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yī)院聽見兩個患者打招呼,互相問對方的身體怎么樣。其中一位患者說,自己只是動脈有點硬化,血管有點斑塊,血壓和血脂有點高,別的沒什么大毛病,來醫(yī)院開點活血的藥吃幾天就好了。華子聽到這樣的話,禁不住插嘴對他說,這些“小毛病”并不是只靠“活血”就可以治好的,思想上可以蔑視疾病,但實際治療上必須要重視它。
這個患者對待動脈粥樣硬化的看法,代表了不少人的情況,就是沒往心里去,不當一回事。動脈發(fā)生了粥樣硬化,當血管狹窄沒超過50%的時候,很少會影響器官的供血,所以也沒有癥狀,多數的患者是在體驗的時候才發(fā)現,自己的血管中出現了斑塊,有了硬化。
但沒有癥狀并不是說這個疾病就不需要重視,因為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持續(xù)進展的疾病,如果不加控制,血管中的斑塊會越長越大。比如說在冠狀動脈發(fā)生了粥樣硬化,當冠脈狹窄超過50%的時候,就可以診斷為冠心病。此時可能會發(fā)生頻繁的心絞痛、心律失常等心臟問題。斑塊如果發(fā)生破潰,還可能引起心肌梗死、腦梗死等嚴重疾病,如果粥樣硬化發(fā)生在腎動脈,就會導致高血壓和腎功能不全。
因為頸動脈有“Y”形分支,此處承受血液壓力較高,易于產生斑塊,而且離體表又較近,便于檢測。所以頸動脈可以作為人體動脈系統(tǒng)的一個“窗口”。在50歲左右的人,頸動脈發(fā)現斑塊者差不多有50%。但僅僅頸動脈中發(fā)現斑塊,并不意味著其他動脈也會產生斑塊,仍需要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
所以在發(fā)現血管中有斑塊的時候,不要輕視也不要恐慌,要及時請醫(yī)生分析病因,確定是否需要進行治療。比如說,血壓、血脂、血糖都正常,也不吸煙、酗酒,又沒有心腦血管疾病家族史,只單純的有頸動脈扁平斑塊的人,斑塊生長得很慢。即使不治療,危險性也不高。只需每年定期做彩超觀察即可。
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已經有了狹窄,但不嚴重者,比如在10~20%左右的輕度狹窄者,可以先嘗試生活調理。包括低鹽、低脂飲食,戒煙限酒,多吃蔬菜和水果,增加運動量,控制腰圍和體重等,堅持生活調理三個月后復查血脂水平和斑塊變化。血脂能降低,病情穩(wěn)情無變化者,可繼續(xù)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即可,不用服藥。
但是有“三高”、吸煙酗酒、有心腦血管病家族史、壓力大、情緒易沖動的人,還有動脈狹窄超過30%的中重度狹窄者,以及通過生活調理的方法不能降低血脂,斑塊持續(xù)進展者,就需要進行藥物治療了。
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離不開兩種藥。一種為降血脂藥,代表藥為他汀類藥物。另一種為抗血小板藥,代表藥為阿司匹林。因為硬化斑塊的形成,與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密切相關。而他汀類藥物可以大幅降低LDL-C,心腦血管疾病中低風險的人群,建議將LDL-C降低到2.6mmol/L,而高風險的人群,則需要將LDL-C降低到1.8mmol/L以下。
他汀類藥物除了降低血脂的作用之外,還有抗血管炎性和氧化反應,使斑塊中的脂質核密度增加、體積縮小,使斑塊上的血管內膜更加穩(wěn)定不易破潰,表現出逆轉斑塊的作用。但是這種逆轉作用需要兩年以上的長期服藥才能體現。所以說,即使血脂已經達標,但危險程度較大的人,醫(yī)生仍會建議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就是這個原因。
斑塊表面粗糙,不像正常血管內壁那樣光滑,血小板容易在此處聚集生成血栓。所以在發(fā)現了斑塊之后,還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此類藥物代表為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產生抗凝血的功能,從而起到預防血栓的作用。雖然阿司匹林有消化道黏膜損傷和可能導致出血的副作用,但其預防腦梗死、心肌梗死等血栓性疾病的獲益,大于其副作用所帶來的風險,可由醫(yī)生權衡利弊決定是否服用。
對于大于70%的重度狹窄,或是缺血癥狀嚴重,單純依靠藥物很難緩解者,可考慮進行手術治療。可以通過介入的方法進行球囊擴張、支架或是切除增厚的內膜。
有一點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動脈粥樣硬化一旦發(fā)生,以現有的醫(yī)學技術還不能根治。但大家不要過于恐慌,通過生活調理與藥物治療,可以阻斷輕、中度硬化斑塊的進展,并可以部分逆轉,對生活影響不大。重度的硬化斑塊,通過藥物和手術的治療,也可以較好地緩解癥狀。
無論是否發(fā)生了動脈粥樣硬化,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年過50歲,每年檢查血脂和頸動脈斑塊的情況,就可以很好的預防心腦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