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也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孩子如何成長,成長成為什么樣的人,往往取決父母對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
心理學上研究得出,孩子個性的初步形成期是從幼兒期開始的,3歲的孩子就能體會到自尊、羞愧,而在嬰兒時期,孩子對主要撫養(yǎng)者(通常是母親)就會產生社會性的依戀。
這種依戀是嬰兒對特定對象(通常也是媽媽)直接的情感聯(lián)結,她需要媽媽能在她需要的時刻及時出現(xiàn),會讓她產生安全感。
心理學上把嬰兒的依戀類型分為三種:
1、安全性依戀
具有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她對母親的離開和陌生人的進入沒有強烈的不安全的反應,不會大哭、大叫等,她可以自己勇敢地探索新地方。
這是因為平常在她和母親接觸的過程中,當她有依戀需求想要找到母親的時候,母親都能夠及時地出現(xiàn),這就讓她產生了強烈的安全感。
當她母親有事離開一會的時候,她也不會焦慮,因為在她的潛意識里,她能知道只要當她有需要,母親還是會及時出現(xiàn)的。
這樣具有安全依戀型的孩子長大后,她能擁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際關系,也能持續(xù)的擁有安全感,而不是需要通過其他人對她的認可來獲取安全感。
2、回避型依戀
這種類型的孩子,當母親在場或者不在場她都不在意,她只關心自己的事情,這樣的孩子其實是沒有和母親產生依戀的孩子。
父母在照顧她的時候,可能無論她哭泣還是大叫,都沒有及時過來安撫,導致孩子對父母的依戀不深,無法獲取安全感。
3、反抗型依戀
具有反抗性的嬰兒十分缺乏安全感,她們時刻關注著母親的動向,只要母親離開了他們的視線,他們就會感到焦慮。
當母親回來的時候,她們希望母親能安撫她們,但又非常反抗母親的安撫,表現(xiàn)出非常的矛盾的性格。
1、性格急躁、強勢,不停地催促孩子做事
母親脾氣急躁,性格強勢,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經常對孩子說:
“你快一點,怎么這么慢”
'天天做作業(yè)這么慢,等你做完了天都亮了“
“整天磨磨蹭蹭的,急人”······
這樣的話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不僅不能起到催促的作用,反而讓孩子感受到自卑。
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做事能力是沒有發(fā)育成熟的,特別是幾歲的孩子,自己穿衣服、穿鞋子非常慢,還偶爾會穿反,吃飯的速度也比成人慢,容易分心。
這是孩子成長中的正?,F(xiàn)象,孩子思維的發(fā)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你要求她完成超越她思維能力范圍之外的事情,她是很難完美的做到的。
對家長的建議:
多給孩子一點耐心,也試著修煉自己的耐心,嘗試改變自己的認知方式,當你知道這是孩子成長中必經的路程時,你就能理解孩子為什么會有點慢。
和孩子一起建立一個時間表,培養(yǎng)孩子時間觀念,幫助孩子循序漸進的提高效率。
2、總是不放心孩子做事,為孩子安排好一切
站在家長的角度,總是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生活體驗,能讓孩子少走彎路。
很多家長以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從吃飯、穿衣、學習、興趣愛好、交什么朋友都給孩子安排好了,但這其實是扼殺了孩子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力。
這樣長大的孩子會非常沒有主見,遇事沒有自己的應變能力,他們不知道應該怎么生活,依賴性強,受挫能力差。
最近熱播劇《以家人之名》里的齊明月的媽媽就是這種類型的媽媽,她幫女兒安排好一切,導致齊明月連出門點菜的能力都沒有,也不知道自己喜歡吃什么,個性膽小又自卑,但背地里又非常想反抗。
對家長的建議:
多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力,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培養(yǎng)孩子擁有一個獨立的人格。
嘗試對孩子放手,給自己心理暗示,孩子其實不是你的私有物,她們有權力選擇自己的人生。
3、唯分數(shù)論,只讓讀書不教孩子休息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管教方式是:成績好做什么都可以,成績差就一無是處。
這種價值觀對孩子身心打擊其實非常大,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賦,不會學習,但可能會跳舞,不喜歡學習可能是因為不喜歡老師的教學方式。
家長如果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教孩子如何學習,如何放松和減壓。
當孩子過度沉迷分數(shù)中時,只要她受到一點分數(shù)挫折,她可能覺得天都塌了。
?只要你看看新聞就能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因為學習壓力大,一次考試不理想就選擇輕生,往往是因為她們的價值觀產生了偏差。
對家長的建議:
在注重學習的同時,也要注重關心孩子心理的發(fā)展,多帶孩子出去休息,教會孩子如何解壓,可以幫助孩子在面對逆境時也能安然度過。
我是@糾糾是我啊,每天學點簡單心理學,愿用文字暖你心,歡迎留言關注。