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春秋五霸主死后,各國又開始了混戰(zhàn),接著,吳國和越國兩國分別在江浙等地崛起。
春秋末年地圖
當時晉楚戰(zhàn)爭打得火熱,晉國于是就拉攏了吳國,楚國見狀,也拉攏了越國。吳王就找了兩人來幫忙。那兩人分別叫伍子胥和孫武。
先說伍子胥,他原是楚國人,父親兄長被楚平王冤殺,他僥幸逃到了吳國。吳國的國王極賞識他,于是提拔了他。而孫武從齊國跑到了吳國,要為吳王效力。吳王闔閭有了這兩人,馬上走上了人生巔峰。
公元前506年,晉吳聯(lián)軍攻破楚國都城,伍子胥把已經(jīng)死了的楚平王從墳?zāi)估锿诔?,打了三百下,這件事叫做“伍子胥鞭尸楚平王”。
伍子胥鞭尸楚平王
楚國在春秋末年這段時期再也沒有北上討伐過他國家了。
而吳王闔閭親征越軍的時候,被暗箭擊傷致死,吳后王夫差即位。夫差苦勤練兵長達三年后,南下進攻越國。越王勾踐投降,越國滅亡。
勾踐在夫差那兒很乖,夫差于是放了越王。勾踐讓越國忠臣散布謠言,使吳后王殺掉了伍子胥。吳后王變得荒廢無能,越軍幾次征伐愛打仗的吳軍,結(jié)果吳軍被徹底擊敗,吳后王被抓到了越國,被殺了。越吳之戰(zhàn)結(jié)束,這場戰(zhàn)爭以吳國戰(zhàn)敗、都城被越軍攻陷滅亡告終。
而其他地方打來打去也只剩下楚、秦、晉、周、燕、宋、齊、魯八個諸侯國了。晉國在連年的戰(zhàn)爭中國力逐漸衰弱,后來被大臣韓、趙、魏鉆了空子,把智姓(晉)家族滅掉了,建立了韓趙魏三國,史稱“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最大的意義就是,它標志著春秋的結(jié)束,戰(zhàn)國的開始。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戰(zhàn)國的成員:
CASE1:韓國
國力特別差,沒錢,只要有大佬強國一出兵就肯定會死,因為只有那么點地盤。
CASE2:趙國
跟韓國差不多的國力。
CASE3:魏國
開始時與韓趙情況差不多,但是魏國后來出現(xiàn)了一個很厲害的人,叫李俚。
CASE4:宋國(齊滅)
這貨不但弱,還去招惹強國。結(jié)果齊國大怒,直接把宋國給滅掉了,可是宋國一被滅,齊國就出了一件大事……
CASE5:魯國(楚滅)
這個國家,從前(公元前551年)出了一個大人物,雖然被封為大官,但魯君卻很少聽他的,結(jié)果那個大人物死后不久,楚國就發(fā)兵北上滅掉了魯國。
那個大人物的名字,叫孔子。
CASE6:周國
這就不用說了吧,東周王國。
CASE7:燕國
七國里最差的國家,比三晉還差,都城在薊(北京城一帶左右)。在戰(zhàn)國時期一直與趙國爭奪城池,敗少勝多。
CASE8:秦國
雖然秦穆公稱了霸,但是由于繼承人太菜,秦國又開始衰敗,直到……
CASE9:楚國
南方出現(xiàn)的巨大強國,早在平王東遷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曾經(jīng)楚晉之戰(zhàn)晉吳大勝的事使楚軍由強轉(zhuǎn)弱,但是它也出現(xiàn)了一個大人物……
CASE10:齊國
宋國被滅掉之前,姜氏齊(春,戰(zhàn)初)國也逐漸衰敗,手下弟子田氏家族滅掉姜氏家族,理應(yīng)把國號改掉(把姜氏滅掉后齊皇室不再姓姜,所以國號就得改),可是田齊開國國君沒有改國號,所以齊國沒有滅亡。
以上十個國家中的韓國、趙國、魏國、燕國、齊國、楚國、秦國,史稱“戰(zhàn)國七雄”,我們繼續(xù)說下去吧。
戰(zhàn)國七雄
魏國眼中的戰(zhàn)國七雄
三家分晉事件過后,魏國出了個忠君,叫魏斯。他重用了忠臣李俚,沒錯,就是剛才講的那個李俚!他是法家人,主張變法。他創(chuàng)作出《法經(jīng)》這本書,推行了種種嚴肅的政策,魏軍實力的確提升了不少。再加上魏斯又是忠君,所以魏國號稱“中原第一軍事強國”。
李俚變法
公元前410年左右,魏軍大舉進攻中山國,徹底滅了該國,然后魏軍又占領(lǐng)秦國五座城池。公元前396年,魏文侯魏斯去世,兒魏擊即位。這個人沒啥好說的,倒是有個重要的人物,叫公孫鞅。他本是一個衛(wèi)國貴族,后來去了魏國當了一個小官。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贏渠梁為了讓各國把秦國視為正統(tǒng),招募法家人變法。在此之前,齊韓等國已經(jīng)開始變法了。
欲知各國變法后對戰(zhàn)國局勢有什么影響,請聽“小學(xué)生樂說歷史”下回分解,歡迎轉(zhuǎn)發(f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