讀萬卷書”,就是博覽知識學(xué)問,“行萬里路”,就是積累實踐經(jīng)驗。為此,我把多讀書和多行路作為一種追求和境界,因為我知道二者既能開闊人的眼界,又能增長人的知識和能力。讓我們多讀書,多行路吧,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充實,我們的人生將會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