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在宋朝的時候從海路傳入我國的,那么在此之前,老百姓的衣服都用什么來做呢?
《前出師表》中曾提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可見布衣一直都是老百姓的代名詞。古時百姓制衣,多用葛布、麻布。
一、葛布
葛,豆科多年生草本,因其早在夏朝時期便開始種植,織成的葛布又有夏布之稱。詩經(jīng)有文《葛屨》,指的便是夏天所穿葛繩編制的鞋,《周南·葛覃》中明確描述葛布的紡織過程:“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送東陽馬生序中》也有“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的描寫。
二、麻布
麻的種植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品類較多,這里主要討論苘麻、大麻和苧麻,此三者莖部韌皮纖維發(fā)達(dá)、柔韌,適合用來制作布匹。而我們現(xiàn)在常聽到的亞麻起源于近東、地中海沿岸,是舶來品,引入較早的油用型亞麻(胡麻)在我國也僅有1000多年的栽培歷史。
詩經(jīng)主要提到的麻類植物就有大麻和苘麻。
(一)苘麻:《衛(wèi)風(fēng)·碩人》中有“碩人其頎,衣錦褧衣”的描寫,其中的褧(同苘)衣,指的就是用苘麻布制成的單罩衣,后因纖維品質(zhì)不及苧麻和大麻,逐漸淪為制造繩索的原料。
(二)大麻:《曹風(fēng)·蜉蝣》中“麻衣如雪”中的麻指的就是大麻。周朝平民和奴隸所穿的都是大麻布,披麻戴孝中的麻說的也是大麻。大麻還曾被當(dāng)做食物,《本草綱目》中大麻就被歸到了“谷部”。當(dāng)然大家最熟悉的還是它的藥用功效,《千金方》、《肘后方》、《藥性論》都有大麻治病的記載。
(三)苧(同苧)麻:“麻天青地白草、川綿蔥、野苧麻”,文出王安卿《采藥志》,可能苧麻產(chǎn)于我國西南,在當(dāng)時屬于蠻夷地區(qū),所以在《詩經(jīng)》中沒找到詳細(xì)記載(僅個人猜想,切勿當(dāng)真)。成書于三國時期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寫到“縮根地中,至春日生,不歲種也”,說的就是苧麻,可見三國時間,我們的先人就對苧麻多年生,不用每年種的特性有了了解。苧麻也有夏布之稱,但此夏布非彼夏布,而是適合夏季服裝制作而得名。
當(dāng)然,除了單薄的布衣外,老百姓狩獵獲得的動物毛皮也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