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濱江親水平臺。 均 本報見習記者 賴鑫琳 攝
■本報記者 王志彥 周楠 舒抒 李成東
濱江岸線,一處處網(wǎng)紅地標興起。無論是黃浦濱江、虹口濱江、徐匯濱江、楊浦濱江,還是江對岸的浦東濱江,都日益成為各類跑步、騎行、健身等活動的時尚打卡地。
聽江水拍岸,看綠意盎然。這是有溫度、有趣味的城市文化空間新體驗。
綠道貫通,不斷延伸,母親河黃浦江真正實現(xiàn)了“還江于民”。
浦東濱江:
讓這座城市充滿人性魅力 東岸網(wǎng)紅地標處處有溫度
自2017年底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22公里濱江岸線貫通以來,東岸就成為浦東市民青睞的休憩之地。2018年,東岸貫通工程繼續(xù)得以提升,一批民生項目相繼投入使用,如今,望江驛、城市客廳等已成為浦東充滿人性魅力的網(wǎng)紅新地標。
22座小房子點綴東岸
望江驛,坐落在浦東濱江顯要位置樹蔭下的小房子,每個200平方米,集合了公共廁所、公共休息室、自動售賣機、雨傘架等便民設施。
在22公里浦東東岸,每隔1公里就設置了一座“望江驛”。如果說,濱江是一條絢麗的錦帶,那22座“望江驛”則是點綴其上的明珠。建筑師張斌說,做這樣一個驛站最關鍵的,是通過設計,把數(shù)據(jù)性、指標性、條文性的要求,落實為一個真正有體感、有溫度的實際空間?!袄硐胫械慕ㄖ?,它有一定的顏值,令人賞心悅目;它有合理的流線和功能安排,給人方便和自在;它或者還有一定內涵,給人精神的洗禮?!?div style="height:15px;">
浦東新區(qū)還在進一步挖掘“望江驛”的文化特色,在率先推出遇見、身臨、悅讀三間特色樣板房后,未來望江驛將做到“一驛站一特色”,打造獨具浦東特色的東岸濱江品質生活體驗帶。
輪渡站里的會客廳
其昌棧輪渡站的二層空間,原有建筑內部空間向市民徹底打開,供人們自由使用。這里配置有免費飲用水、飲料售賣機和休閑座位。
“浦江之鏡”是建筑師孫軼家為其昌?!俺鞘锌蛷d”精心起的名字。他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讓這個原本灰暗的空間亮起來,時時有光。通過鏡面材料,在空間上曲線柔和地過渡,將頂棚、墻面、地面都聯(lián)系起來。白天,鏡面的反射讓空間變得明亮;晚上,燈光與鏡面呼應更為完整。日出日落之間,自然光變弱,燈光慢慢變亮,光影交錯的過程非常有趣。蛇形樓梯延續(xù)了簡潔的設計語言,在平面上也是一個鋼琴曲譜,同樣會在晚上煥發(fā)出美麗的光。設計師在環(huán)境細節(jié)上打磨推敲,試圖呈現(xiàn)歲月的記憶。
“浦江之鏡”開放后,許多小朋友來這里玩耍,他們會抬頭看頂棚上的自己,會對著墻面的鏡子躲貓貓,好不歡樂。
夜景點亮城市光芒
2018年,浦東濱江實施了大規(guī)模的夜景改造工程?!八囆g筒倉”引人流連、“東方明珠”璀璨雅致、“上海中心”熠熠生輝……
作為上海浦東舊工業(yè)遺存改造的新地標,改造后的民生路碼頭筒倉有了新的社會功能,通過安裝在筒倉正面的22臺25000流明的投影設備,在長達400米的筒倉表面形成一幅巨大的上海歷史畫軸。
浦東煤倉被改造成為“藝倉”美術館,其夜景改造提升分為三部分:首先,用洗墻燈對美術館工業(yè)建筑粗礪的表面進行均勻洗亮,細膩的光影明暗變化突顯工業(yè)建筑表皮質感,把之前隱藏在黑暗中的建筑體量感立體呈現(xiàn);其次,煤倉并非孤立的構筑物,它原本和北側不遠處的高架運煤通道是一個生產(chǎn)整體,用帶有動態(tài)的燈光模擬以前運煤的場景;最后,設計師在藝倉的人行通道里安裝了150米的燈光霧噴系統(tǒng),可隨著行人步伐進行高低不同的霧噴表演,并結合燈光給來往的人們帶來回到童年的玩水樂趣。
黃浦濱江:
致力打造世界級濱江空間 懷舊與時尚在此隔空對話
一場名為“我為‘金融外灘’代言”的黨員領跑濱江活動,上周末在黃浦濱江世博園區(qū)段火熱開跑。如今的黃浦濱江,已成為各類馬拉松、跑步、健身等活動的時尚打卡地。
黃浦濱江岸線總長約8.3公里,沿線有老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老碼頭、南外灘金融集聚帶、世博最佳實踐區(qū)、江南造船廠原址等重要區(qū)域,處處是懷舊與時尚的隔空對話。
從北往南看,外灘“世界窗口”段為經(jīng)典的世界級濱江空間;十六鋪“城市遠航”段為水陸游憩銜接的濱江空間;南外灘“創(chuàng)意水岸”段為時尚休閑生活、懷舊文化體驗的濱江空間;世博園區(qū)“城市博覽”段為文化游覽、體育健身、城市節(jié)慶的濱江空間;南園“慢生活港灣”段為體育、健身的濱江空間。
黃浦濱江可提供的公共空間面積約60公頃,近期新增約6公頃。目前,黃浦區(qū)正在積極推進濱江沿線綠地工程。其中,臺地花園,位于龍華東路近西藏南路處,占地面積近10000平方米,建成一個七人制足球場和綠化花園,已于2018年9月竣工開放。會館弄綠地,北接594地塊,南側毗鄰交通銀行大樓,東臨外馬路及十六鋪二期,西臨中山南路,力爭2019年一季度竣工開放;外萃豐弄公共綠地工程,北臨上海消防總隊黃浦支隊,南到老碼頭區(qū)域,西接中山南路,東到外馬路,建成后綠地面積約9969平方米,地下3層,用于公共停車和管理用房等,力爭2019年初開工,2021年竣工;新碼頭街綠地工程,北臨新碼頭街、西臨中山南路,東側為外馬路,南臨藥材倉庫,建成后綠地面積約5563平方米,地下3層,用于公共停車和管理用房等,力爭2019年初開工,2021年竣工。
虹口濱江:
移步易景來敘述濱水風貌 建立人與自然的互動感受
不久前,虹口濱江又多了一處玩耍的地方。在上港郵輪城濱江綠地中,矗立起一座近30米高的運動設施。這座占地約800平方米的“魔都矩陣”匯集了高空走鋼索、爬繩梯、超長螺旋滑梯、低空蹦極、16米江邊秋千等項目,可同時容納150人進行攀爬。
虹口區(qū)北外灘濱江區(qū)域沿江岸線總長度為2.5公里。以“開放、美麗、人文、綠色、活力、舒適”為理念,塑造“歷史、現(xiàn)在與未來”的各具特色的景觀區(qū)域,打造一個移步易景,從過去到未來的敘述海派文化的虹口濱水風貌畫卷。
目前濱江貫通涉及的虹口濱江綠地總面積達136623平方米,以生態(tài)綠林、林下休閑、健身游憩、色彩花帶為特色,再現(xiàn)濱江森林的層次和林冠線,建立人與自然的互動感受。在濱江綠地內,同步建設了長度為2.5公里虹口區(qū)濱江綠道。市民在林下穿行,感受林間野趣;在高點平臺,可以將兩岸江景盡收眼底。
虹口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濱江區(qū)域也有一個體現(xiàn)碼頭文化的“露天博物館”,在這段約長880米的玻璃長廊上,市民游客可以利用全球最快的公益WiFi,輕松掃描鑲嵌在玻璃上的圖片和二維碼,在觀賞浦江兩岸美麗景色的同時,了解“碼頭衍變”“西學東漸”“名人蹤跡”等展示浦江沿岸百年歷史的典故。
在實現(xiàn)濱江貫通開放的基礎上,虹口濱江正逐步提升公共空間的品質、文化內涵和功能,滿足市民群眾旅游、休閑、漫步等需求,形成250米半徑內有較為完善的公共配套服務體系,以及燈光球場、兒童游樂場、露天劇場、主題雕塑等多元化的文化體育設施。
徐匯濱江:
老工業(yè)遺存正漸次展新顏 “花花草草”四季綠意盎然
徐匯濱江公共開放空間貫通工程于2018年底基本實施完畢,跑步道、漫步道、騎行道等“三道”實現(xiàn)全面貫通,北至日暉港南至徐浦大橋,目前部分精品建筑及周邊綠化空間細節(jié)正在進一步完善。
驅車奔馳在龍騰大道,一年四季都有別樣的綠意盎然。其中,因跑步道、漫步道、騎行道的道路線型各不相同,還具體細分為9.21公里跑步道、8.95公里漫步道和8.4公里騎行道。
沿途綠化景觀方面,眼下徐匯濱江公共開放空間已建成面積約47.6萬平方米,其中綠化總面積超過28.1萬平方米,包括80種喬木、70種灌木和100余種草花。
記者了解到,徐匯濱江公共開放空間整體空間環(huán)境、景觀綠化及植被配置均由景觀設計單位結合開放空間特點統(tǒng)一規(guī)劃與設計,使臨江空間的環(huán)境空間品質和風格互有呼應、互為延續(xù)。結合開放空間內花卉品種特征、自然生長特性等因素,每隔2至3個月,市民游客們就能欣賞到新一季的花草綠植。
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這些由工業(yè)遺存改建的公共藝術空間已為不少市民所熟悉,在徐匯濱江沿線還有許多正待展現(xiàn)新顏的老工業(yè)遺存。如正在更新中的星美術館原址為滬上海陸轉駁的火車月臺,將美術館基礎功能與碼頭火車站特質結合,成為當代藝術新展示地。
在配套設施方面,2018年徐匯濱江完成了開放空間全段景觀照明提升工程,包括迎水面、景觀節(jié)點、重要建構筑物、橋梁等光影構建。喜歡運動的市民還能在徐匯濱江的兩處臨江籃球場、一座攀巖墻以及秋千、滑梯、滑索等運動設施中找到樂趣。
楊浦濱江:
5.5公里后工業(yè)未來水岸 三道天際輪廓線美輪美奐
在繼楊浦大橋以西至秦皇島路碼頭的2.8公里岸線于2017年實現(xiàn)貫通之后,去年底,楊浦大橋以東到定海橋2.7公里濱江岸線的跑步道、騎行道、漫步道等三道也已實現(xiàn)貫通,這意味著楊浦濱江岸線5.5公里的“三道”全部打通。
工業(yè)銹帶列出“保護清單”
楊浦濱江岸線總長約15.5公里,是中心城區(qū)中最長的。“三道”的貫通,不僅僅是混凝土路面的銜接,該區(qū)段獨有的19座鋼橋形成了一道特色景觀。施工單位上海市水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邢怡君介紹說:“鐵銹色的鋼橋所呈現(xiàn)的濃厚工業(yè)風,不僅與楊浦濱江工業(yè)遺存的環(huán)境相契合,而且漫步橋上,居民可以聆聽橋下江水拍打堤岸的聲音,觀賞江邊水生植物,與大自然更為親近?!?div style="height:15px;">
據(jù)了解,隨著濱江貫通,楊浦將從岸線向城市方向由低至高打造三道天際輪廓線:第一道是濱江沿線公共空間,由慢行、騎行、漫步“三條交織活力帶”和“原生景觀體驗帶”組成;中間一道是由各廠房建筑構成的一段“工業(yè)遺存博覽帶”;再往后是由高層塔樓建筑構成的“未來開發(fā)帶”。
位于楊浦大橋以西至秦皇島路碼頭的2.8公里沿江岸線,有94個景觀節(jié)點,南段濱江上26.2萬平方米工業(yè)遺存被一一保留。每一幢老廠房在過去都是一部百年的工業(yè)傳奇,在當下則成為一個個歷史建筑保護的樣本。
在楊浦濱江南段核心區(qū),規(guī)劃保護保留的歷史建筑總計24處,共66幢,總建筑面積達26.2萬平方米。楊浦區(qū)梳理出這一帶有價值的建筑物、構筑物和綠化,并列出一張“保護清單”。建于1927年的毛麻倉庫、1913年的明華糖廠、1927年的永安棧房……就連上海船廠周邊幾棵古樹,都被列入保護清單。
此外,楊浦大橋以東到定海橋的2.7公里沿江岸線將會栽種象征濱江早春印象的早櫻等春季觀花樹種,以及紅花石蒜、無盡夏等夏日盛開的花卉,還有粉黛亂子草等在秋季觀賞的“網(wǎng)紅”植被……
楊浦濱江投資開發(fā)有限公司項目管理部章琳琳表示,楊浦大橋以東到定海橋的2.7公里濱江綠化延續(xù)了已開通段的設計策略,在大面積的地被綠化上面,采用了花卉種播的模式,營造一片草甸、花海的田園景觀。
夜晚漫步在楊浦濱江,東方漁人碼頭“魚鱗大樓”,與老船廠留下的巨型塔吊,交相輝映。水廠如城樓般蜿蜒的古老外墻上,“水立方”發(fā)射著藍光,科幻感十足。在這里,可以一邊俯瞰江景一邊閱讀紅色經(jīng)典;在雨水花園中,觀賞百草,享受滿眼綠意;在江邊的跑步驛站,與人工智能的燈光地景邂逅;在老廠房遺址前,通過交互技術感受工業(yè)時代的變遷……
未來,濱江公司將在完成既定的2.7公里的濱江綠化工程的基礎上,再按照相關方案進行景觀、燈光的提升,最終形成有統(tǒng)一風格的楊浦南段濱江5.5公里后工業(yè)未來水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