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養(yǎng)身要言》寫道:“心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
簡單來講就是:人只有內(nèi)心安定,精神才會安定,從而身體才能安定。
做人要學(xué)會在浮躁中安守本心,謹(jǐn)記這五字箴言,必能有所成就,受益一生。
01
靜
晚清名臣翁同龢有句話:“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古往今來,圣賢之人遇事都能心懷寧靜,沉著淡定,應(yīng)對自如。
靜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智慧。
讓心靜下來,學(xué)會看淡,讓心靜下來,學(xué)會放下。
面對痛苦和煩惱,學(xué)會靜的力量,不糾結(jié)世俗的恩怨是非;
面對欲望和誘惑,靜而不爭,不貪圖世間財色名利;
面對生氣不滿時,靜下心來,調(diào)節(jié)情緒,理智面對,不要因為沖動做錯事。
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顆沉穩(wěn)的心,面對大事深思熟慮,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和判斷。
失敗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nèi)狈o的感悟,心浮氣躁,很難冷靜思考問題,最終只會一敗涂地。
古人云:“天地間,真滋味,唯靜者,能嘗得出。”
在這浮躁的社會,我們要保持'靜'的境界,才能擁有大智若愚的靜氣。
02
退
《菜根譚》有言:“人情反復(fù),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wù)加讓三分之功?!?/p>
人情冷暖變化無常,人生道路崎嶇不平,當(dāng)你遇到障礙行不通時,要明白以退為進(jìn)的道理,當(dāng)你春風(fēng)得意時,也要有凡事謙讓三分的美德。
退不是妥協(xié),而是讓步;退不是懦弱,而是善良;退不是無能,而是氣度。
“尺子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p>
尺蠖為伸展前進(jìn)彎曲身體,龍蛇為保全性命冬眠,動物都懂忍讓退步,更何況我們?
人要學(xué)會退讓,有些事無需計較,不與人爭長論短,適時的讓步,更受人尊重。
懂得退讓的人,擁有大智慧,不為小事而去爭論,與其浪費口舌,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
懂得退讓的人,做人做事留余地,既尊重了對方,也給自己留了福氣。
03
淡
陸游《一壺歌》寫道“看盡人間興廢,不曾富貴不曾窮!”
人生起起落落正常不過,看盡世間盛衰成敗之后,才發(fā)覺富貴皆是一場空,世事兩難全,又何必太計較。
淡是從容,是一種境界;淡是心態(tài),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
淡然才是人生的最好狀態(tài),擁有一顆淡淡的心,追求簡單的生活,學(xué)會知足,寧靜從容,不為塵俗所迷,不為物欲所困。
所謂“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qiáng)求”。
人活一世,皆是來去匆匆的過客,榮華富貴終究是過眼云煙,看淡一切,人生才會幸福。
真正的淡然,是經(jīng)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后,還能擁有一顆淡泊之心。
看淡名利,拋卻身外物;看淡仇恨,放下心上事;想不開的,就釋懷;得不到的,不強(qiáng)求。
人生旅途中,面對生活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我們才會活得輕松快樂。
04
放
很喜歡這段話:“最好的放下,是學(xué)會釋懷,一念之間,天地皆寬”
人生短暫,盡然追求一生也難達(dá)完美,總會留下遺憾。
世間很多東西就如同手中沙,握得越緊越容易失去,不如學(xué)會釋懷,拿得起放得下。
放下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勇氣。
生活就是如此,再珍貴的東西,一旦失去,永不再來。
有些遇見,好好珍惜,有些錯過,無須留戀。
有些堅持,及時放棄;有些放棄,不必執(zhí)著。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p>
人生最難是放下,與其把怨恨和不滿埋在心靈深處,讓自己活在痛苦中,不如放下心中負(fù)累,將時間花在愛你的人和事情上。
余生很貴,要做到該忘的忘,該放的放,學(xué)會取舍,懂得放下。
放下是非恩怨,對情感的奢望,對金錢的渴求,對名利的追逐,放下過往,放下曾經(jīng),你才會更幸福!
越懂得放下的人,人生才會更精彩。
05
平
《格言聯(lián)璧》有言:“靜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p>
人要嚴(yán)守心神,則心神寧靜安定,收斂抑制浮躁之氣,才會心平氣和。
平是一種放松,也是一種釋懷。
擁有平和之心的人,想得明白,過得灑脫,懂得劃分煩惱釋放壓力,會發(fā)現(xiàn)更多美好。
保持平和之心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怨天尤人,更不自暴自棄,會感受更多幸福。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strong>
一個人內(nèi)心從焦躁到沉靜,從復(fù)雜到簡單,能容、忍、讓,這是做人的高境界。
以平常心對待任何事,看淡人生得失成敗,安靜享受生命的美,這才是真正的人生大智慧。
▽
歌德說:“無論你出身高貴或者低賤,都無關(guān)宏旨,但你必須有做人之道。”
最聰明的做人之道:莫過于人心需靜,待人需退,做人需淡,恩怨是非需放,寵辱成敗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