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一詞,源于兩種動物的名稱,“猶”和“豫”。古人合二為一,借它們的習性用來形容人的思維活動,即遲疑不決,缺少主見,對事難以做決定。
“猶”,《說文解字》曰:“隴西謂犬子為猶”?!妒印贰蔼q,五尺大犬也。”二者認為“猶”為犬類名稱。目前多傾向于認可它為一種猿類動物?!稜栄拧吩唬骸蔼q如麂,善登木?!保涫巧朴谔S的一類哺乳動物。)《水經注》稱“猶”為“猶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巖樹,一騰百步,或三百丈,順往倒返,乘坐若飛?!笨芍蔼q”具有攀爬的本能。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指出“猶”具有“性多疑”的性格。
但其實,從“猶”古體字形來看,從犬從酉,而帶“酉”的字多與酒或因發(fā)酵而制成的食物有關,因此,“猶”很可能為當時的社會訓練的一種犬類動物?!蔼q”不管為犬還是猿類,是人們經常見到的,并且在相處中意識到它們天性生疑,一旦發(fā)現(xiàn)有什么風吹草動,立即藏起來,觀察動靜。見平安無事,想出來,卻又突然生疑,如此往復,不停地折磨自己。
“豫”,《說文解字》訓曰:“象之大者稱‘豫’”。胡厚宣先生曾談到:“殷代氣候,不特稍暖,且遠較今日為熱?!彼?,由于遠古特殊的氣象環(huán)境,黃河流域具有大量的象活躍在這一代,不足為怪。因此,現(xiàn)代中原的河南稱為“豫”,以及《周易》中的“豫”卦,均和大象有關。古書中記載大舜“象為之耕”,在殷商時期已經訓練大象開始作戰(zhàn),象成為了人類生產的工具,但是發(fā)現(xiàn)象過于龐大,動作不夠靈活,遇事畏首畏腦,沒有主意。
殷墟王陵區(qū)東南祭祀坑中戴銅鈴的幼象
《道德經》曰:“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本褪侵v,豫這種大象的行動就像冬天涉水過河,戰(zhàn)戰(zhàn)兢兢;猶猢也十分多疑謹慎,唯恐周圍有什么對它不利的事情發(fā)生。老子點明了“猶”和“豫”的行為習慣,與現(xiàn)在使用的猶豫意思一致。
青銅象尊,《呂氏春秋》有“周鼎著象”的記載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在上古時代,人們往往將客觀對象的物與主體意識中的感覺形象聯(lián)系起來,而“猶豫”一詞直接源于動物的習性以呈現(xiàn)人類的某個心理現(xiàn)象,正是反映了人類的直觀具體的思維模式與語言特點。
清代黃生認為“猶豫”來自于動物,是俗人的見解。殊不知語言原始本身就來自于俗人的簡單認識過程中,若無萬千千的俗人,又何以謂圣人,何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