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盤投資周報第 71 期,最新凈值是 0.9417,本周增長 4.72%。
周末伯克希爾哈撒韋發(fā)布了最新一年的“投資圣經(jīng)” -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
昨晚大致讀了一遍,今年的信對我最有啟發(fā)的是這句話:“忘記樹木,專注于森林”(Focus on the Forest, Forget the trees)。
先來看看巴菲特和芒格是怎么說的:
Investors who evaluate Berkshire sometimes obsess on the details of our many and diverse businesses – our economic “trees,” so to speak. Analysis of that type can be mind-numbing, given that we own a vast array of specimens, ranging from twigs to redwoods. A few of our trees are diseased and unlikely to be around a decade from now. Many others, though, are destined to grow in size and beauty.
翻譯如下:
在評估我們的業(yè)務(wù)時,投資者有時候會太過沉迷于我們的業(yè)務(wù)細(xì)節(jié) —— 那些經(jīng)濟“樹木”。但是考慮到我們擁有的樹木標(biāo)本的豐富性,從桂枝到紅木,這樣的分析方式會把你搞蒙。我們擁有的一些樹木可能會生病,也可能十年后都不再存在。然而,更多的其它樹木,一定會繁茂生長,生生不息。
Fortunately, it’s not necessary to evaluate each tree individually to make a rough estimate of Berkshire’s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That’s because our forest contains five “groves” of major importance, each of which can be appraised, with reasonable accuracy, in its entirety. Four of those groves are differentiated clusters of businesses and financial assets that are easy to understand. The fifth – our huge and diverse insurance operation – delivers great value to Berkshire in a less obvious manner.
翻譯如下:
很幸運,如果希望毛估估伯克希爾的內(nèi)在商業(yè)價值,我們并不需要一棵樹、一棵樹的進(jìn)行評估。這是因為我們的“森林”中包含五種重要的“樹林”,每一種都可以相對準(zhǔn)確的進(jìn)行評估。其中四種“樹林”是差異化的、易于理解的企業(yè)和金融集團。第五種 —— 是我們龐大而多樣化的保險業(yè)務(wù),它以一種不太明顯的方式,給伯克希爾提供價值。
在分析伯克希爾的五個重要的“樹林”之前,巴菲特再次提醒了大家伯克希爾進(jìn)行資產(chǎn)配置的首要目標(biāo):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全部或者部分具有良好的經(jīng)濟特征,并且被優(yōu)秀的管理人所管理的企業(yè)。
接著,巴菲特逐一分析了伯克希爾的五個重要的“樹林”:
第一個樹林,伯克希爾森林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 伯克希爾控制的很多非保險業(yè)務(wù)(通常持股為 80% - 100%)。這些子公司去年共賺取了 168億 美元;
第二個樹林,伯克希爾排名價值第二的樹林,是持股在 5% - 10% 左右的股票組合。這部分股權(quán)投資在年底的時候價值為 1730 億美元;
第三個樹林,伯克希爾與其它方共享的公司,比如 Kraft Heinz 的 26.7%、Berkadia 的 50% 等。這部分樹林在2018年的稅后利潤為 13億 美元;
第四個樹林,伯克希爾在2018年底持有的 1120億 美元的美國國庫券以及其它現(xiàn)金等價物,還有另外 200億 美元的固定收益產(chǎn)品。巴菲特認(rèn)為這種樹林的一部分是不可動用的,比如將用來防范未知災(zāi)難的現(xiàn)金等價物;
第五個樹林,伯克希爾所擁有的一系列非凡的保險公司。巴菲特稱之為“浮存金”,而這部分樹林所提供的源源不斷的、無成本(甚至更好)的資金,成為了滋養(yǎng)前四種森林的資金來源。
這是今年的年報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話。
它讓我們站在巴菲特和芒格的上帝視角,對伯克希爾這個金融集團的業(yè)務(wù)進(jìn)行分析。沒有這個視角,很多時候都是在盲人摸象。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找到了伯克希爾的問題,其實是非常細(xì)枝末節(jié)的點,根本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這段話重新提醒了我們 “抓大放小” 的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