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已經(jīng)帶過兩屆重點班的班主任,從學生和家長角度來看,每次考試后,誰的內(nèi)心都不會平靜。我?guī)е鴮W生經(jīng)歷了太多次的考試,也發(fā)現(xiàn)了每次考試對學生和家長來說都是一次檢驗和成長的機會,有些孩子成績越來越好,信心越來越足,有些孩子則相反,背后的原因有很多種,但考后家長的反應(yīng)是最直接的一個。
我總結(jié)了考試后家長最該說和最不該說的幾句話,幫因考試不好而沮喪的孩子重拾信心,幫考得好的孩子越戰(zhàn)越勇,就看家長的學習能力了。
如果孩子已經(jīng)考完了期中考試,請告訴孩子這三句話,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更好的引路人,相信回過頭來,孩子會因為你的正確引導而感謝你!
第一句:期中考是十分特殊的考試,客觀原因?qū)Τ煽冇绊懞艽蟆?/strong>
一般情況下,期中考試考查的內(nèi)容很有限,因為開學至今所學也沒有多少。內(nèi)容少,試題也就單一,這時如果某方面掌握不夠扎實,導致的失分將非常多。
比如數(shù)學,這次出了一道二十分的大題,由于第一問做錯,后面跟著全錯。
這種情況是每年初一期中考試無法避免的事,同樣的問題以后不會再出現(xiàn)。也就是說,考試對學生成果的反映是夸大的,難以做到全面、客觀。因此,考不好不能說明沒有學好;而學好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認為平時的學習是認真扎實的,那就別太在意成績,繼續(xù)努力前行。
放下分數(shù),就是騰出一片心靈的空間給學習,更加專注,更加高效,考出好成績就在下一次。以上也是家長要說給孩子的第一句話。
第二句:不是因為沒有復(fù)習,而是沒有抓好平時。
面對不理想的成績,很多同學歸咎于考前沒有好好復(fù)習,這其實是沒有找到問題關(guān)鍵的表現(xiàn)。
在初中,決定考出好成績的因素,除了應(yīng)試方面的,便是平時的學習質(zhì)量——能學多好就能考多高。不滿意的分數(shù)背后,必然有不令人滿意的學習過程。對于初中學生,這種不滿意主要表現(xiàn)在不夠細心,也不夠?qū)P?,很難把心沉入到學習中去。
于是,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很多問題都被似是而非地應(yīng)付過去了,作為學生會以為這樣也是學習,也是完成了一天的學習任務(wù),實則不是。不但不是,這些沒有被解決的問題還會出現(xiàn)在試卷上,成為各種扣分的對象!
關(guān)注細節(jié),把握好每一次的學習過程,在平時像考場上一樣去做題。這也是家長說給孩子的第二番話。
第三句:適應(yīng)有快有慢,有一種成功叫殊途同歸。
看著其他同學成績蹭蹭上升,孩子失落家長著急,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現(xiàn)實需要積極面對。作為班主任,十幾年下來,對這個問題的切身感受是,對初中的適應(yīng)因人而異,有些學生整個初一都是在非常被動中度過的,但到了初二進步突飛猛進,令人刮目相看。這樣的學生每個班都會有,他們要做的就是堅持自己的做法,不輕易改變,也不茫然無措。
其實慢一點不要緊,只要堅持,只要方向是對的,不是說登上金字塔的是蝸牛嗎;我們還有一種拼搏叫厚積薄發(fā)。不嫉妒別人,也不妄自菲薄,這只是一個節(jié)奏的問題,請相信:堅持自我,必能成就自我。這是家長要在期中考過后說給孩子的第三句話。
不管是否有意,父母說出來的任何話,都是一種慢性催眠,讓孩子朝著父母表述的情況發(fā)展。有時候家長說得痛快了,可是除了發(fā)泄情緒以外您的話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孩子沒有考好,這4句話你可別說。
第一句:你總是那么差!
孩子反應(yīng):我總是怎么樣了?我也不是每次都這樣!我也有進步的,為什么你都看不到?
點評:“你總是這樣”夸大了問題的頻率,讓孩子覺得父母是不公平、不講理的人,無法與父母客觀討論事件,從而不愿意承擔結(jié)果。
同時,雙方可能把爭吵的重心轉(zhuǎn)移到事件的輕重程度上,而非事件本身上。在爭吵的過程中,父母往往因為這樣的“干擾”,不知不覺忘掉或者轉(zhuǎn)移了自己當初和孩子溝通的目的。
● 避免夸大指責的方法:就事論事,不玩數(shù)字游戲,不以當下的事件糾纏出以往的其他事件。
第二句:你根本就沒有用心學習
孩子反應(yīng):我的付出我的努力全部都被你否認了,你完全沒有看到我承認我。
點評:沒有就事論事,而是“貼標簽”。 當孩子做錯事情,被貼上“壞蛋”、“笨蛋”等不良標簽時,只會增加他們的自卑、自貶和罪惡感。這種用貼標簽和羞辱的方式來強迫孩 子改變行為的做法弊大于利。
孩子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頂嘴”、“叛逆”的行為就可能出現(xiàn)了; 如果孩子僅僅這樣表現(xiàn),還算是比較好的,因為他至少還在與父母互 動,努力爭取能被父母理解。
如果孩子連反抗的意念都沒有了,那就嚴重了,因為他感覺“反正你都以為我是這樣的人了,我就這樣了”,反而喪失了改變的動力。
因此,父母過于主觀地下定義、貼標簽,不但無法和孩子探討問 題,也會失去孩子的信任。
● 避免下定義的方法:講求客觀,用行為和事實說話,這樣更加有說服力。
第三句:你還不知道自己有多差吧
點評:類似的情形還有,當孩子不好好吃飯,對孩子說:“那你以后就不要吃算了!”看電視的時候希望孩子坐遠點,反而說:“再往前點,再往前點!”“再往前點你試試!”或者,看到孩子太晚回來,責備說: “你干脆不要回來了,住在外面算了!”
反著說話對孩子的殺傷力比“夸大式指責”還要嚴重。孩子只聽到 了“不收拾桌子”,而父母的語氣和肢體語言又告訴他“你不收拾桌子是錯的”,于是孩子的心中會出現(xiàn)雙重信息矛盾的困惑心理;而“往前點,再往前點”,讓孩子容易產(chǎn)生對父母的恨意和逆反心理,覺得“你故意害我”。
父母說反話,讓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和父母進行溝通,造成安全感下降;聽多反話的孩子容易感覺煩躁,長大以后,做事情和做選擇的時候 會覺得很艱難,在一些關(guān)鍵點上,不能主動地抓住機會,因為他的內(nèi)心 總是有兩種聲音在說話。
當孩子覺得寫作業(yè)有困難和壓力的時候,如果父母告訴孩子“那你就別寫了!”這種方法偶爾會有威懾的作用,但是長期使用,會讓孩子在潛意識當中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學習。
● 避免有話反說的方法:溝通要盡量直接表達。
第四句:我都快急死了!你怎么還這樣?
點評:讓孩子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不斷被要求為父母的情緒負責的孩子,非常容易受父母的情緒影響,只要父母不高興就認為是自己的錯;他們的焦點會放在父母的感受 上,而不是問題本身,當父母的情緒過去了,孩子的問題行為可能依然 出現(xiàn)。
另外,孩子不斷為父母承擔情緒,當他覺得過于痛苦、不想再這樣的時候,他可能會反彈到另一個對立面去——不再愿意考慮父母的感 受:“別和我說你的事情,和我沒有關(guān)系!”
●避免的方法:先問問自己的情緒從何而來,學習管理自我情緒。
剛開始,由于父母的力量、形象都比孩子強大,孩子會因為害怕父母的權(quán)威而聽取意見。但時間久了,如果孩子并不能清楚知道父母這樣做的原因,可能表面上順從,心里卻出現(xiàn)強烈抵觸和逆反的情緒;或者表面答應(yīng),行動上卻是消極對抗的。于是在父母眼中,孩子會變成“小時候都很乖,可到了十二三歲開始叛逆、不聽話”。
以上各種不恰當?shù)囊龑Х绞接镁昧?,會形成一種慢性催眠,也就是說,孩子會無意識地認同父母的定義,繼而成為他潛意識意象的一部分。
慢性催眠往往會成為一個自我實現(xiàn)的預(yù)言。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潛意識中種下了某種預(yù)言,孩子就會按照這個預(yù)言不自覺地呈現(xiàn)相同的行為 給父母,而父母就會在這種“輪回”當中越陷越深。
因此,父母需要多加注意方式和方法,不僅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的規(guī)則,也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的愛心。
只有感受到被愛,孩子才會更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父母、尊敬父母,真誠接受父母給予的經(jīng)驗禮物,接過父母生命的接力棒更加努力地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